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甘州
甘州党寨:做大做靓有机产业 新质赋能“蔬”写未来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4月11日 11:39

分享到:

做大做靓有机产业新质赋能“蔬”写未来

——甘州区党寨镇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综述

  近年来,甘州区党寨镇围绕“生态田园·有机党寨”定位目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镇聚焦有机蔬菜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和人才培育,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打造西北一流的现代寒旱农业高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党寨样板”。

  政府主导,构建产业发展“主心骨”体系。镇党委、政府科学谋划,以拓展现代农业“六个空间”为导向,大力实施“有机农业三年攻坚行动”,着力打造盈科沿线有机蔬菜主产区、马站果蔬庄园、下寨阳光玫瑰葡萄园等有机农业基地8个,认证有机品种11个,基本形成“一带三园十基地”的产业布局,不断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聚合力,握紧产业振兴“方向盘”。全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一高地四区”目标任务要求,把有机蔬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严格按照“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抱团振兴”的发展原则,科学编制《党寨镇关于成立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的实施方案》。以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较好的马站村为中心,横向联合周边5个行政村,纵向联合区委组织部等4个区属部门,组建“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整合片区内土地、项目、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要素,全方位服务有机蔬菜产业链,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形成了“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良好发展态势。改革突破增动能,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作为改革先行者,党寨镇马站村率先通过“片区党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成立村集体公司兆田生态农业,盘活1200亩有机种植基地,统一实施土壤改良、有机蔬菜种植、质量追溯和品牌运营。2024年农户亩均增收1.8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成为全镇增速最快的村,探索出“自我造血—反哺民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径。“四集中”模式筑基,打造要素保障“强磁场”。作为全市“四集中”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党寨镇深刻将“四集中”模式作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路径,累计投资4200万元打造马站田居生态田园,集中安置165户群众,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的田园化低碳社区,打造出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功能板块。

  品牌建设,锻造市场竞争“硬实力”内核。坚持“生态田园·有机党寨”定位,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做大做靓绿色有机品牌,不断提升“含金量、含绿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收。保证有机产品质量,筑牢品质管控“生命线”。镇党委、政府把有机产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之首,全面推行“五良”融合配套,建立“五有一可”生产标准和“三管三检”监管体系,推行二维码追溯管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监控。通过引进杭州格律认证等专业机构,开展有机标准化生产培训100余场次,建立“不合规产品退出有机认证”等机制,坚决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形成较为完备的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追溯等产业运行体系。拓宽有机产品市场,擦亮地域特色“金名片”。通过“三改一品”,打造“甘州娃娃菜”“西兰花”等超级单品,以“丝路寒旱有机菜”为品牌定位,突出“独一份、特别特”的地域特色。2024年上海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上,党寨有机蔬菜与浙江、福建企业签订订单8100万元,并与盒马鲜生、美团等平台深化合作。在市区开设“兆田有机农产品体验馆”,打造有机果蔬庄园和开心农场,植入生态垂钓、农事体验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拓宽增收渠道,绘制共同富裕“实景图”。坚持生态为基,产业发展为核,优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培育特色有机产业发展新业态,有效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农民更好地致富增收。延伸产业链与业态创新。全镇新增冷链库容6.5万吨、大跨度棉被大棚1140亩、连体棚5045亩、1万吨有机肥生产线、5000吨超微蔬菜粉生产线、汪家堡村2200亩出口西兰花种植基地及2万吨制冰生产线,形成了有机育苗、有机种植、净菜加工、物流配送等业态,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形成“田园综合体+新型城镇化”模式。金融创新激活生态资产。马站村兆田生态农业集体经济公司在2024年率先实施GEP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研究院对全村生态产品价值进行多维评估,以生态资产预期收益权作质押,成功获得甘肃农商银行发放的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100万元,解决了有机农业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结果难应用等一系列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盘活了蕴藏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绿色宝藏”。联农带农实现利益共享。2024年全镇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专业模式,统一技术指导与外销,带动2万吨蔬菜外销,户均增收1.5万元。202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全镇各村村集体收入2024年均突破15万元大关。

  聚焦人才引擎,积蓄创新发展“源动力”。采取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人才引进,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能力,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筑巢引凤聚英才,打造智力支撑“强磁场”。为更好服务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全镇上下秉持以产业聚人、以事业留人理念,树牢“发展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人才”思想,以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为平台,市区组建专家服务团,下派科技特派员4名,强化技术服务、产销衔接,攻克病害防治等“卡脖子”难题,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本土培育强根基,激活乡村振兴“生力军”。加强校地企合作,推动链上企业与河西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创新成果和高校智力资源向产业链流动,依托有机农业专家工作站,深入基地传授管理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转观念、强本领、理思路,通过做强“种植链”、做优“服务链”,带动社员和群众种植1200亩以上有机蔬菜果品,辐射带动增加种植面积5000多亩,增幅达50%,亩均效益达1.1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党建强、民心聚、产业兴的新路子。平台赋能促转化,构建三级乡村“人才链”。立足本镇特色有机农业发展实际,党寨镇积极推进甘州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建设,依托这一平台,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专家、市区拔尖人才、科技特派员以及乡土人才入驻,建立有机专家工作站。通过这些人才形成了“外联专家+技术骨干+田秀才”三级“人才链”,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劳动力输转就业等“一站式”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形成“人才—产业—乡村”的良性循环。

  甘州区党寨镇特色有机蔬菜发展通过系统化拓展现代农业“六个空间”,构建起有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2025年预计全镇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为西北寒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寨样板”。(陶俊杰)

  

做大做靓有机产业新质赋能“蔬”写未来

——甘州区党寨镇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综述

  近年来,甘州区党寨镇围绕“生态田园·有机党寨”定位目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镇聚焦有机蔬菜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和人才培育,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打造西北一流的现代寒旱农业高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党寨样板”。

  政府主导,构建产业发展“主心骨”体系。镇党委、政府科学谋划,以拓展现代农业“六个空间”为导向,大力实施“有机农业三年攻坚行动”,着力打造盈科沿线有机蔬菜主产区、马站果蔬庄园、下寨阳光玫瑰葡萄园等有机农业基地8个,认证有机品种11个,基本形成“一带三园十基地”的产业布局,不断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聚合力,握紧产业振兴“方向盘”。全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一高地四区”目标任务要求,把有机蔬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严格按照“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抱团振兴”的发展原则,科学编制《党寨镇关于成立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的实施方案》。以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较好的马站村为中心,横向联合周边5个行政村,纵向联合区委组织部等4个区属部门,组建“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整合片区内土地、项目、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要素,全方位服务有机蔬菜产业链,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形成了“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良好发展态势。改革突破增动能,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作为改革先行者,党寨镇马站村率先通过“片区党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成立村集体公司兆田生态农业,盘活1200亩有机种植基地,统一实施土壤改良、有机蔬菜种植、质量追溯和品牌运营。2024年农户亩均增收1.8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成为全镇增速最快的村,探索出“自我造血—反哺民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径。“四集中”模式筑基,打造要素保障“强磁场”。作为全市“四集中”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党寨镇深刻将“四集中”模式作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路径,累计投资4200万元打造马站田居生态田园,集中安置165户群众,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融的田园化低碳社区,打造出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功能板块。

  品牌建设,锻造市场竞争“硬实力”内核。坚持“生态田园·有机党寨”定位,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做大做靓绿色有机品牌,不断提升“含金量、含绿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收。保证有机产品质量,筑牢品质管控“生命线”。镇党委、政府把有机产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之首,全面推行“五良”融合配套,建立“五有一可”生产标准和“三管三检”监管体系,推行二维码追溯管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监控。通过引进杭州格律认证等专业机构,开展有机标准化生产培训100余场次,建立“不合规产品退出有机认证”等机制,坚决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形成较为完备的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追溯等产业运行体系。拓宽有机产品市场,擦亮地域特色“金名片”。通过“三改一品”,打造“甘州娃娃菜”“西兰花”等超级单品,以“丝路寒旱有机菜”为品牌定位,突出“独一份、特别特”的地域特色。2024年上海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上,党寨有机蔬菜与浙江、福建企业签订订单8100万元,并与盒马鲜生、美团等平台深化合作。在市区开设“兆田有机农产品体验馆”,打造有机果蔬庄园和开心农场,植入生态垂钓、农事体验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拓宽增收渠道,绘制共同富裕“实景图”。坚持生态为基,产业发展为核,优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培育特色有机产业发展新业态,有效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农民更好地致富增收。延伸产业链与业态创新。全镇新增冷链库容6.5万吨、大跨度棉被大棚1140亩、连体棚5045亩、1万吨有机肥生产线、5000吨超微蔬菜粉生产线、汪家堡村2200亩出口西兰花种植基地及2万吨制冰生产线,形成了有机育苗、有机种植、净菜加工、物流配送等业态,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形成“田园综合体+新型城镇化”模式。金融创新激活生态资产。马站村兆田生态农业集体经济公司在2024年率先实施GEP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研究院对全村生态产品价值进行多维评估,以生态资产预期收益权作质押,成功获得甘肃农商银行发放的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100万元,解决了有机农业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结果难应用等一系列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盘活了蕴藏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绿色宝藏”。联农带农实现利益共享。2024年全镇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专业模式,统一技术指导与外销,带动2万吨蔬菜外销,户均增收1.5万元。202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全镇各村村集体收入2024年均突破15万元大关。

  聚焦人才引擎,积蓄创新发展“源动力”。采取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人才引进,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能力,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筑巢引凤聚英才,打造智力支撑“强磁场”。为更好服务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全镇上下秉持以产业聚人、以事业留人理念,树牢“发展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人才”思想,以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为平台,市区组建专家服务团,下派科技特派员4名,强化技术服务、产销衔接,攻克病害防治等“卡脖子”难题,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本土培育强根基,激活乡村振兴“生力军”。加强校地企合作,推动链上企业与河西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创新成果和高校智力资源向产业链流动,依托有机农业专家工作站,深入基地传授管理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转观念、强本领、理思路,通过做强“种植链”、做优“服务链”,带动社员和群众种植1200亩以上有机蔬菜果品,辐射带动增加种植面积5000多亩,增幅达50%,亩均效益达1.1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党建强、民心聚、产业兴的新路子。平台赋能促转化,构建三级乡村“人才链”。立足本镇特色有机农业发展实际,党寨镇积极推进甘州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建设,依托这一平台,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专家、市区拔尖人才、科技特派员以及乡土人才入驻,建立有机专家工作站。通过这些人才形成了“外联专家+技术骨干+田秀才”三级“人才链”,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劳动力输转就业等“一站式”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形成“人才—产业—乡村”的良性循环。

  甘州区党寨镇特色有机蔬菜发展通过系统化拓展现代农业“六个空间”,构建起有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2025年预计全镇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为西北寒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寨样板”。(陶俊杰)

  

编辑:邓瑞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