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高台讯 田畴染新绿,农事催人忙。放眼望去,广袤农田里绿意勃发,浓郁葱香扑鼻而来,一垄垄葱苗“蓄势待发”,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景象。
起垄覆膜、搬运葱苗、培土栽种、精准滴灌……高台县黑泉镇沙沟村百亩大葱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远远就能看到几十名男工正手持农具,在垄间进行田间作业,转瞬之间,地膜上布满了整齐均匀的栽葱小孔等待葱苗“入住”。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几十名女工则在有序地分拣、搬运、栽种,不一会儿,一排排葱苗就整齐地扎根在地垄里,田野间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据基地负责人李志林介绍,因为地块土壤比较湿润厚实,所以打孔的都是清一色男工,同步进行的葱苗移栽则是细心灵活的女工。“我流转了100亩地种植铁杆大葱,今年是头一年种,年初就签好了订单,目前移栽的葱苗都是自己培育的,经过施肥、培土、灌溉、除草等精心管护后,葱白杆瓷口感好,市场效益也比较好,既不愁销路,还能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最近每天的用工量能有50-80人左右。”基地负责人老李手上满是泥土,正和其他人忙着打孔。
附近村庄的史长生一大早就来到葱田里打工,在帮助葱农早日完成大葱播种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一份不错的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我们年纪大了,也不方便出去打工。这几天在家门口做点农活,离家近也比较轻松。在这边打孔,工资都是现金按天结算,每天300元左右。”沙沟村村民史长生说。
“自己的地已经种完了,我们就闲下来了。前几天我家老常听说附近招工就来这边打孔,最近我也约了几个好姐妹来这里移栽大葱,一天能赚200多块,谁说女子不如男!”不服输的十坝村村民于海燕边干边说。像于海燕这样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的村民不少,去地里“上班挣工资”成了黑泉镇的新风尚。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近年来,高台县黑泉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通过村集体经济引领、土地流转、返聘务工等方式采取“村集体+基地+种植大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雷静)
中国张掖网高台讯 田畴染新绿,农事催人忙。放眼望去,广袤农田里绿意勃发,浓郁葱香扑鼻而来,一垄垄葱苗“蓄势待发”,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景象。
起垄覆膜、搬运葱苗、培土栽种、精准滴灌……高台县黑泉镇沙沟村百亩大葱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远远就能看到几十名男工正手持农具,在垄间进行田间作业,转瞬之间,地膜上布满了整齐均匀的栽葱小孔等待葱苗“入住”。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几十名女工则在有序地分拣、搬运、栽种,不一会儿,一排排葱苗就整齐地扎根在地垄里,田野间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据基地负责人李志林介绍,因为地块土壤比较湿润厚实,所以打孔的都是清一色男工,同步进行的葱苗移栽则是细心灵活的女工。“我流转了100亩地种植铁杆大葱,今年是头一年种,年初就签好了订单,目前移栽的葱苗都是自己培育的,经过施肥、培土、灌溉、除草等精心管护后,葱白杆瓷口感好,市场效益也比较好,既不愁销路,还能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最近每天的用工量能有50-80人左右。”基地负责人老李手上满是泥土,正和其他人忙着打孔。
附近村庄的史长生一大早就来到葱田里打工,在帮助葱农早日完成大葱播种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一份不错的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我们年纪大了,也不方便出去打工。这几天在家门口做点农活,离家近也比较轻松。在这边打孔,工资都是现金按天结算,每天300元左右。”沙沟村村民史长生说。
“自己的地已经种完了,我们就闲下来了。前几天我家老常听说附近招工就来这边打孔,最近我也约了几个好姐妹来这里移栽大葱,一天能赚200多块,谁说女子不如男!”不服输的十坝村村民于海燕边干边说。像于海燕这样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的村民不少,去地里“上班挣工资”成了黑泉镇的新风尚。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近年来,高台县黑泉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通过村集体经济引领、土地流转、返聘务工等方式采取“村集体+基地+种植大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