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肃南讯 近年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创新阵地服务载体,从建阵地、抓队伍、促活动着手,深化拓展“文明实践+”模式,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让文明实践活动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做到百姓“心坎里”,着力激发文明实践创新活力。
文明实践+服务基层 激发追赶发展新作为
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窦兰英命名的“甘肃好人”窦兰英服务群众类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为民解忧”为主要目标,以“好人+志愿服务队”的模式将志愿者进行整合,组建“六色”志愿服务小分队,推出志愿服务项目44个,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爱心剪发、普法讲解、反诈宣传等活动1200多场次,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将一个人“帮”转化为一群人“助”,让“好人现象”变成“好人效应”。
文明实践+产业振兴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坚持文明实践与乡村产业发展统筹兼顾,通过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搭建平台、嫁接资源、传授技术,解决农民生产的实际问题,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从农牧、林草、教育、卫生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推广、送医送教下乡等服务活动300余场次,为群众开辟便民利民“快车道”,持续释放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带动效应。
文明实践+红色文化 点燃文旅产业新引擎
充分发挥县域红色资源优势,依托石窝会议遗址、马场滩战斗遗址、康隆寺战斗遗址、红西路军妇女团战斗遗址、石窝会议纪念馆、县城红色记忆主题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在“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观看红色革命电影、重走红军路、品尝“红军饭”、红歌传唱比赛等活动200多场次,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心。
文明实践+基层治理 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
依托乡村大喇叭、宣传栏、横幅、微信公众号、文化墙等载体,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健全完善“一约四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开展“倡导婚嫁新风·反对高价彩礼”等主题教育活动100余场次。打造“阿勒齐”特色调解工作室,推行“一碗奶茶”调解法,通过以茶谈心、以茶说事、以茶释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着力打造“枫桥经验”的肃南样板。
文明实践+民俗文化 探寻传统文化新魅力
充分发掘和发挥民俗文化魅力,依托“一馆三中心”、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牧童之家等文化阵地,有效整合资源,通过组织开展“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原生态民歌展演、赛马会、百姓大舞台、“非遗进校园”、乡镇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惠民活动1000多场次,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民族历史、传统礼仪和民间习俗,增强了文化自信。(安晓)
中国张掖网肃南讯 近年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创新阵地服务载体,从建阵地、抓队伍、促活动着手,深化拓展“文明实践+”模式,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让文明实践活动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做到百姓“心坎里”,着力激发文明实践创新活力。
文明实践+服务基层 激发追赶发展新作为
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窦兰英命名的“甘肃好人”窦兰英服务群众类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为民解忧”为主要目标,以“好人+志愿服务队”的模式将志愿者进行整合,组建“六色”志愿服务小分队,推出志愿服务项目44个,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爱心剪发、普法讲解、反诈宣传等活动1200多场次,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将一个人“帮”转化为一群人“助”,让“好人现象”变成“好人效应”。
文明实践+产业振兴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坚持文明实践与乡村产业发展统筹兼顾,通过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搭建平台、嫁接资源、传授技术,解决农民生产的实际问题,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从农牧、林草、教育、卫生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推广、送医送教下乡等服务活动300余场次,为群众开辟便民利民“快车道”,持续释放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带动效应。
文明实践+红色文化 点燃文旅产业新引擎
充分发挥县域红色资源优势,依托石窝会议遗址、马场滩战斗遗址、康隆寺战斗遗址、红西路军妇女团战斗遗址、石窝会议纪念馆、县城红色记忆主题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在“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观看红色革命电影、重走红军路、品尝“红军饭”、红歌传唱比赛等活动200多场次,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心。
文明实践+基层治理 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
依托乡村大喇叭、宣传栏、横幅、微信公众号、文化墙等载体,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健全完善“一约四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开展“倡导婚嫁新风·反对高价彩礼”等主题教育活动100余场次。打造“阿勒齐”特色调解工作室,推行“一碗奶茶”调解法,通过以茶谈心、以茶说事、以茶释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着力打造“枫桥经验”的肃南样板。
文明实践+民俗文化 探寻传统文化新魅力
充分发掘和发挥民俗文化魅力,依托“一馆三中心”、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牧童之家等文化阵地,有效整合资源,通过组织开展“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原生态民歌展演、赛马会、百姓大舞台、“非遗进校园”、乡镇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惠民活动1000多场次,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民族历史、传统礼仪和民间习俗,增强了文化自信。(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