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金秋金种子 秋分丰收忙 张掖市120万亩制种玉米丰收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09月27日 16:08

分享到:

秋分前后,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田畴沃野间满目金黄,在西部秋日风光中独树一帜。接天连片的制种玉米地里,机械来回穿梭忙收获、人工队伍齐上阵精收获,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收获后的玉米在黑河沿岸的晾晒场铺展开来,犹如巨幅金色画卷,熠熠生辉,劳动者每天进行制种玉米拣杂、翻晒作业,沉浸在“金色的海洋”里。

图片

在甘州区沙井镇沙井村、新民村、寺儿沟村、水磨湾村等处,农户利索地手掰玉米,放进随身的袋子,精细地收获“金种子”。地头上,一辆辆满载金黄玉米的农用车开往晾晒基地,经过过磅、验单、登记、装卸等工序后,“金种子”铺满“戈壁滩”。“为了保护好每粒种子的胚芽,我们这边都是人工收获。”甘州区沙井镇沙井村八社村民曹绪荣说,今年他家种了30亩制种玉米,每亩地掰下来都超过1吨。“棒子大、籽粒饱满,没有空株,每亩订单收购4000元的话,今年收成好啊!”看着掰下来的一车车“金黄”,曹绪荣露出笑脸。

图片

“今年我们全镇种植制种玉米17.2万亩,面积较往年有所扩大,目前制种玉米已全面进入收获期,估计十一前全部收完。”甘州区沙井镇副镇长卢自秀表示,今年该镇共有22家企业制种,由于天气“给力”,雨水多、病虫害少等原因,产量比往年高。人工掰穗忙,机械收获快。眼下,临泽县31.8万亩制种玉米进入收获期,运输玉米车辆的轰鸣声、采收玉米的清脆声和种植户的欢笑声,奏响金秋丰收交响曲。“以前40亩制种玉米,大概需要50个人工,用时三四天。现在机械化收获,4台机械不到半天就全部收完,节本增效不少。”望着从收割机卸粮管倾泻而下的沉甸甸的玉米棒,临泽县平川镇三一村村民代有建喜上眉梢。

图片

玉米黄澄澄,户户秋收忙。甘州区碱滩镇、三闸镇、小满镇等制种玉米地里,机声隆隆,一台台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穿梭田间收获成熟的制种玉米。“全镇50多台玉米收获机及运输车辆保障农户收获制种玉米,对我们这种缺少劳力的家庭来说,真是解决了大难题。”甘州区碱滩镇永星三社村民黄高平坦言,眼下正值玉米收获高峰期,这节骨眼上根本找不上人工,机械化帮了大忙。甘州区三闸镇万亩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基地上,华瑞恒祥种业公司组织的十几台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快速采收,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大量玉米穗倒入拖拉机,集中后由专用运输车运往公司玉米鲜穗剥皮车间,在车间里玉米鲜穗转眼间“脱衣”成为金黄色的玉米果穗进入晾晒场,晾晒后将被加工成优质玉米种子发往全国各地。“我们持续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探索与创新,制种玉米基地耕整地作业、导航复式播种、绿色统防统治、收割机采收、秸秆废膜收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4%以上。”甘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械化技术模式的探索、创新与应用,不仅促进制种企业、制种农户节本增效,而且大大提升了优质玉米种子的生产效率。

图片

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每年制种玉米面积100万亩以上,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年需玉米种量近一半。今年,张掖市抢抓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和建设种业强省重大机遇,集中力量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深度挖掘品牌价值、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21万亩,生产品种1582个,本地营收品种达526个,较去年增加74个,生产面积达35.15万亩,较去年增加0.8万亩,增幅2.3%,在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大幅调减的形势下,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仍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开春,全市种植121万亩制种玉米,近期进入紧张的收获、拉运、晾晒阶段,目前已收获60%。”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宋学林说。为了扩大“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张掖玉米种子”品牌效益,张掖市着力创建“张掖玉米种子”甘肃省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严格执行《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至目前,全市累计申请使用“张掖玉米种子”商标的企业达46家,占企业总数的51.1%。全市玉米种子认证面积达4.76万亩,占总面积的3.94%,“张掖玉米种子”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图片

同时,张掖市上下拓展巩固“三治理一挂牌”“三治理一深化”专项行动成果,持续深化玉米制种领域问题治理,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玉米新品种引进、玉米制种标准化生产、玉米制种节水技术、玉米制种水肥一体化、耕种收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等示点示范,推动种业现代化发展。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现代种业项目,谋划编制上报“张掖国家玉米核心种源扩繁基地建设”“临泽县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二期建设”“高台县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二期建设”“张掖市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站建设”“甘肃金源种业玉米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等项目,促进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祁晓蓓)

秋分前后,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田畴沃野间满目金黄,在西部秋日风光中独树一帜。接天连片的制种玉米地里,机械来回穿梭忙收获、人工队伍齐上阵精收获,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收获后的玉米在黑河沿岸的晾晒场铺展开来,犹如巨幅金色画卷,熠熠生辉,劳动者每天进行制种玉米拣杂、翻晒作业,沉浸在“金色的海洋”里。

图片

在甘州区沙井镇沙井村、新民村、寺儿沟村、水磨湾村等处,农户利索地手掰玉米,放进随身的袋子,精细地收获“金种子”。地头上,一辆辆满载金黄玉米的农用车开往晾晒基地,经过过磅、验单、登记、装卸等工序后,“金种子”铺满“戈壁滩”。“为了保护好每粒种子的胚芽,我们这边都是人工收获。”甘州区沙井镇沙井村八社村民曹绪荣说,今年他家种了30亩制种玉米,每亩地掰下来都超过1吨。“棒子大、籽粒饱满,没有空株,每亩订单收购4000元的话,今年收成好啊!”看着掰下来的一车车“金黄”,曹绪荣露出笑脸。

图片

“今年我们全镇种植制种玉米17.2万亩,面积较往年有所扩大,目前制种玉米已全面进入收获期,估计十一前全部收完。”甘州区沙井镇副镇长卢自秀表示,今年该镇共有22家企业制种,由于天气“给力”,雨水多、病虫害少等原因,产量比往年高。人工掰穗忙,机械收获快。眼下,临泽县31.8万亩制种玉米进入收获期,运输玉米车辆的轰鸣声、采收玉米的清脆声和种植户的欢笑声,奏响金秋丰收交响曲。“以前40亩制种玉米,大概需要50个人工,用时三四天。现在机械化收获,4台机械不到半天就全部收完,节本增效不少。”望着从收割机卸粮管倾泻而下的沉甸甸的玉米棒,临泽县平川镇三一村村民代有建喜上眉梢。

图片

玉米黄澄澄,户户秋收忙。甘州区碱滩镇、三闸镇、小满镇等制种玉米地里,机声隆隆,一台台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穿梭田间收获成熟的制种玉米。“全镇50多台玉米收获机及运输车辆保障农户收获制种玉米,对我们这种缺少劳力的家庭来说,真是解决了大难题。”甘州区碱滩镇永星三社村民黄高平坦言,眼下正值玉米收获高峰期,这节骨眼上根本找不上人工,机械化帮了大忙。甘州区三闸镇万亩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基地上,华瑞恒祥种业公司组织的十几台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快速采收,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大量玉米穗倒入拖拉机,集中后由专用运输车运往公司玉米鲜穗剥皮车间,在车间里玉米鲜穗转眼间“脱衣”成为金黄色的玉米果穗进入晾晒场,晾晒后将被加工成优质玉米种子发往全国各地。“我们持续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探索与创新,制种玉米基地耕整地作业、导航复式播种、绿色统防统治、收割机采收、秸秆废膜收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4%以上。”甘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械化技术模式的探索、创新与应用,不仅促进制种企业、制种农户节本增效,而且大大提升了优质玉米种子的生产效率。

图片

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每年制种玉米面积100万亩以上,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年需玉米种量近一半。今年,张掖市抢抓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和建设种业强省重大机遇,集中力量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深度挖掘品牌价值、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21万亩,生产品种1582个,本地营收品种达526个,较去年增加74个,生产面积达35.15万亩,较去年增加0.8万亩,增幅2.3%,在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大幅调减的形势下,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仍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开春,全市种植121万亩制种玉米,近期进入紧张的收获、拉运、晾晒阶段,目前已收获60%。”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宋学林说。为了扩大“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张掖玉米种子”品牌效益,张掖市着力创建“张掖玉米种子”甘肃省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严格执行《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至目前,全市累计申请使用“张掖玉米种子”商标的企业达46家,占企业总数的51.1%。全市玉米种子认证面积达4.76万亩,占总面积的3.94%,“张掖玉米种子”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图片

同时,张掖市上下拓展巩固“三治理一挂牌”“三治理一深化”专项行动成果,持续深化玉米制种领域问题治理,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玉米新品种引进、玉米制种标准化生产、玉米制种节水技术、玉米制种水肥一体化、耕种收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等示点示范,推动种业现代化发展。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现代种业项目,谋划编制上报“张掖国家玉米核心种源扩繁基地建设”“临泽县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二期建设”“高台县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二期建设”“张掖市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站建设”“甘肃金源种业玉米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等项目,促进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祁晓蓓)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