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张掖:用智慧“节水算法”打造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3月21日 15:09

分享到:

  绿水青山、美丽河湖、宜居家园……生机勃勃的自然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离不开水。近年来,张掖市以“节水优先、系统治理”为路径,统筹推进农业、工业、生活领域节水改革,构建“1+N”刚性约束制度体系,聚力打造集约高效、深度节水、全面兴水、全力护水、数字治理的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探索出了一条高效节水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智慧灌溉“精打细算”农田喝上“定制水”

  春分时节,寒意未消,民乐县三堡镇的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溉精准节水示范基地,却已涌动科技春潮。在2000余亩连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10余台小型气象监测站如“哨兵”般矗立田间,实时采集空气温湿度、风速、光照强度及土壤墒情数据,将春季马铃薯播种前的“水文章”做得精细入微,展现出“按需配水、数据说话”的现代农业图景。

  “过去春灌全凭老把式‘看天看地’,现在靠数据说话,进行科学灌溉。”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副处长谷小虎说,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的现场物联网控制中心提供的“墒情地图”,在室内就可以掌握各单元地块的湿度、盐碱度。不仅如此,埋设于地下的滴灌带与物联网阀门相连,根据智慧灌溉系统自动生成的“灌溉处方”,进行精细化管理、土壤墒情监测、智能水肥集成、无人化灌溉作业和高标准水肥一体化,实现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效不增水”。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亩均节水量在200到250立方米以上,节水30%,马铃薯亩均产量也由原来的2.5吨提高至3吨以上,亩均增收600元以上,农业节肥节水,效益非常突出。”谷小虎说道,“我们就是通过采取科学的灌溉制度,用最少的水换来最高的产量”。

智慧水务“一网统管”拧紧农业用水“水龙头”

  在临泽县鸭暖灌区水资源智慧化调度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全灌区地块灌水、地下水监测及各机井水位的实时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可轻松完成对闸门的远程控制及水量的精准调度,同时可实时监测灌区内各渠道情况,并下发巡察指令,安排巡检。

  “平台通过安装雷达水位明渠测流仪,实现对骨干渠道的流量、水量、水位在线实时监控,自动生成瞬时流量报表等各类突击报表,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或者手机APP,远程控制闸门‘一键式’启闭操作,并结合架设视频监控安装的65处‘电子眼’,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鸭暖水管所副所长徐军介绍道。

  民乐县洪水河大型灌区作为全国节水型灌区,在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强智慧水务建设方面也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去年以来,升级改造了灌区水资源监控平台,配套闸门远程控制、水量自动测量、视频监控设备等设施,推行“电子水票”,实行取水计量在线监控和IC卡预付费管理,对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取用水进行全过程监管。“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26提高到现在的0.618,农田亩均用水量由467立方米下降到345立方米,全年节水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每年地下水压减取水量是360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治理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处长滕安国说。

  张掖创新水资源管控模式,打造数字治理的新标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节水从常规输水沟灌到覆膜管灌滴灌,再到智慧精准灌溉的迭代升级,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在线计量实现全覆盖,开启了“智慧治水”新模式,实现了从“治水”到“智水”的转变。

工业节水“技改突围”啤酒厂探路“零浪费”

  在甘肃祥永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芽车间,210吨大麦如金色瀑布般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静静发芽,雾化水幕轻柔浸润麦粒,螺旋翻麦机匀速搅动麦层,水汽蒸腾中却不见传统工艺的“水流成河”。作为甘肃省节水型企业,这家啤酒生产企业,通过工艺迭代和技术攻坚,将“一滴水”的效益发挥到极致,将原有麦芽用水12.4吨节减到2.38吨,实现年节水128万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94%,节约成本200余万元,为高耗水行业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

  啤酒、麦芽的生产加工,是高耗水型的生产工艺,主要的耗水环节在大麦清洗和漂洗上。甘肃祥永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施“四改造二循环”节水措施,改造节水设施、浸麦洗涤工艺、发芽工艺、泵冷却水技术等节水工艺,将漂洗的废水经过循环管道和废水的收集管网,通过清污分流池,把可用水回旋到生产车间,进行后续3遍的清洗和雾化装置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锅炉循环水使用及中水回用率,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滴水归仓”。

  “传统翻麦工序需人工持续喷淋降温,但车间内的自动螺旋翻麦机可兼具增湿和均匀翻麦,双层螺旋叶片将麦堆从底部托起、翻转,麦粒间隙的水分与空气充分交换,同步带走发酵热量,发芽成功只需耗费12立方米水,相较传统模式可节省48立方米水。”甘肃祥永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甘铸林详细介绍了节水设施的独特之处。“初次浸麦水我们通过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和农业灌溉,基本上实现了零浪费”。

  去年以来,张掖市扎实做好“控、减、调、建、改、清、增、谋”8字文章,打造各行业节水新标杆109家,6县区全部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我们坚持‘五水齐抓’,系统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农村集中供水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99%以上,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新增高效节水31.14万亩,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2%,积极打造“港湾式”泵池,实施水资源统一配置,再生水利用率达47.06%。”张掖市水务局局长韩建军表示。

  从阡陌农田到城市街巷,从生产车间到百姓家中,张掖正以“每一滴水都不浪费”的决心,书写着人水和谐的绿色答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惠 刘秉刚 实习生 杨婷)

  资料图

  绿水青山、美丽河湖、宜居家园……生机勃勃的自然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离不开水。近年来,张掖市以“节水优先、系统治理”为路径,统筹推进农业、工业、生活领域节水改革,构建“1+N”刚性约束制度体系,聚力打造集约高效、深度节水、全面兴水、全力护水、数字治理的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探索出了一条高效节水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智慧灌溉“精打细算”农田喝上“定制水”

  春分时节,寒意未消,民乐县三堡镇的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溉精准节水示范基地,却已涌动科技春潮。在2000余亩连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10余台小型气象监测站如“哨兵”般矗立田间,实时采集空气温湿度、风速、光照强度及土壤墒情数据,将春季马铃薯播种前的“水文章”做得精细入微,展现出“按需配水、数据说话”的现代农业图景。

  “过去春灌全凭老把式‘看天看地’,现在靠数据说话,进行科学灌溉。”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副处长谷小虎说,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的现场物联网控制中心提供的“墒情地图”,在室内就可以掌握各单元地块的湿度、盐碱度。不仅如此,埋设于地下的滴灌带与物联网阀门相连,根据智慧灌溉系统自动生成的“灌溉处方”,进行精细化管理、土壤墒情监测、智能水肥集成、无人化灌溉作业和高标准水肥一体化,实现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效不增水”。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亩均节水量在200到250立方米以上,节水30%,马铃薯亩均产量也由原来的2.5吨提高至3吨以上,亩均增收600元以上,农业节肥节水,效益非常突出。”谷小虎说道,“我们就是通过采取科学的灌溉制度,用最少的水换来最高的产量”。

智慧水务“一网统管”拧紧农业用水“水龙头”

  在临泽县鸭暖灌区水资源智慧化调度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全灌区地块灌水、地下水监测及各机井水位的实时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可轻松完成对闸门的远程控制及水量的精准调度,同时可实时监测灌区内各渠道情况,并下发巡察指令,安排巡检。

  “平台通过安装雷达水位明渠测流仪,实现对骨干渠道的流量、水量、水位在线实时监控,自动生成瞬时流量报表等各类突击报表,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或者手机APP,远程控制闸门‘一键式’启闭操作,并结合架设视频监控安装的65处‘电子眼’,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鸭暖水管所副所长徐军介绍道。

  民乐县洪水河大型灌区作为全国节水型灌区,在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强智慧水务建设方面也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去年以来,升级改造了灌区水资源监控平台,配套闸门远程控制、水量自动测量、视频监控设备等设施,推行“电子水票”,实行取水计量在线监控和IC卡预付费管理,对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取用水进行全过程监管。“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26提高到现在的0.618,农田亩均用水量由467立方米下降到345立方米,全年节水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每年地下水压减取水量是360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治理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处长滕安国说。

  张掖创新水资源管控模式,打造数字治理的新标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节水从常规输水沟灌到覆膜管灌滴灌,再到智慧精准灌溉的迭代升级,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在线计量实现全覆盖,开启了“智慧治水”新模式,实现了从“治水”到“智水”的转变。

工业节水“技改突围”啤酒厂探路“零浪费”

  在甘肃祥永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芽车间,210吨大麦如金色瀑布般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静静发芽,雾化水幕轻柔浸润麦粒,螺旋翻麦机匀速搅动麦层,水汽蒸腾中却不见传统工艺的“水流成河”。作为甘肃省节水型企业,这家啤酒生产企业,通过工艺迭代和技术攻坚,将“一滴水”的效益发挥到极致,将原有麦芽用水12.4吨节减到2.38吨,实现年节水128万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94%,节约成本200余万元,为高耗水行业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

  啤酒、麦芽的生产加工,是高耗水型的生产工艺,主要的耗水环节在大麦清洗和漂洗上。甘肃祥永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施“四改造二循环”节水措施,改造节水设施、浸麦洗涤工艺、发芽工艺、泵冷却水技术等节水工艺,将漂洗的废水经过循环管道和废水的收集管网,通过清污分流池,把可用水回旋到生产车间,进行后续3遍的清洗和雾化装置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锅炉循环水使用及中水回用率,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滴水归仓”。

  “传统翻麦工序需人工持续喷淋降温,但车间内的自动螺旋翻麦机可兼具增湿和均匀翻麦,双层螺旋叶片将麦堆从底部托起、翻转,麦粒间隙的水分与空气充分交换,同步带走发酵热量,发芽成功只需耗费12立方米水,相较传统模式可节省48立方米水。”甘肃祥永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甘铸林详细介绍了节水设施的独特之处。“初次浸麦水我们通过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和农业灌溉,基本上实现了零浪费”。

  去年以来,张掖市扎实做好“控、减、调、建、改、清、增、谋”8字文章,打造各行业节水新标杆109家,6县区全部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我们坚持‘五水齐抓’,系统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农村集中供水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99%以上,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新增高效节水31.14万亩,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2%,积极打造“港湾式”泵池,实施水资源统一配置,再生水利用率达47.06%。”张掖市水务局局长韩建军表示。

  从阡陌农田到城市街巷,从生产车间到百姓家中,张掖正以“每一滴水都不浪费”的决心,书写着人水和谐的绿色答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惠 刘秉刚 实习生 杨婷)

  资料图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