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讯 “这里的屋顶光伏、光伏车棚、风力发电设备与储能系统,构建起‘风光充储数智乌江’微电网,年发电量8.04万千瓦时,满足供电所全场景零碳需求。”4月8日,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人员陈婕在“零碳供电所”巡视时介绍。
春天的张掖乌江镇,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银色光芒。乌江镇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这里自古便水源充沛、土壤肥沃,享有“鱼米之乡”和“塞外江南”美誉,乌江供电所担负着乌江、明永两个乡镇的供用电服务工作,服务范围覆盖19个村、162个社区,共计1.56万用户。
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以乌江供电所为试点,投资建设302平方米分布式光伏、5千瓦风力发电设备及30千瓦储能系统,同步配置交直流充电桩,打造“风、光、储、充、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通过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能源流与碳排放,实现办公、生活、交通全链条零碳,这一模式已延伸至“零碳大厦”“零碳仓库”等场景。“零碳大厦”通过购买绿电抵消1093.85吨碳排放,“零碳仓库”光伏发电5.33万千瓦时,库区运营碳排放降为零。2024年,该公司建成全省首座“零碳仓库”,并获三星级认证,年抵消碳排放量30吨,作业效率提升50%。
乌江镇十万亩粤港澳蔬菜基地、乌江贡米及虹鳟鱼产业链,正通过电能替代实现低碳转型。在蔬菜种植区,全电灌溉系统替代传统柴油抽水,每年减少碳排放120吨;虹鳟鱼养殖场采用电锅炉恒温养殖,能耗降低30%,养殖密度提升40%;数据显示,乌江镇通过电能替代,农业生产综合能效提升25%,带动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电烘干设备让稻米加工更环保,每斤售价提高2元。”贡米合作社负责人说,清洁电力为农产品品牌溢价提供了支撑。
张掖市依托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将“电力+生态”纳入“零碳城市”建设。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与政府合作,推动“碳汇+国家储备林+草原治理”模式,建成35万亩造林碳汇项目,预计40年累计减排54.3万吨,收益超亿元,在绿色金融支持下,张掖设立10亿元绿色产业基金,首期1.7亿元重点投向生态农业、数据中心等领域。乌江镇通过“GEP生态价值贷”获得贷款380万元,用于扩大光伏大棚规模,形成“绿电生产—碳汇交易—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零碳园区智慧管控平台让能源管理更高效。”该公司数字化通信部负责人介绍,平台实时监测电力大厦、供电所等场所能耗,通过AI算法优化储能调度,年节约用电17.43万度。(王艳丽 樊继旺)
中国张掖网讯 “这里的屋顶光伏、光伏车棚、风力发电设备与储能系统,构建起‘风光充储数智乌江’微电网,年发电量8.04万千瓦时,满足供电所全场景零碳需求。”4月8日,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人员陈婕在“零碳供电所”巡视时介绍。
春天的张掖乌江镇,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银色光芒。乌江镇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这里自古便水源充沛、土壤肥沃,享有“鱼米之乡”和“塞外江南”美誉,乌江供电所担负着乌江、明永两个乡镇的供用电服务工作,服务范围覆盖19个村、162个社区,共计1.56万用户。
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以乌江供电所为试点,投资建设302平方米分布式光伏、5千瓦风力发电设备及30千瓦储能系统,同步配置交直流充电桩,打造“风、光、储、充、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通过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能源流与碳排放,实现办公、生活、交通全链条零碳,这一模式已延伸至“零碳大厦”“零碳仓库”等场景。“零碳大厦”通过购买绿电抵消1093.85吨碳排放,“零碳仓库”光伏发电5.33万千瓦时,库区运营碳排放降为零。2024年,该公司建成全省首座“零碳仓库”,并获三星级认证,年抵消碳排放量30吨,作业效率提升50%。
乌江镇十万亩粤港澳蔬菜基地、乌江贡米及虹鳟鱼产业链,正通过电能替代实现低碳转型。在蔬菜种植区,全电灌溉系统替代传统柴油抽水,每年减少碳排放120吨;虹鳟鱼养殖场采用电锅炉恒温养殖,能耗降低30%,养殖密度提升40%;数据显示,乌江镇通过电能替代,农业生产综合能效提升25%,带动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电烘干设备让稻米加工更环保,每斤售价提高2元。”贡米合作社负责人说,清洁电力为农产品品牌溢价提供了支撑。
张掖市依托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将“电力+生态”纳入“零碳城市”建设。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与政府合作,推动“碳汇+国家储备林+草原治理”模式,建成35万亩造林碳汇项目,预计40年累计减排54.3万吨,收益超亿元,在绿色金融支持下,张掖设立10亿元绿色产业基金,首期1.7亿元重点投向生态农业、数据中心等领域。乌江镇通过“GEP生态价值贷”获得贷款380万元,用于扩大光伏大棚规模,形成“绿电生产—碳汇交易—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零碳园区智慧管控平台让能源管理更高效。”该公司数字化通信部负责人介绍,平台实时监测电力大厦、供电所等场所能耗,通过AI算法优化储能调度,年节约用电17.43万度。(王艳丽 樊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