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掖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通过扎实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强化黑河湿地生态环境监管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基础更加牢固。
多维施策强根基,营建生物栖息乐土
倾力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举全市之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179项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验收。通过扎实开展“绿盾”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和“守护”祁连山专项检查,祁连山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根本性转变,各类动植物得以休养生息,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0年以来完成植树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治理退化草地753.5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22.8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0%,湿地保有量达到100%,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祁连山
区域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分别增长10.88%、7.81%、14.8%。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水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4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空气质量连续9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连续6年全国排名前列,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省级“清洁村庄”,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17个和省级“和美乡村”8个,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优化了物种生存环境,促进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织密监管防护网,构建生物安适空间
建立分区域管控、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的全地域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3.09%。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已建成“三线五级”生态监测网络,建成运行野外观测站点60个,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祁连监测网络,建成野生动物监测系统一套,野外视频监控系统89套,针对旗舰物种雪豹设置8个监测样区,布设红外相机160台,初步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自动汇交、智能分析、长期保存、界面化展示。建成全省第二家国家级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
甘肃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成全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1座、全自动气象站4座、全自动水文水质监测站3座,设置植物监测样方52个,动物(鸟类)监测样线(点)48个,水质监测点(断面)13个,土壤监测样地18个,连续10年开展湿地动植物监测工作。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林长制责任追究办法,创新实施生态警务,形成和保持严惩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高压态势,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推动种群复壮力,绘就万物共生新境
近年来,张掖市围绕祁连山和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力实施重要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群呈快速恢复趋势。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的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要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80科359种,有维管植物95科465属1501种,其中雪豹种群数量呈明显恢复态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斑叶草、冬虫夏草等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较2011年保护区成立之初明显增加,新增鸟类4目18科90种,增加植物资源7科27属54种,共有野生动物35目79科301种,植物30目66科255属455种,调查发现被称为“鸟种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675只,已成为全国已知最大黑鹳种群地。
张掖市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张掖区位优势、物种资源优势,按照“规划引领、监测筑基、保护赋能、项目助推、案例推广”的总体思路,以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为目标,立足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空天地+AI”一体智能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重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现代化,积极创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打造“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为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张掖样本、贡献张掖智慧。(赵全 田君生)
近年来,张掖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通过扎实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强化黑河湿地生态环境监管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基础更加牢固。
多维施策强根基,营建生物栖息乐土
倾力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举全市之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179项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验收。通过扎实开展“绿盾”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和“守护”祁连山专项检查,祁连山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根本性转变,各类动植物得以休养生息,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0年以来完成植树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治理退化草地753.5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22.8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0%,湿地保有量达到100%,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祁连山
区域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分别增长10.88%、7.81%、14.8%。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水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4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空气质量连续9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连续6年全国排名前列,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省级“清洁村庄”,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17个和省级“和美乡村”8个,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优化了物种生存环境,促进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织密监管防护网,构建生物安适空间
建立分区域管控、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的全地域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3.09%。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已建成“三线五级”生态监测网络,建成运行野外观测站点60个,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祁连监测网络,建成野生动物监测系统一套,野外视频监控系统89套,针对旗舰物种雪豹设置8个监测样区,布设红外相机160台,初步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自动汇交、智能分析、长期保存、界面化展示。建成全省第二家国家级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
甘肃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成全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1座、全自动气象站4座、全自动水文水质监测站3座,设置植物监测样方52个,动物(鸟类)监测样线(点)48个,水质监测点(断面)13个,土壤监测样地18个,连续10年开展湿地动植物监测工作。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林长制责任追究办法,创新实施生态警务,形成和保持严惩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高压态势,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推动种群复壮力,绘就万物共生新境
近年来,张掖市围绕祁连山和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力实施重要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群呈快速恢复趋势。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的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要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80科359种,有维管植物95科465属1501种,其中雪豹种群数量呈明显恢复态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斑叶草、冬虫夏草等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较2011年保护区成立之初明显增加,新增鸟类4目18科90种,增加植物资源7科27属54种,共有野生动物35目79科301种,植物30目66科255属455种,调查发现被称为“鸟种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675只,已成为全国已知最大黑鹳种群地。
张掖市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张掖区位优势、物种资源优势,按照“规划引领、监测筑基、保护赋能、项目助推、案例推广”的总体思路,以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为目标,立足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空天地+AI”一体智能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重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现代化,积极创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打造“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为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张掖样本、贡献张掖智慧。(赵全 田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