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高台县南华镇成号村村民杜发绪一直从事木工行业,头脑灵活的老杜敏锐地“嗅”到了肉牛市场的大好商机,毅然和妻子回到老家搞养殖,由于地方有限,养殖规模一直未扩大,但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2018年,在县上养殖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老杜建起了4栋高标准圈舍,配备了青贮池、饲草棚等设施,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路子,养殖肉牛350头,远销青海、东北等地,老杜从“木工头”变成了“牛老 板”,日子越过越好。“原来就养的两头牛,慢慢发展到五六头,后来把圈整理了一下又养到20头,慢慢又扩大到100头。现在已经养到400多头牛,建起了5栋高标准圈舍,添草、上料、清粪机械化操作,方便快捷。”杜发绪感言,如今,农户养牛的越来越多,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户不断扩大养牛“小单元”,让全市牛产业发展的“大盘子”也逐年增量扩容。2008年以来,张掖市实施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借力创建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建设全省牛羊产业大县等机遇,推行“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大户抓育肥、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肉牛发展模式,普及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良医“五良养殖法”,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饲养量达到98.59万头,2022年突破百万头达到103.75万头,2023年达到108.14万头,基本形成了养殖小区化、小区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格局。著名畜牧学家、中国工程院张子仪院士曾评价:“张掖肉牛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内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先河”。
2021年,张掖市提出打造肉牛产业、优质奶业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普及标准化生产,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三级联动”,牛产业加快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全市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导,主动融入河西走廊百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建设,按照“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思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养殖提升工程,通过“投母还犊”“托管代养”“订单回收”等方式,示范带动肉(奶)牛养殖户4.86万户。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成饲养量百头以上的牛场(小区)479个、培育牛饲养量千头以上养殖村273个、万头以上乡镇29个,甘州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临泽县“一园三带”、高台县“六园一廊四带”等一批养殖园区和产业片区应运而生,形成了以甘州、临泽、高台黑河沿岸灌区为主的肉牛产业带,以肃南、民乐、山丹冷凉地区为主的牦牛产业带,以甘州、临泽、高台黑河沿岸区为中心的奶牛产业带,产业带肉牛、奶牛存栏量分别占全市的71.4%、84.1%,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跻身全省牛产业大县。
经过多年发展,张掖市培育了祁连牧歌、前进牧业等15家拥有“三品一标”的牛产业企业,引进了青海云鑫集团打造全国最大的娟姗牛养殖基地,百头以上奶肉牛规模牛场位居全省第一。经过4代改良选育的“河西肉牛”,耐粗饲、生长快、屠宰率(净肉率)高,食安检测药残和农残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主要检测项目甚至为零,已成为中国四大肉牛核心产区西北产区的核心品种。主要以苜蓿饲养为主的张掖奶牛,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纯牛奶高1%、达到6%【一般纯牛奶蛋白质含量:3.2克/100ml,前进牛奶:3.5克/100ml】,口感好、认可度高,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2018年以来,全市牛存栏年均增速达10.32%,年均出栏增速达11.13%。2023年,牛的饲养产值5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109亿元的46.79%,占一年产值336亿元的15.18%,牛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年下来交易3万多头牛,主要销往四川、广州、深圳、云南等地。全国各地对张掖牛肉非常认可,评价很高,首先是绿色饲养,适高温耐寒冷,牛肉发到广州、深圳那边,都说肉质好,口感好,虽然这两年牛肉价格有所降低,但对张掖牛肉的热情没有变。”甘州区喆源交易市场负责人贺廷虎信心很足,他认为张掖有非常好的养牛基础和养殖优势,还有很好的肉牛品种,“牛经济”市场前景广阔。“肉产品价格有高的时候,也有低的时候,属于正常现象。价格低的时候‘低进低出’,价格高的时候‘高进高出’。只要品质一如既往的好,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还是很愿意买张掖牛肉的。”
从一家一户零散养牛到千万家农户竞相发展牛产业,从开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到建设百万头肉牛基地,从“十百千万”养殖提升工程到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张掖“牛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体系越来越完善、动能越来越充沛,挑大梁、唱主角、作贡献的功能地位愈发凸显,已经站在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的起跳板上,进入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进阶时期。(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刘秉刚)
多年前,高台县南华镇成号村村民杜发绪一直从事木工行业,头脑灵活的老杜敏锐地“嗅”到了肉牛市场的大好商机,毅然和妻子回到老家搞养殖,由于地方有限,养殖规模一直未扩大,但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2018年,在县上养殖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老杜建起了4栋高标准圈舍,配备了青贮池、饲草棚等设施,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路子,养殖肉牛350头,远销青海、东北等地,老杜从“木工头”变成了“牛老 板”,日子越过越好。“原来就养的两头牛,慢慢发展到五六头,后来把圈整理了一下又养到20头,慢慢又扩大到100头。现在已经养到400多头牛,建起了5栋高标准圈舍,添草、上料、清粪机械化操作,方便快捷。”杜发绪感言,如今,农户养牛的越来越多,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户不断扩大养牛“小单元”,让全市牛产业发展的“大盘子”也逐年增量扩容。2008年以来,张掖市实施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借力创建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建设全省牛羊产业大县等机遇,推行“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大户抓育肥、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肉牛发展模式,普及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良医“五良养殖法”,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饲养量达到98.59万头,2022年突破百万头达到103.75万头,2023年达到108.14万头,基本形成了养殖小区化、小区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格局。著名畜牧学家、中国工程院张子仪院士曾评价:“张掖肉牛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内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先河”。
2021年,张掖市提出打造肉牛产业、优质奶业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普及标准化生产,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三级联动”,牛产业加快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全市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导,主动融入河西走廊百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建设,按照“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思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养殖提升工程,通过“投母还犊”“托管代养”“订单回收”等方式,示范带动肉(奶)牛养殖户4.86万户。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成饲养量百头以上的牛场(小区)479个、培育牛饲养量千头以上养殖村273个、万头以上乡镇29个,甘州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临泽县“一园三带”、高台县“六园一廊四带”等一批养殖园区和产业片区应运而生,形成了以甘州、临泽、高台黑河沿岸灌区为主的肉牛产业带,以肃南、民乐、山丹冷凉地区为主的牦牛产业带,以甘州、临泽、高台黑河沿岸区为中心的奶牛产业带,产业带肉牛、奶牛存栏量分别占全市的71.4%、84.1%,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跻身全省牛产业大县。
经过多年发展,张掖市培育了祁连牧歌、前进牧业等15家拥有“三品一标”的牛产业企业,引进了青海云鑫集团打造全国最大的娟姗牛养殖基地,百头以上奶肉牛规模牛场位居全省第一。经过4代改良选育的“河西肉牛”,耐粗饲、生长快、屠宰率(净肉率)高,食安检测药残和农残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主要检测项目甚至为零,已成为中国四大肉牛核心产区西北产区的核心品种。主要以苜蓿饲养为主的张掖奶牛,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纯牛奶高1%、达到6%【一般纯牛奶蛋白质含量:3.2克/100ml,前进牛奶:3.5克/100ml】,口感好、认可度高,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2018年以来,全市牛存栏年均增速达10.32%,年均出栏增速达11.13%。2023年,牛的饲养产值5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109亿元的46.79%,占一年产值336亿元的15.18%,牛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年下来交易3万多头牛,主要销往四川、广州、深圳、云南等地。全国各地对张掖牛肉非常认可,评价很高,首先是绿色饲养,适高温耐寒冷,牛肉发到广州、深圳那边,都说肉质好,口感好,虽然这两年牛肉价格有所降低,但对张掖牛肉的热情没有变。”甘州区喆源交易市场负责人贺廷虎信心很足,他认为张掖有非常好的养牛基础和养殖优势,还有很好的肉牛品种,“牛经济”市场前景广阔。“肉产品价格有高的时候,也有低的时候,属于正常现象。价格低的时候‘低进低出’,价格高的时候‘高进高出’。只要品质一如既往的好,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还是很愿意买张掖牛肉的。”
从一家一户零散养牛到千万家农户竞相发展牛产业,从开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到建设百万头肉牛基地,从“十百千万”养殖提升工程到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张掖“牛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体系越来越完善、动能越来越充沛,挑大梁、唱主角、作贡献的功能地位愈发凸显,已经站在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的起跳板上,进入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进阶时期。(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刘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