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山丹篇
1.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
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属于民俗类非遗项目,活动主要以“祷老爷”和吃“牛娃子饭”为主要特点。这两项作为山丹区域性、独特性的民俗节庆活动,体现“道、孝、祭、礼、俗、乐”的人文意义和民俗特色。“祷老爷”以情景还原的形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山丹当地乡村世代相传的以辟邪、祈福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吃“牛娃子”饭,主要通过村民提供的米面、肉、油、菜等食材,制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大锅饭,也称百家饭,年轻人吃了诸事顺利、前程似锦,老年人吃了身体健康,人寿年丰。活动不仅带来喜庆,也寄托了村民游客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2024年11月,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2.山丹县耍龙
民间称为耍龙,其起源久远。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套布,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手电筒。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称之为引龙。耍龙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开始,二月二结束,历时一月有余,正月十五最盛。
耍龙,作为山丹县春节期间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其气势恢宏、灵动飘逸的表演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东乐镇城西村的舞龙尤为著名,整条龙身长达65米的“青龙”,舞动时宛如一条真正的青龙在空中翻飞。
2011年3月,山丹县耍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3.山丹桌凳摞垒舞狮
山丹舞狮有别于其他地方,主要以桌凳摞垒舞狮为主,舞狮在桌凳上表演惊险刺激,展示了舞狮者的高超技艺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耍龙和舞狮不仅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是吉祥瑞和的象征,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目前表演的舞狮技巧主要传承于清末时期的民间杂技——桌凳摞垒舞狮。山丹桌凳摞垒舞狮除注重神态动作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胆略和气魄,是技巧、力量和胆识的综合体现,展示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对于舞狮者来说,武功、技巧、力量、胆量缺一不可。“桌凳摞垒舞狮”的高潮和精华部分是在8米—10米的高台上表演挺立、翻滚、扑卧、站桩等高难度动作,较之平地舞狮更惊险、更刺激、更富观赏性。
2024年12月,山丹桌凳摞垒舞狮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4.太平车
太平车舞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它由山丹东乐镇城西村的村民们世代传承下来,其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
东乐镇城西村“太平车舞”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因此得名。“太平车舞”表演的内容为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唱词、道具文雅、清秀,当源于文人之手。音乐曲调为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舞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文武乐队伴奏齐全,推车的老翁,坐车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前进、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僮,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环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呼应,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每年春节期间演出太平车,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爱情自由的美好愿望。
2007年12月,太平车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5.山丹馍馍
家乡美食的味道,是一股难以忘怀的香气,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是一抹浓浓的乡愁。炸糖花子是山丹县春节前做馍馍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油炸糖花子用醒发后的面饼切成宽约六厘米,长约九厘米的长方形,中间再切通三道裂缝,用手翻成图案花状,下油锅缓煎慢炸。炸好的糖花黄中透红,酥脆香甜,成为春节待客的头等美食。
2024年12月,山丹馍馍入选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6.山丹穗子酒
山丹人饮酒,颇讲究礼法。饮酒聚餐不仅座次排列非常讲究,而且所行“穗子拳”所饮“穗子酒”,独具特色。山丹穗子拳行拳时形式变化丰富多采,概言之,即输拳饮酒带利,也就是加穗子酒。至于加几倍由双方共同约定。不同的数字均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寿星酒” 。年龄、辈份小者向长者行拳时将“一”尊呼为“寿星”或“老寿星”,以表示敬意。与此相反,长者对小者行拳时将“十”呼作“大运”或“十年好大运” ,以示祝愿。“二是“俩好酒”。无沦“哥俩好”、“爷俩好”、“师生好”都带“穗子”,一般初次行拳时不管谁输,双方各饮一杯,以示友好,之后谁输谁饮。
2018年10月31日,山丹穗子酒入选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储存了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年节记忆。春节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情愫。
在变化的时间里,通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感悟到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共同体意识,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山丹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提供
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山丹篇
1.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
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属于民俗类非遗项目,活动主要以“祷老爷”和吃“牛娃子饭”为主要特点。这两项作为山丹区域性、独特性的民俗节庆活动,体现“道、孝、祭、礼、俗、乐”的人文意义和民俗特色。“祷老爷”以情景还原的形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山丹当地乡村世代相传的以辟邪、祈福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吃“牛娃子”饭,主要通过村民提供的米面、肉、油、菜等食材,制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大锅饭,也称百家饭,年轻人吃了诸事顺利、前程似锦,老年人吃了身体健康,人寿年丰。活动不仅带来喜庆,也寄托了村民游客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2024年11月,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2.山丹县耍龙
民间称为耍龙,其起源久远。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套布,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手电筒。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称之为引龙。耍龙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开始,二月二结束,历时一月有余,正月十五最盛。
耍龙,作为山丹县春节期间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其气势恢宏、灵动飘逸的表演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东乐镇城西村的舞龙尤为著名,整条龙身长达65米的“青龙”,舞动时宛如一条真正的青龙在空中翻飞。
2011年3月,山丹县耍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3.山丹桌凳摞垒舞狮
山丹舞狮有别于其他地方,主要以桌凳摞垒舞狮为主,舞狮在桌凳上表演惊险刺激,展示了舞狮者的高超技艺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耍龙和舞狮不仅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是吉祥瑞和的象征,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目前表演的舞狮技巧主要传承于清末时期的民间杂技——桌凳摞垒舞狮。山丹桌凳摞垒舞狮除注重神态动作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胆略和气魄,是技巧、力量和胆识的综合体现,展示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对于舞狮者来说,武功、技巧、力量、胆量缺一不可。“桌凳摞垒舞狮”的高潮和精华部分是在8米—10米的高台上表演挺立、翻滚、扑卧、站桩等高难度动作,较之平地舞狮更惊险、更刺激、更富观赏性。
2024年12月,山丹桌凳摞垒舞狮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4.太平车
太平车舞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它由山丹东乐镇城西村的村民们世代传承下来,其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
东乐镇城西村“太平车舞”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因此得名。“太平车舞”表演的内容为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唱词、道具文雅、清秀,当源于文人之手。音乐曲调为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舞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文武乐队伴奏齐全,推车的老翁,坐车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前进、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僮,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环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呼应,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每年春节期间演出太平车,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爱情自由的美好愿望。
2007年12月,太平车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5.山丹馍馍
家乡美食的味道,是一股难以忘怀的香气,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是一抹浓浓的乡愁。炸糖花子是山丹县春节前做馍馍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油炸糖花子用醒发后的面饼切成宽约六厘米,长约九厘米的长方形,中间再切通三道裂缝,用手翻成图案花状,下油锅缓煎慢炸。炸好的糖花黄中透红,酥脆香甜,成为春节待客的头等美食。
2024年12月,山丹馍馍入选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6.山丹穗子酒
山丹人饮酒,颇讲究礼法。饮酒聚餐不仅座次排列非常讲究,而且所行“穗子拳”所饮“穗子酒”,独具特色。山丹穗子拳行拳时形式变化丰富多采,概言之,即输拳饮酒带利,也就是加穗子酒。至于加几倍由双方共同约定。不同的数字均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寿星酒” 。年龄、辈份小者向长者行拳时将“一”尊呼为“寿星”或“老寿星”,以表示敬意。与此相反,长者对小者行拳时将“十”呼作“大运”或“十年好大运” ,以示祝愿。“二是“俩好酒”。无沦“哥俩好”、“爷俩好”、“师生好”都带“穗子”,一般初次行拳时不管谁输,双方各饮一杯,以示友好,之后谁输谁饮。
2018年10月31日,山丹穗子酒入选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储存了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年节记忆。春节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情愫。
在变化的时间里,通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感悟到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共同体意识,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山丹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