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丹,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故事正不断上演:一场理论宣讲,如何让党的声音传遍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一次农业技术指导,怎样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群志愿者,又如何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的温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正汇聚成山丹志愿服务的强大力量,书写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动人篇章。
“志之所向,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山丹县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省、市、县的相关要求,全力构建具有山丹特色的志愿服务新格局,让志愿服务成为山丹的一张亮丽名片。
模式破题,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合唱”
3月12日,山丹县龙首广场上,一片“志愿红”格外引人注目,“焉支暖韵・丹城暖行”十大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此次行动涵盖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关爱弱势群体、健康守护、文化旅游推广、生态环保、应急救援、就业创业扶持、新兴领域群体关怀以及社区和谐共建等多个领域。行动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新兴领域群众积极参与。
“志愿服务,并非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一群人的接力。此次‘焉支暖韵・丹城暖行’十大志愿服务行动,创新性地聚焦党建引领融合、供需精准融合、数字赋能融合、品牌培育融合以及城乡联动融合这‘五个融合’,将全县志愿服务资源攥成一个拳头,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山丹县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山丹县不断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志愿精神深入人心。至目前,全县创新开展“植此青绿·共树未来”“守护生命·让爱永不褪色”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123个,志愿服务累计时长突破116万小时。系统推进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培育省级文明实践示范点4个,市级优秀志愿组织6个,形成了“专业队伍+特色阵地+品牌项目”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需求导向,让“志愿红”温暖每个褶皱
在山丹,活跃着一支支身着红马甲的“追锋队伍”,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爱心传递温暖,将雷锋精神化作滋养城市的文明血脉。数据显示,该县已组建11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服务队伍达492支,志愿者人数达28124名,形成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
“作为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我们创新构建“135”助残服务体系,以“星守相牵・共赴未来”助残服务项目为核心,构建“1+3+N”服务网络,组建由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特教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培育“红烛志愿者”队伍,创新开展“星宝课堂”“融合运动会”“职业体验日”等特色活动,确保每位特殊儿童都能获得精准化支持。”项目负责人庄月英在市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介绍。
据了解,山丹县温馨日间照料中心的“星守相牵・共赴未来”助残服务项目已成功助力300余名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并在张掖市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近年来,山丹县持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以城乡社区、公共场所、窗口单位为重点,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覆盖率,提供个性化、大众化志愿项目;在社区建立“志愿者之家”,吸引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居民群众积极加入,参与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促进山丹县焉支星火爱心公益协会、曙光公益协会、温馨日间照料中心等社会组织发展,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甘肃好人”张忠福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开展农业科技培训60场次、服务群众5000多人次。组织开展“百姓舞台·消夏周末”文化惠民演出8场次、“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困境儿童200多人次,让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机制护航,从“昙花一现”到“四季常青”
每当周末来临,焉支巷子的“百姓舞台”便热闹非凡。台上文化志愿者为观众带来精彩演绎,台下白发老人跟着熟悉旋律轻哼;春节前后,“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乡村,非遗社火与现代歌舞同台竞辉。这些文化志愿服务的“爆款”,源自山丹对品牌的深耕——“蒲公英绽放”一元微公益累计筹款200万元,资助200余名困境儿童;“普法星期五”走进123个村(社区),787名“法律明白人”常态化化解矛盾纠纷;“爱心妈妈”关爱服务队伍与100户困境家庭儿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护航儿童健康成长。如今,行走山丹,“志愿红”不仅是街角的风景,更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暖:斑马线上的护学岗、医院里的导诊员、小区里的“银龄志愿服务队”,处处可见文明的注脚。
近年来,山丹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统筹融合,推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把志愿服务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建强队伍阵地,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加强阵地建设,构建“15分钟服务圈”。完善运行机制,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统筹调度作用,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打造信息平台,畅通志愿服务信息数据通道,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方便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让志愿服务在空间上向“大街小巷”延伸、在内容上向“大事小情”拓展。山丹县将持续探索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深化“焉支暖韵・丹城暖行”志愿品牌,真正将“民生温度”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刻度”,让“志愿红”在山丹大地持续闪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丹实践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高伟)
在山丹,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故事正不断上演:一场理论宣讲,如何让党的声音传遍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一次农业技术指导,怎样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群志愿者,又如何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的温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正汇聚成山丹志愿服务的强大力量,书写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动人篇章。
“志之所向,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山丹县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省、市、县的相关要求,全力构建具有山丹特色的志愿服务新格局,让志愿服务成为山丹的一张亮丽名片。
模式破题,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合唱”
3月12日,山丹县龙首广场上,一片“志愿红”格外引人注目,“焉支暖韵・丹城暖行”十大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此次行动涵盖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关爱弱势群体、健康守护、文化旅游推广、生态环保、应急救援、就业创业扶持、新兴领域群体关怀以及社区和谐共建等多个领域。行动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新兴领域群众积极参与。
“志愿服务,并非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一群人的接力。此次‘焉支暖韵・丹城暖行’十大志愿服务行动,创新性地聚焦党建引领融合、供需精准融合、数字赋能融合、品牌培育融合以及城乡联动融合这‘五个融合’,将全县志愿服务资源攥成一个拳头,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山丹县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山丹县不断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志愿精神深入人心。至目前,全县创新开展“植此青绿·共树未来”“守护生命·让爱永不褪色”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123个,志愿服务累计时长突破116万小时。系统推进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培育省级文明实践示范点4个,市级优秀志愿组织6个,形成了“专业队伍+特色阵地+品牌项目”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需求导向,让“志愿红”温暖每个褶皱
在山丹,活跃着一支支身着红马甲的“追锋队伍”,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爱心传递温暖,将雷锋精神化作滋养城市的文明血脉。数据显示,该县已组建11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服务队伍达492支,志愿者人数达28124名,形成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
“作为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我们创新构建“135”助残服务体系,以“星守相牵・共赴未来”助残服务项目为核心,构建“1+3+N”服务网络,组建由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特教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培育“红烛志愿者”队伍,创新开展“星宝课堂”“融合运动会”“职业体验日”等特色活动,确保每位特殊儿童都能获得精准化支持。”项目负责人庄月英在市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介绍。
据了解,山丹县温馨日间照料中心的“星守相牵・共赴未来”助残服务项目已成功助力300余名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并在张掖市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近年来,山丹县持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以城乡社区、公共场所、窗口单位为重点,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覆盖率,提供个性化、大众化志愿项目;在社区建立“志愿者之家”,吸引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居民群众积极加入,参与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促进山丹县焉支星火爱心公益协会、曙光公益协会、温馨日间照料中心等社会组织发展,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甘肃好人”张忠福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开展农业科技培训60场次、服务群众5000多人次。组织开展“百姓舞台·消夏周末”文化惠民演出8场次、“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困境儿童200多人次,让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机制护航,从“昙花一现”到“四季常青”
每当周末来临,焉支巷子的“百姓舞台”便热闹非凡。台上文化志愿者为观众带来精彩演绎,台下白发老人跟着熟悉旋律轻哼;春节前后,“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乡村,非遗社火与现代歌舞同台竞辉。这些文化志愿服务的“爆款”,源自山丹对品牌的深耕——“蒲公英绽放”一元微公益累计筹款200万元,资助200余名困境儿童;“普法星期五”走进123个村(社区),787名“法律明白人”常态化化解矛盾纠纷;“爱心妈妈”关爱服务队伍与100户困境家庭儿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护航儿童健康成长。如今,行走山丹,“志愿红”不仅是街角的风景,更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温暖:斑马线上的护学岗、医院里的导诊员、小区里的“银龄志愿服务队”,处处可见文明的注脚。
近年来,山丹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统筹融合,推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把志愿服务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建强队伍阵地,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加强阵地建设,构建“15分钟服务圈”。完善运行机制,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统筹调度作用,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打造信息平台,畅通志愿服务信息数据通道,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方便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让志愿服务在空间上向“大街小巷”延伸、在内容上向“大事小情”拓展。山丹县将持续探索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深化“焉支暖韵・丹城暖行”志愿品牌,真正将“民生温度”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刻度”,让“志愿红”在山丹大地持续闪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丹实践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