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市民文明素养的思考
来源:
2024年09月29日 15:56

分享到:

  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央文明委评选的最高荣誉,全面反映了国内城市综合竞争中城市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整体形象。文明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建设文明城市,共享城市文明,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公民的使命。加强各级责任制建设。对于舆情大、问题突出的地方,可以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为推动和推动地方政府的建立发挥作用。

  一、文明城市和市民素质的浅析

  市民素质是指城市居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水平。公民素质一般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人格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与文明城市的创建密切相关。首先,市民素质是文明城市的组成部分。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公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城市。它是对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的综合评价和考量。从文明城市的定义可以看出,公民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城市文明的核心之一。其次,提高市民素质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文明城市建设评选的七项要求之一,是对公民文明素质的要求,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交通、友好礼让、公益活动、勇往直前。其他六项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公民素质有关。比如,街道和公共场所的外观、社区生活环境、街道设施、公众参与城市绿化、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等都与公民素质有关。第三,市民素质体现了城市文明程度。公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作为城市的主人,市民的素质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后,他们互相促进。市民素质越高,城市文明程度就越高;城市文明程度越高,居住在其中的市民素质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市民素养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道路的拓宽,街道的绿化,便民的设施、便捷的交通等。软件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相对于硬件,软件建设较为缓慢、滞后,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今,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吸引力提升,常住人口呈现出止跌回升的态势。但与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相比,市民素质却相对滞后,乱扔垃圾、乱抛纸屑、随地吐痰、践踏草坪、损坏花木、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破坏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车篓载人等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市民公德意识、文明交通意识淡薄。

  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其逐利的本质也不可避免加剧了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际关系冷漠。同住一栋楼、同乘一部电梯但彼此之间从不交流,“以邻为壑”是现代都市生活普遍写照,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淳朴民风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也愈演愈烈,很多市民表示,当各类碰瓷、诈骗事件频出之后,面对乞丐乞讨以及老人跌倒,他们不敢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文明城市创建倡导:同创文明城市、共享文明成果的理念,需要每一个市民主动参与。但不少市民缺乏主人翁意识,他们认为,创建文明城市是政府的事情,和老百姓没多大关系,所以抱着消极应付的心理,也就自然出现:路口有警察就等红灯,路口没警察就闯红灯的现象。“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是市民文明公约,要求每一位市民身体力行,但不少市民对“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只是满足于记得牢、背得出,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十分严重,用车者只顾自己方便,在绿化带、公交站台、人行道随意停放,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痛点。

  三、市民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市民文明素质是文明城市创建之魂,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成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把育人立德贯穿未成年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日行一善”、“我学弟子规”等主题活动,帮助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强化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针对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普及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健康保健、心理健康、良好家风建设等知识。通过举办道德大讲堂、我身边的好人好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等方式,促进社会共识,逐步形成以国家、集体、人民利益为基础的价值观。以社区单位为基础,定期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创优评选工作。关注新市民的素质教育培训。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来人口到定居,这部分新市民的素质参差不齐,需重点关心关注。建议借助成人学校、各类社会团体、24小时城市图书馆等资源,各企业、社区等单位或部门,定期对新市民进行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新市民更快更好地融入的生活。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市民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市民素质。以城区主干道、路口LED屏、公园、汽车广告、服务窗口等为主的重点部位,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比重,宣扬文明事迹、优秀家风。充分发挥报刊报纸、电视广播媒体、室外公益广告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根据短信息、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传播快、渗透强、覆盖广的特点,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新时期良好社会正气,唱响知荣明耻主旋律。挖掘“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鼓励文化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创作贴近现实、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开展文艺节目巡演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既需要市民高度的自觉自律,又需要外在的监督约束。文明城市创建刻不容缓,监督管理可以有效规范和约束市民行为。监督管理一方面要从严,要建立明确具体的惩罚制度,执法时做到违者必究,违者必罚,不留情面,不讲人情。另一方面又要从宽,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有惩就有奖,奖惩并立。例如某一行人骑电瓶车闯红灯受到了现金处罚,但大数据监测显示随后的三个月内他没再闯过红灯,就可以将罚金退还给他。而对于较大金额的罚款,例如工程建设违章,可以加长考察期限,对及时整改的、持之以恒的单位可以分批按比例予以退还罚金。奖惩并立可以避免单一的只罚不退带来的公众不满,让冰冷的管理戒尺也充满人情味。人文关怀是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内动力的重要环节。管理者对市民群体价值、尊严、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而认同感可以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旦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市民就会主动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创建中。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是一个求真、行善、求美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承担民族复兴伟大任务、做时代新人、创建文明城市的互动过程。要共同推进内部素质教育、外部文明活动与经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体制。

  (甘州区党寨镇人民政府 张琪峰)

  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央文明委评选的最高荣誉,全面反映了国内城市综合竞争中城市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整体形象。文明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建设文明城市,共享城市文明,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公民的使命。加强各级责任制建设。对于舆情大、问题突出的地方,可以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为推动和推动地方政府的建立发挥作用。

  一、文明城市和市民素质的浅析

  市民素质是指城市居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水平。公民素质一般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人格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与文明城市的创建密切相关。首先,市民素质是文明城市的组成部分。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公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城市。它是对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的综合评价和考量。从文明城市的定义可以看出,公民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城市文明的核心之一。其次,提高市民素质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文明城市建设评选的七项要求之一,是对公民文明素质的要求,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交通、友好礼让、公益活动、勇往直前。其他六项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公民素质有关。比如,街道和公共场所的外观、社区生活环境、街道设施、公众参与城市绿化、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等都与公民素质有关。第三,市民素质体现了城市文明程度。公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作为城市的主人,市民的素质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后,他们互相促进。市民素质越高,城市文明程度就越高;城市文明程度越高,居住在其中的市民素质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市民素养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道路的拓宽,街道的绿化,便民的设施、便捷的交通等。软件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相对于硬件,软件建设较为缓慢、滞后,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今,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吸引力提升,常住人口呈现出止跌回升的态势。但与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相比,市民素质却相对滞后,乱扔垃圾、乱抛纸屑、随地吐痰、践踏草坪、损坏花木、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破坏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车篓载人等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市民公德意识、文明交通意识淡薄。

  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其逐利的本质也不可避免加剧了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际关系冷漠。同住一栋楼、同乘一部电梯但彼此之间从不交流,“以邻为壑”是现代都市生活普遍写照,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淳朴民风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也愈演愈烈,很多市民表示,当各类碰瓷、诈骗事件频出之后,面对乞丐乞讨以及老人跌倒,他们不敢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文明城市创建倡导:同创文明城市、共享文明成果的理念,需要每一个市民主动参与。但不少市民缺乏主人翁意识,他们认为,创建文明城市是政府的事情,和老百姓没多大关系,所以抱着消极应付的心理,也就自然出现:路口有警察就等红灯,路口没警察就闯红灯的现象。“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是市民文明公约,要求每一位市民身体力行,但不少市民对“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只是满足于记得牢、背得出,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十分严重,用车者只顾自己方便,在绿化带、公交站台、人行道随意停放,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痛点。

  三、市民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市民文明素质是文明城市创建之魂,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成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把育人立德贯穿未成年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日行一善”、“我学弟子规”等主题活动,帮助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强化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针对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普及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健康保健、心理健康、良好家风建设等知识。通过举办道德大讲堂、我身边的好人好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等方式,促进社会共识,逐步形成以国家、集体、人民利益为基础的价值观。以社区单位为基础,定期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创优评选工作。关注新市民的素质教育培训。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来人口到定居,这部分新市民的素质参差不齐,需重点关心关注。建议借助成人学校、各类社会团体、24小时城市图书馆等资源,各企业、社区等单位或部门,定期对新市民进行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新市民更快更好地融入的生活。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市民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市民素质。以城区主干道、路口LED屏、公园、汽车广告、服务窗口等为主的重点部位,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比重,宣扬文明事迹、优秀家风。充分发挥报刊报纸、电视广播媒体、室外公益广告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根据短信息、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传播快、渗透强、覆盖广的特点,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新时期良好社会正气,唱响知荣明耻主旋律。挖掘“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鼓励文化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创作贴近现实、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开展文艺节目巡演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既需要市民高度的自觉自律,又需要外在的监督约束。文明城市创建刻不容缓,监督管理可以有效规范和约束市民行为。监督管理一方面要从严,要建立明确具体的惩罚制度,执法时做到违者必究,违者必罚,不留情面,不讲人情。另一方面又要从宽,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有惩就有奖,奖惩并立。例如某一行人骑电瓶车闯红灯受到了现金处罚,但大数据监测显示随后的三个月内他没再闯过红灯,就可以将罚金退还给他。而对于较大金额的罚款,例如工程建设违章,可以加长考察期限,对及时整改的、持之以恒的单位可以分批按比例予以退还罚金。奖惩并立可以避免单一的只罚不退带来的公众不满,让冰冷的管理戒尺也充满人情味。人文关怀是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内动力的重要环节。管理者对市民群体价值、尊严、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而认同感可以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旦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市民就会主动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创建中。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是一个求真、行善、求美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承担民族复兴伟大任务、做时代新人、创建文明城市的互动过程。要共同推进内部素质教育、外部文明活动与经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体制。

  (甘州区党寨镇人民政府 张琪峰)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