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非遗贺新春: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甘州篇)
来源: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5年01月14日 10:57

分享到:

  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甘州篇

  1.甘州社火

  社火是原古祖先用来在春初为活地脉而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一项民间活动。甘州社火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整社火队伍有108人组成,并具有一定的规则和习俗,从排练到结束均要放火、煨火,这是社火的首要之事。甘州社火演出时要求表演认真,动作步伐利落,道具使用正确,唱艺精练,腔调逼真,队伍整齐一致,旗帜立正。表演形式的最大特点是舞狮、耍龙、跑驴、斗牛、太平车、大头和尚戏柳翠、高跷等同场表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甘州社火的种类主要有社火、秧歌、腰鼓、霸王鞭、太平鼓五种。

  经久不衰的甘州社火是生活在甘州这块热土上的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研究甘州音乐、历史、民族、民俗、语言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

  2011年,甘州社火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2.甘州黄河灯阵

  甘州黄河灯阵,也称九曲黄河灯阵,是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一带流传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群众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代表形式。黄河灯阵是群众自发的一种组织严密、规模庞大、附属活动多样(如布阵完成后要闹社火、在阵门前焚烧秦桧塑像后才能游阵)的民俗活动。灯阵布局类似八卦阵,悬挂的365盏灯制做精细、人物造型多样、内容丰富,群众的参与面广,近几年来,随着黄河灯阵的宣传、传承与发展,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黄河灯阵真实的记载和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情风俗、情感追求和价值取向。

  2011年,甘州黄河灯阵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3.邵家班子木偶戏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邵家班子木偶戏属杖头木偶,古称“托偶”或者“托戏”,俗称“三根棒”,在张掖民间也称为“肘娃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邵家杖头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戏班多在岁时节庆进行演出,演出的场地不受限制,在剧场、茶园、场院、宅院、草坪上都可以演出,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戏剧表演艺术,也是一门融会了美术、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甘州区邵家班子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是研究秦腔、甘肃陇东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的例证之一。

  2008年,邵家班子木偶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4.乌江镇狮子舞

  乌江镇狮子舞现流传于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安镇村(原名安贞村)的传统狮子舞包括狮子上板凳和上缆绳,是由河南籍药商张海东在清代光绪年间,携子张玉秀、张玉山在当地定居经营药材生意时,把当地与家乡河南两地不同的舞狮风格与技艺结合起来所创建,历经100多年。

  狮子上板凳主要表现方式是:两条板凳为一层,层层上摞成凳塔,最高可摞到11层,最上一层只摞1条板凳,整个塔高需用板凳21条高达6米以上。凳塔摞好以后,先是由引狮人手持一杆长3米的叉子进行引逗,狮子随之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接着,在阵阵锣鼓声的催促下,狮子从板凳一角攀沿而上,直达塔顶。表演过程中有水中捞月、蜻蜓点水、遥池摘星、走梅花桩、劈叉等高难度动作。狮子上缆绳主要是由引狮人持绣球逗引狮子从引绳缓慢上到粗8公分、长25米、距地面3米的绳上。引狮人在绳上的主要动作类似于杂技,跳跃翻滚,技艺精湛;狮子上缆绳后,首尾结合、融成一体,步法整齐合一,难度最大的则属狮子在缆绳上的直立行走。乌江镇狮子舞是南、北舞狮技巧完美的结合,以惊、险、奇、美著称,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017年,乌江镇狮子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李莺 梁玉娟 宋蕊琴)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甘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甘州篇

  1.甘州社火

  社火是原古祖先用来在春初为活地脉而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一项民间活动。甘州社火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整社火队伍有108人组成,并具有一定的规则和习俗,从排练到结束均要放火、煨火,这是社火的首要之事。甘州社火演出时要求表演认真,动作步伐利落,道具使用正确,唱艺精练,腔调逼真,队伍整齐一致,旗帜立正。表演形式的最大特点是舞狮、耍龙、跑驴、斗牛、太平车、大头和尚戏柳翠、高跷等同场表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甘州社火的种类主要有社火、秧歌、腰鼓、霸王鞭、太平鼓五种。

  经久不衰的甘州社火是生活在甘州这块热土上的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研究甘州音乐、历史、民族、民俗、语言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

  2011年,甘州社火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2.甘州黄河灯阵

  甘州黄河灯阵,也称九曲黄河灯阵,是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一带流传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群众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代表形式。黄河灯阵是群众自发的一种组织严密、规模庞大、附属活动多样(如布阵完成后要闹社火、在阵门前焚烧秦桧塑像后才能游阵)的民俗活动。灯阵布局类似八卦阵,悬挂的365盏灯制做精细、人物造型多样、内容丰富,群众的参与面广,近几年来,随着黄河灯阵的宣传、传承与发展,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黄河灯阵真实的记载和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情风俗、情感追求和价值取向。

  2011年,甘州黄河灯阵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3.邵家班子木偶戏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邵家班子木偶戏属杖头木偶,古称“托偶”或者“托戏”,俗称“三根棒”,在张掖民间也称为“肘娃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邵家杖头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戏班多在岁时节庆进行演出,演出的场地不受限制,在剧场、茶园、场院、宅院、草坪上都可以演出,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戏剧表演艺术,也是一门融会了美术、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甘州区邵家班子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是研究秦腔、甘肃陇东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的例证之一。

  2008年,邵家班子木偶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4.乌江镇狮子舞

  乌江镇狮子舞现流传于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安镇村(原名安贞村)的传统狮子舞包括狮子上板凳和上缆绳,是由河南籍药商张海东在清代光绪年间,携子张玉秀、张玉山在当地定居经营药材生意时,把当地与家乡河南两地不同的舞狮风格与技艺结合起来所创建,历经100多年。

  狮子上板凳主要表现方式是:两条板凳为一层,层层上摞成凳塔,最高可摞到11层,最上一层只摞1条板凳,整个塔高需用板凳21条高达6米以上。凳塔摞好以后,先是由引狮人手持一杆长3米的叉子进行引逗,狮子随之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接着,在阵阵锣鼓声的催促下,狮子从板凳一角攀沿而上,直达塔顶。表演过程中有水中捞月、蜻蜓点水、遥池摘星、走梅花桩、劈叉等高难度动作。狮子上缆绳主要是由引狮人持绣球逗引狮子从引绳缓慢上到粗8公分、长25米、距地面3米的绳上。引狮人在绳上的主要动作类似于杂技,跳跃翻滚,技艺精湛;狮子上缆绳后,首尾结合、融成一体,步法整齐合一,难度最大的则属狮子在缆绳上的直立行走。乌江镇狮子舞是南、北舞狮技巧完美的结合,以惊、险、奇、美著称,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017年,乌江镇狮子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李莺 梁玉娟 宋蕊琴)

  相关项目图文资料由甘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何淼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