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融合改革激活“一池春水”——甘肃省张掖市融媒体中心坚持“先立后破、边建边融、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不断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4年10月14日 10:54

分享到:

  融合发展直播秀

  站在2024年的坐标上回望,甘肃张掖市级媒体融合改革脉络清晰可见:2022年3月16日,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2022年8月8日,中心“三定”方案落地;2023年10月,人员薪酬绩效改革开始实施。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常住人口110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报社+广电台”是这里稳定而核心的新闻宣传阵容,市级媒体普遍存在的资源分散、市场总量不大、经营绩效不高、全媒体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这里尤为突出。

  在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实现“加速前行”?在实践中,又该如何精准定位,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融合最佳契合点”?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张掖市调研时发现,基于对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所向、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清醒认识,张掖市融媒体中心在经历过最初的阵痛期后,直视“成长中的烦恼”,用铿锵有力的改革步履,蹚出了一条发展新路,书写了甘肃省市级媒体深度融合的精彩答卷。

  抓顶层设计

  高位推动汇聚融合力量

  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2022年4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国遴选60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张掖赫然在列。

  彼时,对于刚组建的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既做好“报台融合”,又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如何下好“先手棋”,答好“必答题”?张掖市立足于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的理性思考,媒体融合逐步向纵深发展。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融合改革伊始,张掖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谋篇布局,以科学有力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组织、资金保障,为市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张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韩润东回忆道:“改革之初,我们市委相关负责同志明确表示‘改革不能没变化、没新东西,不创新怎么叫改革,不改革怎么谈发展……’正是这样的认识,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在市委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讨论了两次。统一意见后,才上市委常委会。”

  为确保审议通过的建设方案得到充分落实,张掖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宣传、编办、网信、财政、人社、国资、文旅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融媒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

  “正因有了这些凝神、强筋的保障体系,我们的融合改革才能得以大刀阔斧进行。”张掖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王逢杰说,融合改革过程中,张掖市融媒体中心不断整合升级物理空间,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再造采编生产流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新组建了采编、经营、服务保障三大类共14个运行部门,较融合前减少了10个;实现了队伍的融合有序和人员的新老交替及平稳过渡;‘金张掖’客户端用户下载量达12.4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3%;自我‘造血’功能不断被激活——每年实现经营收入1600多万元;着眼‘新闻+政务服务商务’,集纳‘金张掖快办’‘生活缴费’等小程序到‘金张掖’客户端,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日均活跃量达上千人次。”

  革故鼎新,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按照“先立后破、边建边融、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一个集报、网、端、微、屏为一体的新型全媒体传播矩阵,在张掖大地因融而生:构建起1份报纸、2套电视频道、1套广播频率、2个新闻网站、1个客户端、16个新媒体平台账号组成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凝聚共识

  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初期,面对聘用人员薪资压力陡增、传统媒体受众流失、经营创收渠道收缩、收入逐年下滑、人员结构老化带来的节目创新不足、融媒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其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刚开始融合的时候,真的太难了。”王逢杰直言,市融媒体中心组建前,张掖日报社属财政定额补助单位,张掖市广播电视台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两家单位的发展情况、人员身份、工资构成标准、财务状况等都不一样。融合后,相同身份、相同岗位人员的基本薪酬待遇就得相对应统一,难度太大。

  两家单位融合后,干部职数大幅压缩。“融合后,得保证每个人有岗位、有活干,达到人人满意的效果,难度可想而知。”王逢杰说,如果做不好这些人的工作,他们不但不会成为融合的支持者,很可能会成为阻力。

  媒体深度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为了能快速将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变成一家人,不再有“你们”“我们”之分,让之前的业务能手成为融合后的“精兵强将”,张掖市融媒体中心通过打破原有机构壁垒,实行大部制运行管理模式,创办“星期三夜校”等,使媒体融合内化为全体人员的最大共识,凝聚力不断提升。王逢杰表示,这为后来进一步深度融合改革,搭建全媒体人才梯队,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融合后,通过岗位调整,我从电视台编辑转换成报纸编辑,角色发生了变化。报纸工作细致严谨,对编辑的文字功底和编辑能力要求较高,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我认识到媒体融合不是相互替代的过程,只有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走好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编辑赵燕丹说。

  “通过在‘星期三夜校’学习,我系统地学习了媒体融合知识,掌握了多种媒介的运用技巧,实现了从单一文字报道,到熟练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媒体报道的转变。”曾长期从事报纸新闻采访工作的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康宁说。

  从电视编辑到报纸编辑,从单一的文字记者到全媒体记者……变化背后,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发展轨迹,更彰显出了融合的方向与成效。

  仅今年上半年,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自采图片新闻在中央级报刊刊发52幅,在央视发稿22条,发稿量稳居全省13个市级融媒体中心前列;在2022年度甘肃新闻奖评选中,获奖作品件数及等次大幅提升。

  王逢杰说,这样的成绩,相比于融合以前有了跨越式进步。“成绩背后,更凸显了融合的必要性、正确性,但内容为王始终是内在要求。”

  以实绩论英雄

  激发人才队伍新动能

  机构整合后,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被定为公益性二类事业单位。鉴于人员身份的复杂性,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成为需要面对的又一难题。2023年10月,张掖市融媒体中心开始实施薪酬绩效改革。

  “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这次薪酬绩效改革的最大亮点,进一步激发出改革“原动力”。改革过程中,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按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特点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推行编内编外绩效考核统一量化、新闻产品以质计分的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奖励最大限度向一线、向业绩倾斜,从根本上打破过去“大锅饭”模式。

  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王逢杰介绍,实施薪酬绩效改革后,90%的人员收入都增加了,涨幅达12%。个别一线人员的收入实现了翻番,最高的时候每个月发到手有1万多元。“我们有一个‘90后’编内记者,高的时候他每月绩效能拿5800多元,比我要高4500多元。还有一个编外人员,高的时候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有8000多元。”

  “12%是平均值,实际上我们编内人员涨得少,编外人员涨得多。每年我们将近要增加150万元的费用,来支付这部分增长费用。”张掖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孙海峰补充道。

  缘何会有这种差距?王逢杰道出了“玄机”:“我们绩效工资系数最高是1.8,对应的是首席记者、首席播音员岗位;其次是部门负责人1.6、副科级部门主任1.5、副科级部门副主任1.4;而中心班子成员系数最低,是1.3。”

  为了能让这项改革更公平公正,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编内人员需要将薪酬放到绩效考核的大池子里,在统筹部分经营收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配。王逢杰举例说,在薪酬绩效改革后首次工资发放中,某部门副主任收到了170元的绩效工资,他起初误以为是改革全貌。然而,当他发现其他同事的绩效工资高达4000多元时,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更加勤奋地工作,以提升自己的绩效。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以绩效改革有力撬动了融合发展的最大动能,充分释放了薪酬绩效在机构整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正向激励作用,干部职工“跳起来摘桃子”的主动作为意识不断强化,“比、学、赶、超”氛围更浓。

  有获得感,让大家主动作为,干劲更足。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电视新闻编辑部记者李禄军说:“随着绩效考核制度日趋完善,部门采编播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所有员工工作热情高涨。编辑、主持人能够更多参与到选题策划、采访、写稿工作中,在相互配合中逐渐提升了部门凝聚力,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建立了更为畅通的采编播工作流程。”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的融合改革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以互联网思维重塑体制机制,聚焦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产业联合,不畏困难、啃“硬骨头”,大胆改革、主动创新,找准靶向很重要。(记者 田野)

  融合发展直播秀

  站在2024年的坐标上回望,甘肃张掖市级媒体融合改革脉络清晰可见:2022年3月16日,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2022年8月8日,中心“三定”方案落地;2023年10月,人员薪酬绩效改革开始实施。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常住人口110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报社+广电台”是这里稳定而核心的新闻宣传阵容,市级媒体普遍存在的资源分散、市场总量不大、经营绩效不高、全媒体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这里尤为突出。

  在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实现“加速前行”?在实践中,又该如何精准定位,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融合最佳契合点”?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张掖市调研时发现,基于对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所向、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清醒认识,张掖市融媒体中心在经历过最初的阵痛期后,直视“成长中的烦恼”,用铿锵有力的改革步履,蹚出了一条发展新路,书写了甘肃省市级媒体深度融合的精彩答卷。

  抓顶层设计

  高位推动汇聚融合力量

  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2022年4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国遴选60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张掖赫然在列。

  彼时,对于刚组建的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既做好“报台融合”,又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如何下好“先手棋”,答好“必答题”?张掖市立足于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的理性思考,媒体融合逐步向纵深发展。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融合改革伊始,张掖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谋篇布局,以科学有力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组织、资金保障,为市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张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韩润东回忆道:“改革之初,我们市委相关负责同志明确表示‘改革不能没变化、没新东西,不创新怎么叫改革,不改革怎么谈发展……’正是这样的认识,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在市委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讨论了两次。统一意见后,才上市委常委会。”

  为确保审议通过的建设方案得到充分落实,张掖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宣传、编办、网信、财政、人社、国资、文旅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融媒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

  “正因有了这些凝神、强筋的保障体系,我们的融合改革才能得以大刀阔斧进行。”张掖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王逢杰说,融合改革过程中,张掖市融媒体中心不断整合升级物理空间,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再造采编生产流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新组建了采编、经营、服务保障三大类共14个运行部门,较融合前减少了10个;实现了队伍的融合有序和人员的新老交替及平稳过渡;‘金张掖’客户端用户下载量达12.4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3%;自我‘造血’功能不断被激活——每年实现经营收入1600多万元;着眼‘新闻+政务服务商务’,集纳‘金张掖快办’‘生活缴费’等小程序到‘金张掖’客户端,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日均活跃量达上千人次。”

  革故鼎新,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按照“先立后破、边建边融、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一个集报、网、端、微、屏为一体的新型全媒体传播矩阵,在张掖大地因融而生:构建起1份报纸、2套电视频道、1套广播频率、2个新闻网站、1个客户端、16个新媒体平台账号组成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凝聚共识

  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成立初期,面对聘用人员薪资压力陡增、传统媒体受众流失、经营创收渠道收缩、收入逐年下滑、人员结构老化带来的节目创新不足、融媒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其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刚开始融合的时候,真的太难了。”王逢杰直言,市融媒体中心组建前,张掖日报社属财政定额补助单位,张掖市广播电视台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两家单位的发展情况、人员身份、工资构成标准、财务状况等都不一样。融合后,相同身份、相同岗位人员的基本薪酬待遇就得相对应统一,难度太大。

  两家单位融合后,干部职数大幅压缩。“融合后,得保证每个人有岗位、有活干,达到人人满意的效果,难度可想而知。”王逢杰说,如果做不好这些人的工作,他们不但不会成为融合的支持者,很可能会成为阻力。

  媒体深度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为了能快速将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变成一家人,不再有“你们”“我们”之分,让之前的业务能手成为融合后的“精兵强将”,张掖市融媒体中心通过打破原有机构壁垒,实行大部制运行管理模式,创办“星期三夜校”等,使媒体融合内化为全体人员的最大共识,凝聚力不断提升。王逢杰表示,这为后来进一步深度融合改革,搭建全媒体人才梯队,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融合后,通过岗位调整,我从电视台编辑转换成报纸编辑,角色发生了变化。报纸工作细致严谨,对编辑的文字功底和编辑能力要求较高,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我认识到媒体融合不是相互替代的过程,只有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走好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编辑赵燕丹说。

  “通过在‘星期三夜校’学习,我系统地学习了媒体融合知识,掌握了多种媒介的运用技巧,实现了从单一文字报道,到熟练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媒体报道的转变。”曾长期从事报纸新闻采访工作的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康宁说。

  从电视编辑到报纸编辑,从单一的文字记者到全媒体记者……变化背后,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发展轨迹,更彰显出了融合的方向与成效。

  仅今年上半年,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自采图片新闻在中央级报刊刊发52幅,在央视发稿22条,发稿量稳居全省13个市级融媒体中心前列;在2022年度甘肃新闻奖评选中,获奖作品件数及等次大幅提升。

  王逢杰说,这样的成绩,相比于融合以前有了跨越式进步。“成绩背后,更凸显了融合的必要性、正确性,但内容为王始终是内在要求。”

  以实绩论英雄

  激发人才队伍新动能

  机构整合后,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被定为公益性二类事业单位。鉴于人员身份的复杂性,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成为需要面对的又一难题。2023年10月,张掖市融媒体中心开始实施薪酬绩效改革。

  “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这次薪酬绩效改革的最大亮点,进一步激发出改革“原动力”。改革过程中,张掖市融媒体中心按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特点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推行编内编外绩效考核统一量化、新闻产品以质计分的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奖励最大限度向一线、向业绩倾斜,从根本上打破过去“大锅饭”模式。

  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王逢杰介绍,实施薪酬绩效改革后,90%的人员收入都增加了,涨幅达12%。个别一线人员的收入实现了翻番,最高的时候每个月发到手有1万多元。“我们有一个‘90后’编内记者,高的时候他每月绩效能拿5800多元,比我要高4500多元。还有一个编外人员,高的时候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有8000多元。”

  “12%是平均值,实际上我们编内人员涨得少,编外人员涨得多。每年我们将近要增加150万元的费用,来支付这部分增长费用。”张掖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孙海峰补充道。

  缘何会有这种差距?王逢杰道出了“玄机”:“我们绩效工资系数最高是1.8,对应的是首席记者、首席播音员岗位;其次是部门负责人1.6、副科级部门主任1.5、副科级部门副主任1.4;而中心班子成员系数最低,是1.3。”

  为了能让这项改革更公平公正,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编内人员需要将薪酬放到绩效考核的大池子里,在统筹部分经营收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配。王逢杰举例说,在薪酬绩效改革后首次工资发放中,某部门副主任收到了170元的绩效工资,他起初误以为是改革全貌。然而,当他发现其他同事的绩效工资高达4000多元时,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更加勤奋地工作,以提升自己的绩效。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以绩效改革有力撬动了融合发展的最大动能,充分释放了薪酬绩效在机构整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正向激励作用,干部职工“跳起来摘桃子”的主动作为意识不断强化,“比、学、赶、超”氛围更浓。

  有获得感,让大家主动作为,干劲更足。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电视新闻编辑部记者李禄军说:“随着绩效考核制度日趋完善,部门采编播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所有员工工作热情高涨。编辑、主持人能够更多参与到选题策划、采访、写稿工作中,在相互配合中逐渐提升了部门凝聚力,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建立了更为畅通的采编播工作流程。”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的融合改革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以互联网思维重塑体制机制,聚焦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产业联合,不畏困难、啃“硬骨头”,大胆改革、主动创新,找准靶向很重要。(记者 田野)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