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山丹
科技驱动铸就发展辉煌——山丹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10月09日 17:06

分享到: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1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6亿元……

  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一个又一个接连攀高数字,是山丹加速推进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坚实足迹,折射出山丹的创新活力。

  从新中国成长75年的历程来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山丹亦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强科技”行动,在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综合施策,努力推动科技改革举措落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搭建平台,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走进山丹县高新技术孵化园,墙面上展示的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人才队伍、重大科技成果等内容映入眼帘;移步企业车间,各家入孵企业在舒适的办公环境中开展工作,科技创新和干事创业之风扑面而来。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位于张掖国际物流园,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重点引进甘肃鑫汇瑞能新能源、甘肃采日能源、伟力得能源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配套建设光伏支架、光伏板、锚栓制造等,着力做大做强收到县风光电资源开发利用产业。

  “各行业的高新企业入驻到这里,一些新的科技政策、科技资源、合作需求以及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情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双方科技创新发展。”山丹城北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贺全辉说,这里的区位资源优势、潜在的市场空间、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全县科技企业搭建了一个信息化服务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强平台载体是关键。近年来,山丹县加快创新布局,不断建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坚持把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和核心抓手,依托已建成投运的山丹县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重点推动建设了“山丹城北工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县中小企业厚植发展提供一站式,精准化、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甘肃祥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抗寒高产优质新品种马铃薯“祥和1号”在高海拔地区的扩繁及示范》获得省级立项资金150万元;山丹县天泽农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不同生态区燕麦品种筛选及良种繁育技术研究》获得市级科技揭榜挂帅立项资金40万元……一个个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科研项目接连落地,激励引导各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力,全力加快特色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山丹县为规范和加强科研资金项目管理,完善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山丹县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山丹县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在科技创新创造、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强科技”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2023年,山丹县聚焦全县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争取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个,通过评审立项各类创新主体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落地省级促成技术交易及转化科技成果奖励项目1项,立项市级“揭榜挂帅”和科技计划项目18项,立项县级揭榜挂帅和科技计划项目39项,全年争取到位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及奖补资金1023万元。

筑巢引凤,厚植引才聚才沃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密码”。新中国成立阔步向前的75年,也是山丹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的75年。

  ——打好“感情牌”,提升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度。山丹县修订出台《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办法》,制定编制保障、人才公寓、项目扶持等13条优惠政策,打通引才瓶颈制约,竭力扭转“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认知,成全“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情怀。

  ——打好“乡愁牌”,通过发挥“乡情、友情、亲情”纽带作用,回引山丹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精准摸底掌握在外优秀人才382名,设立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5个“点对点”对接“双招双引”大使20名,鼓励支持更多本土人才回乡创业。

  ——坚持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深化“一产业一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与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甘肃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力度,聚焦优质牧草、马铃薯育种、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柔性聘用30多名专家教授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真正实现高端人才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

  ——聚焦民生需要,“刚柔并济”纳英才。开展“高校毕业生留丹来丹创业就业”行动,通过组团引、公开考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400多名。大力实施“一产业一人才”支持计划,以技术入股、项目投资等方式聘请“产业发展顾问”“周末工程师”等专家教授70多名,激活产业升级“智力引擎”。

  近年来,山丹县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研发力量不足、人才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在“科技兴农、产业富农、人才助农”方面不断探索,依托“科技顾问、科技大使、技术经理人、科技特派员”四支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牵线搭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三大难题,让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转化为“新动能”。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75年来,山丹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原始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和局部“领跑”,涌现出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成功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印证了科技强国的不变真理。

  回顾75年发展的坚实足迹,辉煌的成就令人自豪,展望未来,更觉任重道远。山丹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创载体、科创服务、科技招商5个重点,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丹篇章提供坚强科技支撑。(郭宗轩)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1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6亿元……

  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一个又一个接连攀高数字,是山丹加速推进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坚实足迹,折射出山丹的创新活力。

  从新中国成长75年的历程来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山丹亦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强科技”行动,在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综合施策,努力推动科技改革举措落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搭建平台,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走进山丹县高新技术孵化园,墙面上展示的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人才队伍、重大科技成果等内容映入眼帘;移步企业车间,各家入孵企业在舒适的办公环境中开展工作,科技创新和干事创业之风扑面而来。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位于张掖国际物流园,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重点引进甘肃鑫汇瑞能新能源、甘肃采日能源、伟力得能源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配套建设光伏支架、光伏板、锚栓制造等,着力做大做强收到县风光电资源开发利用产业。

  “各行业的高新企业入驻到这里,一些新的科技政策、科技资源、合作需求以及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情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双方科技创新发展。”山丹城北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贺全辉说,这里的区位资源优势、潜在的市场空间、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全县科技企业搭建了一个信息化服务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强平台载体是关键。近年来,山丹县加快创新布局,不断建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坚持把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和核心抓手,依托已建成投运的山丹县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重点推动建设了“山丹城北工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县中小企业厚植发展提供一站式,精准化、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甘肃祥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抗寒高产优质新品种马铃薯“祥和1号”在高海拔地区的扩繁及示范》获得省级立项资金150万元;山丹县天泽农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不同生态区燕麦品种筛选及良种繁育技术研究》获得市级科技揭榜挂帅立项资金40万元……一个个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科研项目接连落地,激励引导各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力,全力加快特色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山丹县为规范和加强科研资金项目管理,完善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山丹县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山丹县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在科技创新创造、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强科技”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2023年,山丹县聚焦全县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争取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个,通过评审立项各类创新主体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落地省级促成技术交易及转化科技成果奖励项目1项,立项市级“揭榜挂帅”和科技计划项目18项,立项县级揭榜挂帅和科技计划项目39项,全年争取到位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及奖补资金1023万元。

筑巢引凤,厚植引才聚才沃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密码”。新中国成立阔步向前的75年,也是山丹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的75年。

  ——打好“感情牌”,提升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度。山丹县修订出台《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办法》,制定编制保障、人才公寓、项目扶持等13条优惠政策,打通引才瓶颈制约,竭力扭转“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认知,成全“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情怀。

  ——打好“乡愁牌”,通过发挥“乡情、友情、亲情”纽带作用,回引山丹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精准摸底掌握在外优秀人才382名,设立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5个“点对点”对接“双招双引”大使20名,鼓励支持更多本土人才回乡创业。

  ——坚持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深化“一产业一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与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甘肃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力度,聚焦优质牧草、马铃薯育种、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柔性聘用30多名专家教授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真正实现高端人才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

  ——聚焦民生需要,“刚柔并济”纳英才。开展“高校毕业生留丹来丹创业就业”行动,通过组团引、公开考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400多名。大力实施“一产业一人才”支持计划,以技术入股、项目投资等方式聘请“产业发展顾问”“周末工程师”等专家教授70多名,激活产业升级“智力引擎”。

  近年来,山丹县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研发力量不足、人才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在“科技兴农、产业富农、人才助农”方面不断探索,依托“科技顾问、科技大使、技术经理人、科技特派员”四支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牵线搭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三大难题,让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转化为“新动能”。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75年来,山丹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原始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和局部“领跑”,涌现出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成功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印证了科技强国的不变真理。

  回顾75年发展的坚实足迹,辉煌的成就令人自豪,展望未来,更觉任重道远。山丹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创载体、科创服务、科技招商5个重点,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丹篇章提供坚强科技支撑。(郭宗轩)

编辑:何淼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