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防疫、刷色标记、收拾家当……经过几天的准备,10月16日一大早,肃南县马蹄藏族乡大都麻村牧民尼玛才愣家的500只羊“整装待发”准备去“异地借牧”。伴着晨曦初升的缕缕阳光,一只只羊从羊圈走进漏斗型的装车通道,“乘坐”升降梯进入大挂车,每10只一个小空间,错层装载,最上层为小羊羔,中间层装载“羊妈妈”,最下层是怀孕母羊。
“走廊桥、坐电梯、住隔间,现代化设备助力大羊小羊齐上车。”在尼玛才愣和大车司机的共同努力下,500只羊“搭上车”。“错层运载,是为了避免运输过程中造成损伤和母羔不相认的情况。”尼玛才愣告诉记者,自从借牧之后,羊群秋冬吃得好,生下的‘秋羔’也多起来,‘秋羔’生长速度快,上膘好,开春回牧场后就能出售,既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又有很好的经济收入。”虽然劳累了几天,但尼玛才愣仍兴致勃勃。
“10月开始,我们乡的338户牧民,12.3万头牲畜陆续到周边的农区去借牧。乡上积极谋划,提前部署,从政策兜底保障、防疫消杀等方面,积极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努力为借牧群众在异地的生活保障和增产增收保驾护航。”肃南县马蹄藏族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白虎介绍,马蹄乡牧户是最早下山借牧的,因为马蹄乡自然草原面积少,人口多,牧民为了增产增收,便尝试到农区秸秆地上去借牧。
有了借牧“第一人”,牧户相互交流“取经”,觉得赶着羊群下山去玉米地里啃食秸秆还挺划算,更多的牧户陆续下山借牧。牧民还发现,玉米秸秆里的糖分含量高,对牲畜育肥保膘、孕育幼仔等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且农区海拔低,温度适宜,对牲畜生长、产羔比较有利,所以借牧模式延续至今。
“今年,乡政府为借牧转场建立了专门的健康检疫点,加强牲畜疫病防控,一方面是防止牧区的牲畜带病到农区,向外传播疾病;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外边的牲畜传染牧区的牲畜,既防内,也防外。”白虎补充道,为了保障双方权益,从去年开始乡政府相关人员主动参与借牧协议签订事宜,及早和司法部门沟通拟定协议,充分考虑农牧民利益。“刚开始牧户和农户都是口头说定,难免发生纠纷。后来双方也签个简单的协议,不够规范。去年开始双方签订很正规的协议,再没有发生过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忙碌了一早上,尼玛才愣一切准备停当,11点钟牧户羊只齐出发,1个多小时到达50公里以外的民乐县新天镇闫户村大壮组借牧地点。而这里等待的老朋友们为尼玛才愣的到来垫路铺石,搭帐篷生炉火,早早做好了迎接准备。“尼玛才愣在我们村借牧第五个年头了,我们已经成了老朋友。以前他徒步赶着羊来,需要一整天时间,今年换了‘新模式’——大挂车拉上来,速度真快。考虑到村里部分道路较窄且有坑洼,我们找了挖掘机铺宽垫平,确保让‘羊车’平安顺畅到达到玉米地里。”民乐县新天镇闫户村大壮组村主任郑如宣热情地招呼尼玛才愣等人进帐篷。
帐篷外,几位老人拿着小凳子坐着等待;帐篷里早已生好炉子,火势正旺,供热了帐篷内的空间,也温暖了尼玛才愣的心。“他们到这里来放羊挺好,我们村的农户也不用找机械、花资金、请人工收拾玉米秆子,省事省工省钱。羊吃完粪便留在地里,又是‘农家肥’,一举多益。”闫户村大壮组75岁的邓铭禹说,他和几位老者和尼玛才愣早已成为“故交”,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在这里等待老朋友。
故友重逢,寒暄问候,稍坐休息后,尼玛才愣和司机“放羊下车”。当一只只后背刷了蓝色标记的羊“咩咩咩”地钻进玉米地里时,四周慢慢安静下来,羊群欢快而满足地啃食玉米秸秆。“刚来不能让吃得太饱,吃上1个多小时,得赶回围栏。循序渐进,慢慢来,一块地一块地慢慢‘消化’。”在农区借牧近10年的尼玛才愣积累了丰富经验。
羊群安顿下来后,尼玛才愣松了口气,歇下脚打开话匣子:“下山借牧,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草场得到‘休息’。还有就是下来后羔子成活率比较高,吃了玉米叶子秆子的羊生长速度快,上膘好,赶明年回到草场时就能处理了。我现在赶下来500只羊,到明年三四月份就扩增成900只了,如果900只到草场上压力肯定大,所以会出栏一部分,保持500的存栏。”尼玛才愣算了对比账,如果不下山借牧,“冬窝子”海拔高、气温低,羔子成活率低、上膘慢、出栏也少。所以下山借牧,是很好的选择,既有利于生态,又能增加收入,很划算。
尼玛才愣回忆,刚开始时,他“孤身”下山借牧,后来他的亲戚也跟着下山,渐渐的“组团”借牧户多起来。“今年,我租了闫户村大壮组的450亩秸秆,我的几个亲戚朋友租了1000多亩,大家在一个片区借牧,互相也有个照应。”尼玛才愣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下山借牧,运输和租地成本别涨得太高,让山区牧民有信心借牧。
尼玛才愣借牧的闫户村大壮组有2600亩地,其中2000亩都是制种玉米,每年制种玉米收获后,大片的玉米秸秆‘杵’在地里。“有的农户找机械将秸秆打成草墩售卖,机械打包费用加上运输费用,一亩地下来也得花个两三百元。有的想烧秸秆,但又怕污染环境,所以秸秆处理也成了‘头疼事’。”郑如宣笑着说,自从尼玛才愣赶着羊来到村里后,秸秆“头疼事”迎刃而解。为了方便牧民借牧,闫户村大壮组将农户的分散地“打包”到一起,以村集体的名义向牧户租赁,一来方便借牧户,二来扩大规模更好租借。
牛羊下山,借地生金。近年来,肃南县引导牧民群众积极探索“草原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相结合的转型发展模式,利用农区秸秆地异地借牧,使祁连山天然草场休养生息,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绿色转型、牧民增收的多赢路子。今年至目前,全县外出借牧户460户,借牧牲畜15.78万头(只),借牧地为周边临近县区及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凉州区等地。
深秋里,金色的阳光洒在接天连片的玉米地里,随处可见羔羊遍地、牛犊撒欢的热闹场景。远处,巍巍祁连山,静静孕育着冰川、森林、草原……还有无数生灵。(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康宁)
打针防疫、刷色标记、收拾家当……经过几天的准备,10月16日一大早,肃南县马蹄藏族乡大都麻村牧民尼玛才愣家的500只羊“整装待发”准备去“异地借牧”。伴着晨曦初升的缕缕阳光,一只只羊从羊圈走进漏斗型的装车通道,“乘坐”升降梯进入大挂车,每10只一个小空间,错层装载,最上层为小羊羔,中间层装载“羊妈妈”,最下层是怀孕母羊。
“走廊桥、坐电梯、住隔间,现代化设备助力大羊小羊齐上车。”在尼玛才愣和大车司机的共同努力下,500只羊“搭上车”。“错层运载,是为了避免运输过程中造成损伤和母羔不相认的情况。”尼玛才愣告诉记者,自从借牧之后,羊群秋冬吃得好,生下的‘秋羔’也多起来,‘秋羔’生长速度快,上膘好,开春回牧场后就能出售,既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又有很好的经济收入。”虽然劳累了几天,但尼玛才愣仍兴致勃勃。
“10月开始,我们乡的338户牧民,12.3万头牲畜陆续到周边的农区去借牧。乡上积极谋划,提前部署,从政策兜底保障、防疫消杀等方面,积极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努力为借牧群众在异地的生活保障和增产增收保驾护航。”肃南县马蹄藏族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白虎介绍,马蹄乡牧户是最早下山借牧的,因为马蹄乡自然草原面积少,人口多,牧民为了增产增收,便尝试到农区秸秆地上去借牧。
有了借牧“第一人”,牧户相互交流“取经”,觉得赶着羊群下山去玉米地里啃食秸秆还挺划算,更多的牧户陆续下山借牧。牧民还发现,玉米秸秆里的糖分含量高,对牲畜育肥保膘、孕育幼仔等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且农区海拔低,温度适宜,对牲畜生长、产羔比较有利,所以借牧模式延续至今。
“今年,乡政府为借牧转场建立了专门的健康检疫点,加强牲畜疫病防控,一方面是防止牧区的牲畜带病到农区,向外传播疾病;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外边的牲畜传染牧区的牲畜,既防内,也防外。”白虎补充道,为了保障双方权益,从去年开始乡政府相关人员主动参与借牧协议签订事宜,及早和司法部门沟通拟定协议,充分考虑农牧民利益。“刚开始牧户和农户都是口头说定,难免发生纠纷。后来双方也签个简单的协议,不够规范。去年开始双方签订很正规的协议,再没有发生过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忙碌了一早上,尼玛才愣一切准备停当,11点钟牧户羊只齐出发,1个多小时到达50公里以外的民乐县新天镇闫户村大壮组借牧地点。而这里等待的老朋友们为尼玛才愣的到来垫路铺石,搭帐篷生炉火,早早做好了迎接准备。“尼玛才愣在我们村借牧第五个年头了,我们已经成了老朋友。以前他徒步赶着羊来,需要一整天时间,今年换了‘新模式’——大挂车拉上来,速度真快。考虑到村里部分道路较窄且有坑洼,我们找了挖掘机铺宽垫平,确保让‘羊车’平安顺畅到达到玉米地里。”民乐县新天镇闫户村大壮组村主任郑如宣热情地招呼尼玛才愣等人进帐篷。
帐篷外,几位老人拿着小凳子坐着等待;帐篷里早已生好炉子,火势正旺,供热了帐篷内的空间,也温暖了尼玛才愣的心。“他们到这里来放羊挺好,我们村的农户也不用找机械、花资金、请人工收拾玉米秆子,省事省工省钱。羊吃完粪便留在地里,又是‘农家肥’,一举多益。”闫户村大壮组75岁的邓铭禹说,他和几位老者和尼玛才愣早已成为“故交”,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在这里等待老朋友。
故友重逢,寒暄问候,稍坐休息后,尼玛才愣和司机“放羊下车”。当一只只后背刷了蓝色标记的羊“咩咩咩”地钻进玉米地里时,四周慢慢安静下来,羊群欢快而满足地啃食玉米秸秆。“刚来不能让吃得太饱,吃上1个多小时,得赶回围栏。循序渐进,慢慢来,一块地一块地慢慢‘消化’。”在农区借牧近10年的尼玛才愣积累了丰富经验。
羊群安顿下来后,尼玛才愣松了口气,歇下脚打开话匣子:“下山借牧,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草场得到‘休息’。还有就是下来后羔子成活率比较高,吃了玉米叶子秆子的羊生长速度快,上膘好,赶明年回到草场时就能处理了。我现在赶下来500只羊,到明年三四月份就扩增成900只了,如果900只到草场上压力肯定大,所以会出栏一部分,保持500的存栏。”尼玛才愣算了对比账,如果不下山借牧,“冬窝子”海拔高、气温低,羔子成活率低、上膘慢、出栏也少。所以下山借牧,是很好的选择,既有利于生态,又能增加收入,很划算。
尼玛才愣回忆,刚开始时,他“孤身”下山借牧,后来他的亲戚也跟着下山,渐渐的“组团”借牧户多起来。“今年,我租了闫户村大壮组的450亩秸秆,我的几个亲戚朋友租了1000多亩,大家在一个片区借牧,互相也有个照应。”尼玛才愣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下山借牧,运输和租地成本别涨得太高,让山区牧民有信心借牧。
尼玛才愣借牧的闫户村大壮组有2600亩地,其中2000亩都是制种玉米,每年制种玉米收获后,大片的玉米秸秆‘杵’在地里。“有的农户找机械将秸秆打成草墩售卖,机械打包费用加上运输费用,一亩地下来也得花个两三百元。有的想烧秸秆,但又怕污染环境,所以秸秆处理也成了‘头疼事’。”郑如宣笑着说,自从尼玛才愣赶着羊来到村里后,秸秆“头疼事”迎刃而解。为了方便牧民借牧,闫户村大壮组将农户的分散地“打包”到一起,以村集体的名义向牧户租赁,一来方便借牧户,二来扩大规模更好租借。
牛羊下山,借地生金。近年来,肃南县引导牧民群众积极探索“草原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相结合的转型发展模式,利用农区秸秆地异地借牧,使祁连山天然草场休养生息,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绿色转型、牧民增收的多赢路子。今年至目前,全县外出借牧户460户,借牧牲畜15.78万头(只),借牧地为周边临近县区及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凉州区等地。
深秋里,金色的阳光洒在接天连片的玉米地里,随处可见羔羊遍地、牛犊撒欢的热闹场景。远处,巍巍祁连山,静静孕育着冰川、森林、草原……还有无数生灵。(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