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新风,甘州区新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推动文明实践活动提质增效,结合工作实际,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贴民心、有实效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润乡村、贴民心,用“文明之光”点亮百姓新生活,激励群众奋进新征程。
文明实践构建“服务圈”。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扩大,文明实践队伍茁壮成长,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构筑起广泛凝聚人心、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坚实阵地。全镇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处,组建新时代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服务队、新时代惠民政策宣传服务队等10支服务队,吸纳志愿者200余人,围绕健康义诊、环境整治、理论宣讲等群众所思所需所盼,组织志愿者开展常态化、精准化的爱心志愿帮扶活动,加强关心关怀,传递社会温暖,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氛围。
文明风尚画好“同心圆”。坚持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利民为主旨,“讲”时事,奏响主旋律,利用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载体,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文明风尚宣传等群众性宣教活动,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推动文明理念入脑入心;“评”榜样,树立新风尚,坚持榜样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开展道德模范、身边榜样评选宣传等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家庭”“五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助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庆”佳节,营造幸福感,依托春节、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基层焕发新气象。
移风易俗绘制“新画卷”。学村规民约、促移风易俗,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写进村规民约,在15个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制订《红白理事会章程》,制定红白事办理具体标准,镇村干部、党员群众带头签订《移风易俗倡议书》和《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遵守红白事移风易俗规定,带头宣传、倡导、落实移风易俗,做新时代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另外,充分利用条幅、倡议书以及新媒体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对移风易俗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崇尚科学,树立节俭、文明、健康、科学的新思想、新理念,让群众在文明新风中受熏陶、受鼓舞、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杨海燕)
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新风,甘州区新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推动文明实践活动提质增效,结合工作实际,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贴民心、有实效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实践润乡村、贴民心,用“文明之光”点亮百姓新生活,激励群众奋进新征程。
文明实践构建“服务圈”。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扩大,文明实践队伍茁壮成长,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构筑起广泛凝聚人心、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坚实阵地。全镇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处,组建新时代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服务队、新时代惠民政策宣传服务队等10支服务队,吸纳志愿者200余人,围绕健康义诊、环境整治、理论宣讲等群众所思所需所盼,组织志愿者开展常态化、精准化的爱心志愿帮扶活动,加强关心关怀,传递社会温暖,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氛围。
文明风尚画好“同心圆”。坚持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利民为主旨,“讲”时事,奏响主旋律,利用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载体,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文明风尚宣传等群众性宣教活动,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推动文明理念入脑入心;“评”榜样,树立新风尚,坚持榜样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开展道德模范、身边榜样评选宣传等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家庭”“五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助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庆”佳节,营造幸福感,依托春节、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基层焕发新气象。
移风易俗绘制“新画卷”。学村规民约、促移风易俗,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写进村规民约,在15个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制订《红白理事会章程》,制定红白事办理具体标准,镇村干部、党员群众带头签订《移风易俗倡议书》和《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遵守红白事移风易俗规定,带头宣传、倡导、落实移风易俗,做新时代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另外,充分利用条幅、倡议书以及新媒体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对移风易俗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崇尚科学,树立节俭、文明、健康、科学的新思想、新理念,让群众在文明新风中受熏陶、受鼓舞、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