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件高价值发明专利,90项省级登记科技成果,12.1件万人专利授权量,3亿元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7.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每一个亮眼的数据背后,都是高台县创新做引擎、科技当先锋的重大实践。
自2021年12月省委吹响“强科技”行动的奋斗号角以来,高台县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抓手,聚焦问题补短板,精准发力促创新,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抢步快跑,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国家首批创新型县。
精准布局 抢占产业发展高地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高台县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主动作为,引导企业攻坚克难,创新求索,为实现产业经济崛起增添新动能。
走进甘肃云昊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吨对溴氟苯、200吨对氟苯甲醚项目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据了解,该公司围绕重要医药和农药中间体,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去年产值接近一个亿。
高台县立足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综合能源、煤炭循环利用、盐硝精细化工、新材料、文旅康养“六大产业链”,持续强化项目引领,着重在找点位上下足功夫,组织实施先行种业商业化育种中心续建等多个重大科技项目,建成国家西甜瓜种质资源库中期库高台试验站、高台牧草育繁推教学科研基地,成立市级领办专家工作室、清洁能源等研发中心,推动宏源矿业建设5G+智慧矿山,培育认定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各1个,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量”。
同时,锚定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县委、县政府前瞻性谋划布局,3年9次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制定出台《高台县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县级领导“揭榜挂帅”“包抓联”等制度,积极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16亿元,60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2.67亿元,12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1157万元,兑现省市级科技创新奖补资金711万元,有力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
找对模式 打造企业创新摇篮
创新平台载体是实施强科技行动的重要基础。
这几年,甘肃鼎誉创业孵化园对准科研应用、文创设计、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等高价值领域,加快创新型企业孵化,成功出孵企业82家,今年一季度新入孵企业6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据了解,高台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实力强劲的科技创新中心,先后申报认定表是创客梦工厂、甘肃丝路新世纪创客家园等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3个、省市级3个。
鑫源锅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从孵化园里“毕业”的佼佼者,拥有24项国家专利,各类新产品畅销县内外市场,企业效益不断增长,去年销售量600多台,销售金额达160多万元。据介绍,像鑫源锅炉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在高台县还有兴农牧业、方正节能、中农大康、嘉宝机械、巨鑫硅材料等20多个。
全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高台县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三高”企业1家,组建成立张掖市玉米杂交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联合体,研制推出的玉米品种“隆丰3106”“中农大2116”取得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全县国审的玉米品种达到2个,科技创新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和含金量显著提高。
联合攻关 推出更多科技干货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关键抓手。当前,高台县通过强化科技联合攻关,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相继推出了一批“科技干货”。
聚焦产业发展“最紧急、最紧迫”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20万吨/年中温煤焦加氢处理装置煤沥青均相加氢技改、含氟液晶新材料研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揭榜挂帅”项目11个,其中,《河西走廊中部绿洲生态循环农业和绿色发展集成技术示范与应用》《沼液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荣获中国第三届“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畜禽无抗本草饲料研发和优质风味可追溯畜产品生产》获得202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对产业链的支撑力、驱动力更加强劲。
强化产学研供需精准对接,持续深化院地院企合作,支持企业联合县外科研单位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引导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个,帮助企业攻克重大技术难题14个,打通产业发展“中梗阻”,推动产业链完善融合、循环畅通。
着力构建科技人才“强磁场”,建立需求征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部门联动“四项机制”,柔性引进专家人才99名,吸引84名科技人才、2名外国专家入驻,择优选派80名专家人才与60个重点产业基地“结对联姻”,培育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3个,组建人才联盟(专家智库)3个,深入开展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合作对接活动,为强科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李兴源)
8件高价值发明专利,90项省级登记科技成果,12.1件万人专利授权量,3亿元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7.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每一个亮眼的数据背后,都是高台县创新做引擎、科技当先锋的重大实践。
自2021年12月省委吹响“强科技”行动的奋斗号角以来,高台县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抓手,聚焦问题补短板,精准发力促创新,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抢步快跑,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国家首批创新型县。
精准布局 抢占产业发展高地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高台县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主动作为,引导企业攻坚克难,创新求索,为实现产业经济崛起增添新动能。
走进甘肃云昊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吨对溴氟苯、200吨对氟苯甲醚项目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据了解,该公司围绕重要医药和农药中间体,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去年产值接近一个亿。
高台县立足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综合能源、煤炭循环利用、盐硝精细化工、新材料、文旅康养“六大产业链”,持续强化项目引领,着重在找点位上下足功夫,组织实施先行种业商业化育种中心续建等多个重大科技项目,建成国家西甜瓜种质资源库中期库高台试验站、高台牧草育繁推教学科研基地,成立市级领办专家工作室、清洁能源等研发中心,推动宏源矿业建设5G+智慧矿山,培育认定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各1个,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量”。
同时,锚定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县委、县政府前瞻性谋划布局,3年9次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制定出台《高台县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县级领导“揭榜挂帅”“包抓联”等制度,积极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16亿元,60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2.67亿元,12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1157万元,兑现省市级科技创新奖补资金711万元,有力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
找对模式 打造企业创新摇篮
创新平台载体是实施强科技行动的重要基础。
这几年,甘肃鼎誉创业孵化园对准科研应用、文创设计、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等高价值领域,加快创新型企业孵化,成功出孵企业82家,今年一季度新入孵企业6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据了解,高台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实力强劲的科技创新中心,先后申报认定表是创客梦工厂、甘肃丝路新世纪创客家园等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3个、省市级3个。
鑫源锅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从孵化园里“毕业”的佼佼者,拥有24项国家专利,各类新产品畅销县内外市场,企业效益不断增长,去年销售量600多台,销售金额达160多万元。据介绍,像鑫源锅炉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在高台县还有兴农牧业、方正节能、中农大康、嘉宝机械、巨鑫硅材料等20多个。
全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高台县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三高”企业1家,组建成立张掖市玉米杂交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联合体,研制推出的玉米品种“隆丰3106”“中农大2116”取得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全县国审的玉米品种达到2个,科技创新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和含金量显著提高。
联合攻关 推出更多科技干货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关键抓手。当前,高台县通过强化科技联合攻关,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相继推出了一批“科技干货”。
聚焦产业发展“最紧急、最紧迫”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20万吨/年中温煤焦加氢处理装置煤沥青均相加氢技改、含氟液晶新材料研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揭榜挂帅”项目11个,其中,《河西走廊中部绿洲生态循环农业和绿色发展集成技术示范与应用》《沼液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荣获中国第三届“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畜禽无抗本草饲料研发和优质风味可追溯畜产品生产》获得202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对产业链的支撑力、驱动力更加强劲。
强化产学研供需精准对接,持续深化院地院企合作,支持企业联合县外科研单位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引导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个,帮助企业攻克重大技术难题14个,打通产业发展“中梗阻”,推动产业链完善融合、循环畅通。
着力构建科技人才“强磁场”,建立需求征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部门联动“四项机制”,柔性引进专家人才99名,吸引84名科技人才、2名外国专家入驻,择优选派80名专家人才与60个重点产业基地“结对联姻”,培育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3个,组建人才联盟(专家智库)3个,深入开展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合作对接活动,为强科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李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