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临泽
临泽:绿染戈壁沙生“金”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1月07日 17:38

分享到:

  中国张掖网临泽讯 2024年12月30日,自然资源部网站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五批),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成为自全国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发布以来,甘肃省第一个入选的案例。

  “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是昔日古寨沙窝的真实写照,因沙坡大、沙丘最集中、沙漠难改造等因素成了阻碍临泽南北交通的一大屏障。而今天的古寨沙窝,红叶海棠、香花槐、大小叶白蜡、油松等绿化风景树种迎风挺立,“沙漠人参”肉苁蓉也在成片的梭梭林下茁壮成长……“穷荒绝漠鸟不飞”的孤寂景象已不复存在,扑面而来的是绿色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

  2016年,已发展苗木产业5年的张掖市万里青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取得古寨沙窝3000多亩沙荒地30年使用权,开启了以沙治沙之路。当年春天,从移填沙丘,解决水源引水渠道、通行道路等基础做起,先在边缘沙丘带种植梭梭苗1500亩,同时聘请肉苁蓉专家陈安平教授指导种植肉苁蓉。2018年开始,按照整体规划进行大规模改造,用大型机械将沙丘开挖取出板土,填埋整理成可以耕作的田块,定植海棠、国槐、柳树、榆树、油松等景观苗木500亩,建设经济林500亩,并利用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构建生态用水保障,大力发展以苗木、花卉繁育为主的现代林业。

  “目前,我们已栽植梭梭固沙造林1500多亩,建成高标准苗木培育基地1000亩,建成防风林带8公里,完成总治沙面积3000亩,虽然很累,但是觉得人生还是很充实,至少这一片沙漠变成了绿洲。”张掖市万里青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天波说。

  张掖市万里青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将发展苗木产业与防沙治沙紧密结合,培育的苗木供应甘肃、青海、河北5省地,最高年收益400多万元。多年来的苗木经营,不仅在市场与种苗户之间搭建起交流平台,还成为产销对接重要的联系纽带。公司实行统一经营销售、分户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积极为周边种苗户提供种苗、实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苗木产业。

  “从2013年起,我们8户农民自发组织注册万里青苗木专业合作社以后,带动了158户农户参与育苗产业发展,同时提供就业岗位,种苗户年增收2.2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闫天波说。

  万里青公司不是临泽县以沙治沙的个例,在距离30公里的蓼泉镇南沙窝梭梭林肉苁蓉基地,临泽县绿盈林场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沙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5年,绿盈林场以27.4万元竞拍到蓼泉南沙窝9000多亩林地的经营权,开启了治沙路。

  “那时候的南沙窝寸草不生、风吹沙起,没水、没电、没路。刚来的时候,我们就地搭起帐篷,支起炉子、锅灶,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时,帐篷不见了,炉筒子、锅灶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让绿盈林场总经理王建龙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没有路,他与周边农户协调换地;没有水,他采用提灌接力的方式从数公里外引来河水,当年就在这片“不毛之地”的沙窝上定植梭梭2000亩。

  此后,绿盈林场坚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原则,大力营造以乔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先后在沙漠腹地栽植梭梭,并成功接种肉苁蓉,规划建设沙区防护林带8km,乡土树种苗圃基地200多亩,使昔日的沙漠变成了现在的生态林、经济林。

  “这几年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大,最多的时候我们贷过300多万的贴息贷款,通过近10年的发展,依托沙区梭梭林接种了肉苁蓉3500亩,一年的收益大概在600多万,每年支付周边劳动力工资100多万,带动了群众增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王建龙说。

  临泽县以沙用沙,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该县把沙区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示范区为重点,坚持渠、路、林、田配套,把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衔接,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全县发展以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14.7万亩,500亩以上的林果产业基地16个,建成板桥北部葡萄长廊、红桥酒庄等沙产业基地20多个,林果产品总产量达3.9万吨,有力地带动经济林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动生态林果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拍卖、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治沙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参与到防沙治沙用沙中来,成为治沙主力军。目前,全县各类治沙及沙产业经营主体达58家,经营面积12.42万亩,涉及治沙造林、林果业、养殖业、草畜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涌现出了红桥庄园、银先绿色示范园、板桥葡萄长廊、葱蓉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为推动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力量。(程莉)

  中国张掖网临泽讯 2024年12月30日,自然资源部网站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五批),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成为自全国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发布以来,甘肃省第一个入选的案例。

  “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是昔日古寨沙窝的真实写照,因沙坡大、沙丘最集中、沙漠难改造等因素成了阻碍临泽南北交通的一大屏障。而今天的古寨沙窝,红叶海棠、香花槐、大小叶白蜡、油松等绿化风景树种迎风挺立,“沙漠人参”肉苁蓉也在成片的梭梭林下茁壮成长……“穷荒绝漠鸟不飞”的孤寂景象已不复存在,扑面而来的是绿色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

  2016年,已发展苗木产业5年的张掖市万里青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取得古寨沙窝3000多亩沙荒地30年使用权,开启了以沙治沙之路。当年春天,从移填沙丘,解决水源引水渠道、通行道路等基础做起,先在边缘沙丘带种植梭梭苗1500亩,同时聘请肉苁蓉专家陈安平教授指导种植肉苁蓉。2018年开始,按照整体规划进行大规模改造,用大型机械将沙丘开挖取出板土,填埋整理成可以耕作的田块,定植海棠、国槐、柳树、榆树、油松等景观苗木500亩,建设经济林500亩,并利用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构建生态用水保障,大力发展以苗木、花卉繁育为主的现代林业。

  “目前,我们已栽植梭梭固沙造林1500多亩,建成高标准苗木培育基地1000亩,建成防风林带8公里,完成总治沙面积3000亩,虽然很累,但是觉得人生还是很充实,至少这一片沙漠变成了绿洲。”张掖市万里青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天波说。

  张掖市万里青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将发展苗木产业与防沙治沙紧密结合,培育的苗木供应甘肃、青海、河北5省地,最高年收益400多万元。多年来的苗木经营,不仅在市场与种苗户之间搭建起交流平台,还成为产销对接重要的联系纽带。公司实行统一经营销售、分户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积极为周边种苗户提供种苗、实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苗木产业。

  “从2013年起,我们8户农民自发组织注册万里青苗木专业合作社以后,带动了158户农户参与育苗产业发展,同时提供就业岗位,种苗户年增收2.2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闫天波说。

  万里青公司不是临泽县以沙治沙的个例,在距离30公里的蓼泉镇南沙窝梭梭林肉苁蓉基地,临泽县绿盈林场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沙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5年,绿盈林场以27.4万元竞拍到蓼泉南沙窝9000多亩林地的经营权,开启了治沙路。

  “那时候的南沙窝寸草不生、风吹沙起,没水、没电、没路。刚来的时候,我们就地搭起帐篷,支起炉子、锅灶,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时,帐篷不见了,炉筒子、锅灶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让绿盈林场总经理王建龙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没有路,他与周边农户协调换地;没有水,他采用提灌接力的方式从数公里外引来河水,当年就在这片“不毛之地”的沙窝上定植梭梭2000亩。

  此后,绿盈林场坚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原则,大力营造以乔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先后在沙漠腹地栽植梭梭,并成功接种肉苁蓉,规划建设沙区防护林带8km,乡土树种苗圃基地200多亩,使昔日的沙漠变成了现在的生态林、经济林。

  “这几年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大,最多的时候我们贷过300多万的贴息贷款,通过近10年的发展,依托沙区梭梭林接种了肉苁蓉3500亩,一年的收益大概在600多万,每年支付周边劳动力工资100多万,带动了群众增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王建龙说。

  临泽县以沙用沙,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该县把沙区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示范区为重点,坚持渠、路、林、田配套,把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衔接,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全县发展以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14.7万亩,500亩以上的林果产业基地16个,建成板桥北部葡萄长廊、红桥酒庄等沙产业基地20多个,林果产品总产量达3.9万吨,有力地带动经济林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动生态林果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拍卖、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治沙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参与到防沙治沙用沙中来,成为治沙主力军。目前,全县各类治沙及沙产业经营主体达58家,经营面积12.42万亩,涉及治沙造林、林果业、养殖业、草畜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涌现出了红桥庄园、银先绿色示范园、板桥葡萄长廊、葱蓉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为推动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力量。(程莉)

编辑:邢琪琦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