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高台
高台黑泉:“四级七天”调解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3月14日 18:38

分享到:

  中国张掖网讯 无论走进哪个乡镇村社,“四级七天”调解流程图都在显要位置。高台县黑泉镇的“四级七天”调解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不仅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构建起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更重要的是有力促进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我承包的定平村的林场。有一户农户种了我的地,种了好多年了,他就不承认了,说是他的地。我找来图纸,和人家协商对方不接受。于是我们就通过‘四级七天’调解,很快就调解下来了。从网格员到乡翁评事会,从片区联合综治中心到乡镇,每个人的态度都非常好,调解结果我们双方也都满意。”高台县黑泉镇定平村村民蒲长东解决了“烦心事”,眉头舒展开来。“像这类纠纷如果走司法程序,很麻烦的,又熬磨人又费时间,我等不起。调解又快又省时,也具有法律效力。”

  黑泉镇深入运用和深化拓展“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通过健全层级管理、包案调处、逐级报告、多元化解、跨区联动“五项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由2018年的70%提升到2024年的99.8%,群众信访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台县黑泉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王发英介绍,该镇还积极探索人民调解新机制,创新打造“乡翁评事会”,在全镇范围内聘请9名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动模范为主的“五老人员”作为镇级调解员,利用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坚持以“第一时间发现群众需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诉求”为目标,使矛盾“见之于早、防之于小、解之于芽”。对于不能“马上办”、需联合处置的问题,认真汇总形成台账,整合各方资源,通过“讲道理、讲公理、讲情理”,推动矛盾纠纷科学化解,用“亲情”“友情”“邻里情”,协同助力矛盾调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至目前,全镇共发现上报各类信息数据125条,化解矛盾纠纷74起。

  2024年6月15日,黑泉镇十坝村网格员常永畔在走访时排查出一起矛盾纠纷,十坝村村民常某玺反映郭某雄雇用无人机喷洒除草剂,因药物飘洒范围较大,造成常某玺种植的95亩制种番茄受到农药损害,常某玺和郭某雄就受损番茄赔偿问题产生矛盾纠纷。网格员常永畔到现场查看番茄受损情况后,积极进行调解,双方家属情绪激动,言语激烈,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调解陷入僵局。“一级网格员初调”无果,常永畔当天就向“二级劝调”十坝村调委会报告。十坝村调委会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及时召集双方进行现场调解,双方对番茄药害损失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十坝村调委会遂向“三级联调”黑泉镇综治中心报告了情况。黑泉镇综治中心邀请宣化法庭法官和高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对95亩番茄受害情况进行实地勘查,确定农作物损失价值。随后组织宣化法庭法官、高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司法所人员对纠纷进行联合调解。调解中,调解人员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帮助。通过调解人员讲法律、摆事实、讲道理,郭某雄认识到了自身责任,常某玺也做出了让步,最后双方达成赔偿协议,5天内化解纠纷。

  “在这起案例中,‘四级七天’调解法彰显独特优势。层级明确的调解体系,从网格员初步介入,到村调委会深入协调,再到镇综治中心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每一级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逐步深入化解矛盾。”常永畔深有感触,高效快捷的调解流程,在短短5天内化解纠纷,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和升级,减少了双方的时间、精力损耗,维护了邻里关系和睦,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展现出“四级七天”调解法在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价值。

  村里事,村里人,村里解。今年60岁的袁长林,有着30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是市级二级调解员,他参与黑泉镇“乡翁评事会”200多起,调解满意率100%。“我们这个‘乡翁评事会’相当于二级调解,每月的5号、15号、25号‘逢五说事。’主要调解村上宅基地纠纷、林地纠纷、土地纠纷等。有些矛盾现场调解不掉,找‘乡翁评事会’,我们就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调解。”袁长林娓娓道来。

  “乡翁评事会”的调解员大多是村上任职时间较长的村干部,了解各村社情况,经验丰富。“有些事儿,我们得到现场,认真查看,了解矛盾的起因和经过,然后耐心地说服劝导。有些矛盾本身就是在农村产生的,我们本乡本土的好说事,农村人说农村话办农村事,效果更好。”袁长林很自信,作为村里的老人,他基本上把群众的心思摸透了,出现矛盾纠纷,分析完前因后果,袁长林就知道从哪方面下手去调解。袁长林有情理法交融的“土办法”,也有“洋手段”,更懂得运用法律武器,除了这些列举惯用地解纷“利器”,袁长林慢条斯理的言语和温和敦厚的态度,也是调解纠纷的“柔化剂”,每个“纠纷上头”的群众遇到袁长林“火降一半、气消大截”,几经调解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情理法”交融,“多元化”解纷还为产业发展“披荆斩棘”。黑泉镇聚焦辣椒产业发展,依照“主体不变、职能不变、优势互补、工作联动、服务大局”的原则,按照“六有”“八化”要求和“1+3+N”组织体系(1个辣椒产业片区综治中心、联结区域内3个村综治中心、联合区域内N名人民调解员),以胭脂堡村为中心,联合邻近的九坝村、十坝村等产业趋同村,通过整合现有办公场所,在胭脂堡村组建成含“两室一厅一平台”(治安防控室、矛盾纠纷调解室、便民服务大厅、综治信息平台)的辣椒产业片区联合综治中心。

  “中心通过每月联席会议机制,及时会商研判和分析化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片区内‘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目标,为片区基层治理和黑河北岸万亩辣椒产业带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黑泉镇胭脂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开文表示,将“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及时有效化解了辣椒产业发展中涉及的土地、灌溉、合同等纠纷,助推了全村乃至全镇辣椒产业健康发展。(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王将 刘秉刚)

  中国张掖网讯 无论走进哪个乡镇村社,“四级七天”调解流程图都在显要位置。高台县黑泉镇的“四级七天”调解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不仅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构建起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更重要的是有力促进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我承包的定平村的林场。有一户农户种了我的地,种了好多年了,他就不承认了,说是他的地。我找来图纸,和人家协商对方不接受。于是我们就通过‘四级七天’调解,很快就调解下来了。从网格员到乡翁评事会,从片区联合综治中心到乡镇,每个人的态度都非常好,调解结果我们双方也都满意。”高台县黑泉镇定平村村民蒲长东解决了“烦心事”,眉头舒展开来。“像这类纠纷如果走司法程序,很麻烦的,又熬磨人又费时间,我等不起。调解又快又省时,也具有法律效力。”

  黑泉镇深入运用和深化拓展“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通过健全层级管理、包案调处、逐级报告、多元化解、跨区联动“五项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由2018年的70%提升到2024年的99.8%,群众信访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台县黑泉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王发英介绍,该镇还积极探索人民调解新机制,创新打造“乡翁评事会”,在全镇范围内聘请9名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动模范为主的“五老人员”作为镇级调解员,利用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坚持以“第一时间发现群众需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诉求”为目标,使矛盾“见之于早、防之于小、解之于芽”。对于不能“马上办”、需联合处置的问题,认真汇总形成台账,整合各方资源,通过“讲道理、讲公理、讲情理”,推动矛盾纠纷科学化解,用“亲情”“友情”“邻里情”,协同助力矛盾调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至目前,全镇共发现上报各类信息数据125条,化解矛盾纠纷74起。

  2024年6月15日,黑泉镇十坝村网格员常永畔在走访时排查出一起矛盾纠纷,十坝村村民常某玺反映郭某雄雇用无人机喷洒除草剂,因药物飘洒范围较大,造成常某玺种植的95亩制种番茄受到农药损害,常某玺和郭某雄就受损番茄赔偿问题产生矛盾纠纷。网格员常永畔到现场查看番茄受损情况后,积极进行调解,双方家属情绪激动,言语激烈,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调解陷入僵局。“一级网格员初调”无果,常永畔当天就向“二级劝调”十坝村调委会报告。十坝村调委会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及时召集双方进行现场调解,双方对番茄药害损失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十坝村调委会遂向“三级联调”黑泉镇综治中心报告了情况。黑泉镇综治中心邀请宣化法庭法官和高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对95亩番茄受害情况进行实地勘查,确定农作物损失价值。随后组织宣化法庭法官、高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司法所人员对纠纷进行联合调解。调解中,调解人员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帮助。通过调解人员讲法律、摆事实、讲道理,郭某雄认识到了自身责任,常某玺也做出了让步,最后双方达成赔偿协议,5天内化解纠纷。

  “在这起案例中,‘四级七天’调解法彰显独特优势。层级明确的调解体系,从网格员初步介入,到村调委会深入协调,再到镇综治中心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每一级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逐步深入化解矛盾。”常永畔深有感触,高效快捷的调解流程,在短短5天内化解纠纷,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和升级,减少了双方的时间、精力损耗,维护了邻里关系和睦,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展现出“四级七天”调解法在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价值。

  村里事,村里人,村里解。今年60岁的袁长林,有着30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是市级二级调解员,他参与黑泉镇“乡翁评事会”200多起,调解满意率100%。“我们这个‘乡翁评事会’相当于二级调解,每月的5号、15号、25号‘逢五说事。’主要调解村上宅基地纠纷、林地纠纷、土地纠纷等。有些矛盾现场调解不掉,找‘乡翁评事会’,我们就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调解。”袁长林娓娓道来。

  “乡翁评事会”的调解员大多是村上任职时间较长的村干部,了解各村社情况,经验丰富。“有些事儿,我们得到现场,认真查看,了解矛盾的起因和经过,然后耐心地说服劝导。有些矛盾本身就是在农村产生的,我们本乡本土的好说事,农村人说农村话办农村事,效果更好。”袁长林很自信,作为村里的老人,他基本上把群众的心思摸透了,出现矛盾纠纷,分析完前因后果,袁长林就知道从哪方面下手去调解。袁长林有情理法交融的“土办法”,也有“洋手段”,更懂得运用法律武器,除了这些列举惯用地解纷“利器”,袁长林慢条斯理的言语和温和敦厚的态度,也是调解纠纷的“柔化剂”,每个“纠纷上头”的群众遇到袁长林“火降一半、气消大截”,几经调解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情理法”交融,“多元化”解纷还为产业发展“披荆斩棘”。黑泉镇聚焦辣椒产业发展,依照“主体不变、职能不变、优势互补、工作联动、服务大局”的原则,按照“六有”“八化”要求和“1+3+N”组织体系(1个辣椒产业片区综治中心、联结区域内3个村综治中心、联合区域内N名人民调解员),以胭脂堡村为中心,联合邻近的九坝村、十坝村等产业趋同村,通过整合现有办公场所,在胭脂堡村组建成含“两室一厅一平台”(治安防控室、矛盾纠纷调解室、便民服务大厅、综治信息平台)的辣椒产业片区联合综治中心。

  “中心通过每月联席会议机制,及时会商研判和分析化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片区内‘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目标,为片区基层治理和黑河北岸万亩辣椒产业带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黑泉镇胭脂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开文表示,将“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及时有效化解了辣椒产业发展中涉及的土地、灌溉、合同等纠纷,助推了全村乃至全镇辣椒产业健康发展。(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王将 刘秉刚)

编辑:郑明圆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