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非遗贺新春: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民乐篇)
来源: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5年01月23日 16:21

分享到:

  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民乐篇

  1.民乐顶碗舞

  顶碗舞是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张掖市民乐县洪水镇汤庄村。顶碗舞集杂技与舞蹈为一体,是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顶碗舞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或三五一群,或集结寒冬,总是自发的组织,自发的编导,院落里锣鼓声声,雪地上舞步翩翩。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少不了跳上一阵,闺女出嫁之时,也常以此助兴。就这样顶碗舞的旋律与舞步在西北的山乡里流传着、活跃着,她的生命如祁连山泉源源流长。2008年,顶碗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2.民乐皮影戏

  民乐皮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陕西皮影和本地民歌、小曲的营养,也融合了宁夏、陕北等地的民歌、民族乐器、说唱、说书等艺术形式,是音乐、美术、文学、戏曲、说唱等艺术的综合体。同时,这种成熟起来的艺术又传播至周边地区,成为各民族团结、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象征。皮影在春节期间便成为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且与当地人民的习俗水乳交融。农村在春节等民俗活动中,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一班人员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有请皮影戏班演出助兴的习惯。2008年,民乐皮影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3.姚寨子耍龙

  民乐县姚寨子耍龙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龙怀有真情念想的脱氏户族人照着青龙画像,原模照样用皂角条子、牛皮弓弦、木头板子扎成龙的骨架,又用麻布画上龙的鳞、甲,做成了龙皮、龙头则用各种纸裱糊,各种颜色图染,做成长约30多米的巨龙。在春节之际,当地群众都要通过耍龙来祈福吉祥安康、风调雨顺、农作物大丰收。时至今日,耍龙习俗仍然在民乐大地上广为流传。2024年12月,姚寨子耍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4.八仙灯会

  民乐县双营村八仙灯会独具地方特色,是民乐先民自创、自编、自演的一部剧目。剧本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本地观众喜欢的音乐旋律,大胆创新,将元宵灯会和戏剧艺术融为一体,表演风格独特,演出规模大。全局贯穿着爱国敬孝、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等教化人心的精神和思想。八仙灯会主要在元宵节期间演出,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表演中演员离开舞台,在广场和观众之中,将戏剧表演同元宵灯会相结合,八仙手持花灯,戏剧表演与灯会相映成趣,形成了双营八仙的独特风格。配乐方面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道情,全剧以唢呐为主乐,唱道情时,以丝竹乐器伴奏。表演中演员离开舞台,在广场和观众之中,将戏剧表演同元宵灯会相结合,八仙手持花灯,戏剧表演与灯会相映成趣。2024年12月,八仙灯会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储存了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年节记忆。春节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情愫。

  在变化的时间里,通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感悟到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共同体意识,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民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民乐县文化馆提供

  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民乐篇

  1.民乐顶碗舞

  顶碗舞是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张掖市民乐县洪水镇汤庄村。顶碗舞集杂技与舞蹈为一体,是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顶碗舞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或三五一群,或集结寒冬,总是自发的组织,自发的编导,院落里锣鼓声声,雪地上舞步翩翩。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少不了跳上一阵,闺女出嫁之时,也常以此助兴。就这样顶碗舞的旋律与舞步在西北的山乡里流传着、活跃着,她的生命如祁连山泉源源流长。2008年,顶碗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2.民乐皮影戏

  民乐皮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陕西皮影和本地民歌、小曲的营养,也融合了宁夏、陕北等地的民歌、民族乐器、说唱、说书等艺术形式,是音乐、美术、文学、戏曲、说唱等艺术的综合体。同时,这种成熟起来的艺术又传播至周边地区,成为各民族团结、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象征。皮影在春节期间便成为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且与当地人民的习俗水乳交融。农村在春节等民俗活动中,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一班人员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有请皮影戏班演出助兴的习惯。2008年,民乐皮影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3.姚寨子耍龙

  民乐县姚寨子耍龙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龙怀有真情念想的脱氏户族人照着青龙画像,原模照样用皂角条子、牛皮弓弦、木头板子扎成龙的骨架,又用麻布画上龙的鳞、甲,做成了龙皮、龙头则用各种纸裱糊,各种颜色图染,做成长约30多米的巨龙。在春节之际,当地群众都要通过耍龙来祈福吉祥安康、风调雨顺、农作物大丰收。时至今日,耍龙习俗仍然在民乐大地上广为流传。2024年12月,姚寨子耍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4.八仙灯会

  民乐县双营村八仙灯会独具地方特色,是民乐先民自创、自编、自演的一部剧目。剧本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本地观众喜欢的音乐旋律,大胆创新,将元宵灯会和戏剧艺术融为一体,表演风格独特,演出规模大。全局贯穿着爱国敬孝、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等教化人心的精神和思想。八仙灯会主要在元宵节期间演出,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表演中演员离开舞台,在广场和观众之中,将戏剧表演同元宵灯会相结合,八仙手持花灯,戏剧表演与灯会相映成趣,形成了双营八仙的独特风格。配乐方面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道情,全剧以唢呐为主乐,唱道情时,以丝竹乐器伴奏。表演中演员离开舞台,在广场和观众之中,将戏剧表演同元宵灯会相结合,八仙手持花灯,戏剧表演与灯会相映成趣。2024年12月,八仙灯会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储存了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年节记忆。春节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情愫。

  在变化的时间里,通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感悟到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共同体意识,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民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民乐县文化馆提供

编辑:何淼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