《张掖有种·种天下——国家级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改革实践录》基地配置篇——
优质基地与优质企业的“共生密码”
4月中旬,凛冽的“倒春寒”尚未结束。清晨7时,甘州区甘浚镇光明村村民董志红扫除了拖拉机上积攒半年的浮沉,拽着方向盘跳上拖拉机。“突突”的引擎声撕破寂静的旷野,这位和土地打了三十年交道的“庄稼把式”,已经把日历上的时令节点和每天的天气预报,当成了春耕启幕的鼓点。
惊蛰后的光明村,高标准农田接连成片,铁犁划出的笔直沟线与北斗卫星的导航图线精准重合,将地膜抻得笔直。智能无人播种机组、北斗卫星精确导航、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已成为该村种业发展的“标配”,世代务农的村民在“种业熔炉”的淬炼下成为了专业“产业工人”。如今的光明村,就靠着这万亩良田与与时俱进的匠心耕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优质基地。
每年春播前的准备工作,早已深深烙进庄稼人的基因。“玉米种植让咱富了,可走过的沟坎比田里铺设的滴灌带还密。”整理着铁犁上的老旧滴灌带,董志红打开了话匣子:“早些年企业走马灯似地换,要么春播时迟迟不能确定意向,要么秋收后迟迟不能兑付款项。一年365天,心里悬着的秤砣就没有落地的时候。”
转折始于2022年,张掖市探索推行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用现代化制度“新办法”催生农业资源配置“新变化”——
“攒劲!”
谈及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甘州区甘浚镇星光村村民吴明操着浓重的张掖口音感慨道。“政府给政策、企业送技术,咱这‘土饭碗’越端越稳,比外面打工强。”
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核心要义”,藏在开春那场没有硝烟的“比武招亲”里。
时针拨回2011年张掖登海种业创立之初,初入张掖,登海种业曾深陷种植面积难以落实、制种基地无序争夺、种业市场混乱竞争等困境。这些行业乱象,也一度成为外地大型制种企业进驻张掖投资兴业的“拦路虎”“绊脚石”。
配置机制“何德何能”赢得制种基地和企业的双重肯定,密钥藏在配置机制的七步精密程序中——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发布公告,犹如打开“云端粮仓”的密码锁,让每块土地的位置、规模、适种品种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制种企业递交的申报材料不再是孤立的文件碎片,而是经过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结果公示、合同签订、监督检查等维度系统考量后的精准“画像”。
在评审机制的运转过程中,企业的综合实力被置于八维天枰的丈量之下——科技创新是研发能力的核心引擎,加工能力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印证,本地营收是企业与土地血脉相融的生动写照,财力贡献是产业生态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品牌价值是“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代代沉淀的无形丰碑,合同履约是农企共生共赢的信任纽带,行业自律是种业秩序健康运转的刚性准绳,基地建设是扎根沃土长效投入的大地印章。
“评审环节严格遵循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区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专业评审小组,按照组织召开评审会、逐企量化评分、汇总评分结果、确定配置面积和区域、形成评审结果的流程进行评审,确保评审结果公正透明。”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虎介绍道。
只有当企业在“八维天枰”中样样压秤出挑,优质基地才能真正“许配”给优势企业。在这场较量中,从“人生地不熟”的“外乡客”到“扎根张掖育金种”的“本地郎”,张掖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的身份转换轨迹,恰是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生动注脚。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张掖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早已成为张掖制种企业的佼佼者。2024年企业在张掖市落实玉米制种面积3.05万亩、产种量1400万公斤、实现产值2.72亿元、纳税524.84万元,同时,张掖登海还积极反哺基地所在村社——2023年4月,协助甘州区沙井镇东三村修建文化广场;2023年6月,协助临泽县新华镇新柳村改善水利设施;2022年4月,在河西学院设立登海奖学金……“现在,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期限保持在5年左右,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企业与基地的共生共赢。”韩慧说。
制度创新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统计显示,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试行三年来,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2022至2024年面积分别达到109.48万亩、123.28万亩、120.7万亩,产量分别达到4.65亿公斤、5.27亿公斤、5.32亿公斤,均创造了张掖历史最好水平;“张掖有种·种天下”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三年审定新品种303个,新增精细化加工线92条,自主营销种子量跃升至1.36亿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较改革前提升62.5%;玉米制种款由“跨年兑”实现“当年清”,带动24万农户增收,2022至2024年张掖市制种玉米亩均亩保收益分别达到3868元、4131元、3945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同比增长7.7%,种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当祁连山的雪线消融于暮色,这片承载着中国种业希望的沃野,正通过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机制的深层变革,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故事。要想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种业发展制度创新是应有之义、更是破题之举。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治好了农民夜不能寐的“白条焦虑”,也点燃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金色火种”。“如今庄稼好、收入高,咱老百姓的好日子就像这制种田,一茬更比一茬旺!”谈及未来,吴明信心满满。(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文/ 乔伟 吴玉杰 王钰 黄学超 图/殷旭 王将)
《张掖有种·种天下——国家级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改革实践录》基地配置篇——
优质基地与优质企业的“共生密码”
4月中旬,凛冽的“倒春寒”尚未结束。清晨7时,甘州区甘浚镇光明村村民董志红扫除了拖拉机上积攒半年的浮沉,拽着方向盘跳上拖拉机。“突突”的引擎声撕破寂静的旷野,这位和土地打了三十年交道的“庄稼把式”,已经把日历上的时令节点和每天的天气预报,当成了春耕启幕的鼓点。
惊蛰后的光明村,高标准农田接连成片,铁犁划出的笔直沟线与北斗卫星的导航图线精准重合,将地膜抻得笔直。智能无人播种机组、北斗卫星精确导航、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已成为该村种业发展的“标配”,世代务农的村民在“种业熔炉”的淬炼下成为了专业“产业工人”。如今的光明村,就靠着这万亩良田与与时俱进的匠心耕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优质基地。
每年春播前的准备工作,早已深深烙进庄稼人的基因。“玉米种植让咱富了,可走过的沟坎比田里铺设的滴灌带还密。”整理着铁犁上的老旧滴灌带,董志红打开了话匣子:“早些年企业走马灯似地换,要么春播时迟迟不能确定意向,要么秋收后迟迟不能兑付款项。一年365天,心里悬着的秤砣就没有落地的时候。”
转折始于2022年,张掖市探索推行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用现代化制度“新办法”催生农业资源配置“新变化”——
“攒劲!”
谈及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甘州区甘浚镇星光村村民吴明操着浓重的张掖口音感慨道。“政府给政策、企业送技术,咱这‘土饭碗’越端越稳,比外面打工强。”
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核心要义”,藏在开春那场没有硝烟的“比武招亲”里。
时针拨回2011年张掖登海种业创立之初,初入张掖,登海种业曾深陷种植面积难以落实、制种基地无序争夺、种业市场混乱竞争等困境。这些行业乱象,也一度成为外地大型制种企业进驻张掖投资兴业的“拦路虎”“绊脚石”。
配置机制“何德何能”赢得制种基地和企业的双重肯定,密钥藏在配置机制的七步精密程序中——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发布公告,犹如打开“云端粮仓”的密码锁,让每块土地的位置、规模、适种品种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制种企业递交的申报材料不再是孤立的文件碎片,而是经过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结果公示、合同签订、监督检查等维度系统考量后的精准“画像”。
在评审机制的运转过程中,企业的综合实力被置于八维天枰的丈量之下——科技创新是研发能力的核心引擎,加工能力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印证,本地营收是企业与土地血脉相融的生动写照,财力贡献是产业生态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品牌价值是“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代代沉淀的无形丰碑,合同履约是农企共生共赢的信任纽带,行业自律是种业秩序健康运转的刚性准绳,基地建设是扎根沃土长效投入的大地印章。
“评审环节严格遵循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区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专业评审小组,按照组织召开评审会、逐企量化评分、汇总评分结果、确定配置面积和区域、形成评审结果的流程进行评审,确保评审结果公正透明。”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虎介绍道。
只有当企业在“八维天枰”中样样压秤出挑,优质基地才能真正“许配”给优势企业。在这场较量中,从“人生地不熟”的“外乡客”到“扎根张掖育金种”的“本地郎”,张掖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的身份转换轨迹,恰是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生动注脚。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张掖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早已成为张掖制种企业的佼佼者。2024年企业在张掖市落实玉米制种面积3.05万亩、产种量1400万公斤、实现产值2.72亿元、纳税524.84万元,同时,张掖登海还积极反哺基地所在村社——2023年4月,协助甘州区沙井镇东三村修建文化广场;2023年6月,协助临泽县新华镇新柳村改善水利设施;2022年4月,在河西学院设立登海奖学金……“现在,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期限保持在5年左右,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企业与基地的共生共赢。”韩慧说。
制度创新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统计显示,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试行三年来,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2022至2024年面积分别达到109.48万亩、123.28万亩、120.7万亩,产量分别达到4.65亿公斤、5.27亿公斤、5.32亿公斤,均创造了张掖历史最好水平;“张掖有种·种天下”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三年审定新品种303个,新增精细化加工线92条,自主营销种子量跃升至1.36亿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较改革前提升62.5%;玉米制种款由“跨年兑”实现“当年清”,带动24万农户增收,2022至2024年张掖市制种玉米亩均亩保收益分别达到3868元、4131元、3945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同比增长7.7%,种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当祁连山的雪线消融于暮色,这片承载着中国种业希望的沃野,正通过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机制的深层变革,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故事。要想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种业发展制度创新是应有之义、更是破题之举。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治好了农民夜不能寐的“白条焦虑”,也点燃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金色火种”。“如今庄稼好、收入高,咱老百姓的好日子就像这制种田,一茬更比一茬旺!”谈及未来,吴明信心满满。(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文/ 乔伟 吴玉杰 王钰 黄学超 图/殷旭 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