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临泽篇
1.临泽毛家秧歌子
毛家秧歌子是一种集体锣鼓组合舞蹈秧歌,在当地俗称为“秧高子”。一般由19人组成,另有击锣、鼓、铙、镲者和撑旗、掌灯的仪仗人员若干。形式古老严谨,表演程式复杂热烈,传承脉络完整,套路丰富繁多。这种融戏剧表演、民间舞蹈、民歌演唱于一体的表演形式,通过程式化的队形队列变化表现出特定的内容,紧锣密鼓、张弛有度,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
毛家秧歌子是临泽民间社火中活跃着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体舞蹈。每至年节,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家家户户都有大人或孩子参加,腊月就开始排练,正月最盛。
2010年7月,临泽毛家秧歌子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2.八仙马子
八仙马子又称“竹马”,表演者扮作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南极仙翁和八仙,各骑竹马(即用竹条做骨、用纸糊面、用笔彩绘的马、驴、鹤、虎等),竹马内放置蜡烛,在唢呐伴奏下,唱着以八仙故事为内容的法曲,表演组合舞蹈。9名演员分别装扮相应的服饰道具,南极仙翁配挂纸鹤,其他八仙分别配挂纸驴、纸马、纸虎,形成驾鹤和骑驴、骑马、骑虎的样式,在音乐的伴奏下依次上场表演。既有道白唱段,又有舞蹈,文武场面相互配合,伴奏音乐曲调为秦腔和陇剧,欢快奔放,节奏由慢到快,将演出效果推向高潮。
八仙马子是临泽独有的社火表演形式,从唐代起就已出现。主要流传于黑河沿岸的蓼泉、平川、板桥等乡村。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四月八等节会期间表演,对研究河西地区的民间戏曲及民俗活动具有很高的价值。
2007年12月,八仙马子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3.元宵惊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伴随着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声,一条条锦色长龙翻腾起舞,时而飞腾跳跃,时而入海破浪,承载着广大群众对吉祥安康的祈福。太平鼓边打边舞、鼓舞结合,击鼓节奏复杂多变,鼓点短促清晰,鼓在舞者手上,或旋转,或抛起,花样繁多,变化无穷,让群众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农历惊蛰前后,河西走廊民间有惊牛圆车的习俗。活动当天,由临泽县民间艺人根据民间习俗,以农家为背景,提炼加工,创新而成“元宵惊牛”小戏在高老庄4号院精彩开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懒牛到惊牛,喂牛到爱牛,人畜和谐,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场景。
2024年12月,元宵惊牛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4.二月二龙抬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这一天也被人们视作纳祥转运的日子。临泽县“二月二”民俗文化艺术节举行当天,锣鼓喧天、商贾云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聚集在此,看舞龙、耍舞狮、打太平鼓,听戏曲、观民俗、赏书画,共同欢度“二月二”,感受民俗传统文化氛围。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还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体现了当地群众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隆的强烈愿望。
2024年12月,二月二龙抬头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储存了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年节记忆。春节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情愫。
在变化的时间里,通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感悟到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共同体意识,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临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临泽县文化馆提供
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临泽篇
1.临泽毛家秧歌子
毛家秧歌子是一种集体锣鼓组合舞蹈秧歌,在当地俗称为“秧高子”。一般由19人组成,另有击锣、鼓、铙、镲者和撑旗、掌灯的仪仗人员若干。形式古老严谨,表演程式复杂热烈,传承脉络完整,套路丰富繁多。这种融戏剧表演、民间舞蹈、民歌演唱于一体的表演形式,通过程式化的队形队列变化表现出特定的内容,紧锣密鼓、张弛有度,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
毛家秧歌子是临泽民间社火中活跃着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体舞蹈。每至年节,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家家户户都有大人或孩子参加,腊月就开始排练,正月最盛。
2010年7月,临泽毛家秧歌子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2.八仙马子
八仙马子又称“竹马”,表演者扮作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南极仙翁和八仙,各骑竹马(即用竹条做骨、用纸糊面、用笔彩绘的马、驴、鹤、虎等),竹马内放置蜡烛,在唢呐伴奏下,唱着以八仙故事为内容的法曲,表演组合舞蹈。9名演员分别装扮相应的服饰道具,南极仙翁配挂纸鹤,其他八仙分别配挂纸驴、纸马、纸虎,形成驾鹤和骑驴、骑马、骑虎的样式,在音乐的伴奏下依次上场表演。既有道白唱段,又有舞蹈,文武场面相互配合,伴奏音乐曲调为秦腔和陇剧,欢快奔放,节奏由慢到快,将演出效果推向高潮。
八仙马子是临泽独有的社火表演形式,从唐代起就已出现。主要流传于黑河沿岸的蓼泉、平川、板桥等乡村。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四月八等节会期间表演,对研究河西地区的民间戏曲及民俗活动具有很高的价值。
2007年12月,八仙马子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3.元宵惊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伴随着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声,一条条锦色长龙翻腾起舞,时而飞腾跳跃,时而入海破浪,承载着广大群众对吉祥安康的祈福。太平鼓边打边舞、鼓舞结合,击鼓节奏复杂多变,鼓点短促清晰,鼓在舞者手上,或旋转,或抛起,花样繁多,变化无穷,让群众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农历惊蛰前后,河西走廊民间有惊牛圆车的习俗。活动当天,由临泽县民间艺人根据民间习俗,以农家为背景,提炼加工,创新而成“元宵惊牛”小戏在高老庄4号院精彩开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懒牛到惊牛,喂牛到爱牛,人畜和谐,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场景。
2024年12月,元宵惊牛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4.二月二龙抬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这一天也被人们视作纳祥转运的日子。临泽县“二月二”民俗文化艺术节举行当天,锣鼓喧天、商贾云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聚集在此,看舞龙、耍舞狮、打太平鼓,听戏曲、观民俗、赏书画,共同欢度“二月二”,感受民俗传统文化氛围。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还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体现了当地群众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隆的强烈愿望。
2024年12月,二月二龙抬头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储存了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年节记忆。春节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情愫。
在变化的时间里,通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感悟到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共同体意识,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临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临泽县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