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部门
张掖:“三转二促”跨区域借牧引领畜牧业转型升级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10月24日 16:30

分享到:

  中国张掖网讯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坚决扛牢生态安全政治责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引导牧民群众积极探索“草原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相结合的畜牧业转型发展模式,通过“三转二促”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赢。

  坚持高位统筹,转变借牧方式。严格落实天然草原草畜平衡制度,印发《张掖市关于促进农区借牧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硬核”举措规范农区借牧行为。今年发放奖补资金2.98亿元,惠及放牧户3.1万人;引导农牧民采取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等措施,缓解祁连山草原生态压力。积极争取沿山县区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肃南县出台借牧户补助政策,累计投入扶持资金6200多万元,牧区建设标准化养殖场104个、储草棚1.7万多座。积极支持主要转场道路建设,确保了借牧渠道畅通。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建言献策,建立政府主抓、部门配合、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异地借牧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坚持发展为要,转型借牧结构。因地制宜推行“天然放养+舍饲圈养+租地围养”等多元发展模式。在相对集中养殖区域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引导养殖户入驻小区(场),形成“山上放牧有围栏、山下饲养有圈舍”的现代养殖设施体系,推动养殖业从千家万户向“小规模、大群体”转变。争取实施粮改饲、畜禽良种补贴等项目,引导鼓励农牧户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和适度开展舍饲喂养,打造“自繁自养+适度规模”绿色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草原放牧家畜绿洲农区秸秆地放牧生产方式,引导养殖规模较大、全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小的养殖户,秋冬季将放牧家畜运往山下农区玉米秸秆地和苜蓿留茬地放养,主动向川区兄弟县区“借牧”,有效缓解草场压力和解决饲草料短缺难题。

  坚持服务为本,转优借牧保障。着眼转场借牧跨区域流动疫病传播风险,印发《关于做好农区借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落实“集中免疫、补免补针、抗体监测”等综合防控措施,建立监管台账,详细登记借牧地点、数量等信息,定期走访巡查。对外出借牧牲畜实行备案登记,对借牧返回牲畜进行落地报检。跨省借牧做好产地检疫、隔离观察,市局专业技术队伍指导帮助借牧户开展落地动物消毒灭源工作,指导牧民饮喂应激药品,减少动物死亡发生。加大布病、小反刍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每年向祁连山区发放各类疫苗690万头份,消毒药品和防疫物资2000多套(件),转场牲畜重大动物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加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力做好借牧过程中的防疫、安全、水电、住房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及时解决牧户异地借牧地租、运输等困难和问题,确保借牧工作深度推进。

  坚持施策精准,促收入增长。全面普及“五良五化”技术,及时跟进做好借牧牲畜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全过程跟踪指导羔羊育肥、断奶,母畜营养调控,疫病诊疗等饲养管理技术,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咨询服务,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效维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断提高生产发展、增收致富的技能。通过借牧,解决了部分禁牧户再就业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三增两减”,对牧户而言,提高了家畜冬季成活率,增加了牲畜数量;1个羊单位增加纯收入28元,户均增收1.2万元。对出租方而言,增加了地租收入,借牧牲畜粪污还田减少农户秸秆处置、农地的化肥使用量。“异地借牧”为畜牧业转型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走出了畜牧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相依存、相促进的循环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促屏障筑牢。“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模式,有效推动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3800多万亩天然草原、130万亩人工草地、100多万亩制种玉米秸秆地的饲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草畜平衡成效得到巩固提升,促进了草原休养生息。异地借牧后草原生态呈现“两升两降”,牧草产量、草原盖度提升〔牧草平均增长1厘米,草原总盖度提高9.2%〕,草原载畜量、放牧时间明显降低〔肃南县放牧牲畜年减少9.3万个羊单位,祁连山天然草原放牧时间减少近5个月〕。借牧牲畜年过腹转化借牧地秸秆资源20万吨,过腹还田有机肥8万吨,农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异地借牧模式对持续巩固祁连山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朱文新 宋福超 王文广)

  中国张掖网讯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坚决扛牢生态安全政治责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引导牧民群众积极探索“草原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相结合的畜牧业转型发展模式,通过“三转二促”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赢。

  坚持高位统筹,转变借牧方式。严格落实天然草原草畜平衡制度,印发《张掖市关于促进农区借牧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硬核”举措规范农区借牧行为。今年发放奖补资金2.98亿元,惠及放牧户3.1万人;引导农牧民采取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等措施,缓解祁连山草原生态压力。积极争取沿山县区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肃南县出台借牧户补助政策,累计投入扶持资金6200多万元,牧区建设标准化养殖场104个、储草棚1.7万多座。积极支持主要转场道路建设,确保了借牧渠道畅通。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建言献策,建立政府主抓、部门配合、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异地借牧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坚持发展为要,转型借牧结构。因地制宜推行“天然放养+舍饲圈养+租地围养”等多元发展模式。在相对集中养殖区域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引导养殖户入驻小区(场),形成“山上放牧有围栏、山下饲养有圈舍”的现代养殖设施体系,推动养殖业从千家万户向“小规模、大群体”转变。争取实施粮改饲、畜禽良种补贴等项目,引导鼓励农牧户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和适度开展舍饲喂养,打造“自繁自养+适度规模”绿色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草原放牧家畜绿洲农区秸秆地放牧生产方式,引导养殖规模较大、全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小的养殖户,秋冬季将放牧家畜运往山下农区玉米秸秆地和苜蓿留茬地放养,主动向川区兄弟县区“借牧”,有效缓解草场压力和解决饲草料短缺难题。

  坚持服务为本,转优借牧保障。着眼转场借牧跨区域流动疫病传播风险,印发《关于做好农区借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落实“集中免疫、补免补针、抗体监测”等综合防控措施,建立监管台账,详细登记借牧地点、数量等信息,定期走访巡查。对外出借牧牲畜实行备案登记,对借牧返回牲畜进行落地报检。跨省借牧做好产地检疫、隔离观察,市局专业技术队伍指导帮助借牧户开展落地动物消毒灭源工作,指导牧民饮喂应激药品,减少动物死亡发生。加大布病、小反刍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每年向祁连山区发放各类疫苗690万头份,消毒药品和防疫物资2000多套(件),转场牲畜重大动物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加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力做好借牧过程中的防疫、安全、水电、住房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及时解决牧户异地借牧地租、运输等困难和问题,确保借牧工作深度推进。

  坚持施策精准,促收入增长。全面普及“五良五化”技术,及时跟进做好借牧牲畜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全过程跟踪指导羔羊育肥、断奶,母畜营养调控,疫病诊疗等饲养管理技术,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咨询服务,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效维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断提高生产发展、增收致富的技能。通过借牧,解决了部分禁牧户再就业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三增两减”,对牧户而言,提高了家畜冬季成活率,增加了牲畜数量;1个羊单位增加纯收入28元,户均增收1.2万元。对出租方而言,增加了地租收入,借牧牲畜粪污还田减少农户秸秆处置、农地的化肥使用量。“异地借牧”为畜牧业转型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走出了畜牧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相依存、相促进的循环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促屏障筑牢。“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模式,有效推动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3800多万亩天然草原、130万亩人工草地、100多万亩制种玉米秸秆地的饲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草畜平衡成效得到巩固提升,促进了草原休养生息。异地借牧后草原生态呈现“两升两降”,牧草产量、草原盖度提升〔牧草平均增长1厘米,草原总盖度提高9.2%〕,草原载畜量、放牧时间明显降低〔肃南县放牧牲畜年减少9.3万个羊单位,祁连山天然草原放牧时间减少近5个月〕。借牧牲畜年过腹转化借牧地秸秆资源20万吨,过腹还田有机肥8万吨,农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异地借牧模式对持续巩固祁连山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朱文新 宋福超 王文广)

编辑:杨旭康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