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山丹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一)接续奋斗建设幸福美好新山丹——山丹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09月24日 17:13

分享到:

开栏语

  

  1949年9月,山丹解放。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75年,弹指一挥间,75年,沧海桑田。几代人的艰苦卓绝,几代人的拼搏奋斗,换来了今天如花似锦的生活。从9月23日开始,山丹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古韵山丹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和山丹人民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心路历程。美好的生活是勤劳双手创造的,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创造,让我们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重托,创造新的辉煌。

  75载风雨兼程,75载春华秋实。焉支大地一代代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古韵山丹经济社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组组数字见证了这里的可喜变迁。2023年,山丹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54亿元,为1949年的3800倍,为1978年的228倍;三次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84.5∶7.3∶8.2调整为28.3∶27.6∶44.2,产业机构明显优化,完成了一个农业县的华丽转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09元,是1978年的17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344元,是2001年的6.7倍。

  历史,总会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时间,总会在点滴之中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福祉明显增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兴产业、蓄势能,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

  金秋时节,放眼望去,焉支大地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机器轰鸣的车间,正在建设的工地,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基地……处处演奏着砥砺奋进的最强音。

  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山丹,一穷二白、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开放以来,山丹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23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7.04亿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从工业作坊发展为半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并存的格局。

  这份数据,凝结着全县人民的满腔激情和辛勤付出,是全县上下始于心、践于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上的生日礼物。

  近年来,山丹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工业转型的进程中,多管齐下。一方面,精心书写“改旧”篇章,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让其重焕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育新”工作,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城北工业园区入园企业累计已达179户,园区经济稳中有进,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能级平台,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与此同时,努力实施“增创”举措,秉持“3+3”优势产业链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煤炭生产集散及深加工、新材料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链蓬勃发展,不断开拓崭新的发展空间,为工业经济的持续繁荣筑牢根基。

美环境、促增收,乡村振兴谱新篇

  沃野遍锦绣,景色美如画。初秋时节,行走在山丹的乡村,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成熟的小麦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田野里高原夏菜生长茂盛,枸杞种植基地内一片繁忙的采摘景象;各大专业种植合作社,运输车辆来来往往,将山丹果蔬送往四方;一个个高质量农业产业项目茁壮成长……处处绿意盎然,尽显生机勃勃,丰收的喜悦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释放。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丹县为了彻底改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风”的极端贫困状态,坚持不懈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山丹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较大调整,非农产业发展迅猛,出现了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建管水平持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粮食年产量仅9859吨。2023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223315吨,比1949年增加213456吨;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23年全县粮食单产481公斤/亩,比1949年增加432公斤/亩。

  近年来,山丹县紧紧围绕培育壮大“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在全面完成43万亩、21.61万吨粮食生产任务基础上,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现代设施农业芦笋种植基地,建成特色作物种植基地29.3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成功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聚焦“主导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集群园区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全力打造绿色农业全产业链,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771家,创建各类示范社266家,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6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9个,11个农特产品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寺沟村农超农牧科技公司办理了全市第一个高原夏菜出口许可证。实现了“产业兴”与“百姓富”的双赢共进。

  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以基础提升、产业培育、风貌打造、环境治理、公共事业建设为主的乡村振兴行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产业培育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为全县乡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全县111个行政村通畅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人居环境“一片美”到和美乡村“全域美”的蜕变。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挖潜能、促融合,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风暖昼长,万物并秀。每当夏秋时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焉支山素有河西“小黄山”的美称,一批又一批的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青山绿水间享受生活的舒适安然,探寻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75年来,山丹县文化旅游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优的华丽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县立足“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形象定位,围绕“龙头引领、两翼带动、四区联动、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多元融合发展、提升品质内涵、规范服务管理,文旅产业发展量质并升。202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57.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54亿元。

  景色宜人满目新,文旅融合风帆劲。近年来,山丹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重点做好品牌塑造、招商引资、宣传推广、提升服务品质等,积极出台《山丹县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二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引客入丹”优惠政策,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全季全域全时旅游格局,助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开园,仙堤书院、县图书馆以崭新面貌向社会开放,和谐彩虹街、大马营镇中河村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文旅振兴样板村,炒拨拉节火爆出圈。精心筹办山丹炒拨拉、“冬至”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动,鼓励乡镇举办“二月二”、农民丰收节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持续举办“百姓春晚”“百姓大舞台”消夏周末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力打造省级轮滑基地、国家级体育和旅游精品线路,坚持凝聚人气,让文旅消费释放潜力。

解难题、办实事,民生保障显著改善

  75年披荆斩棘,75年筚路蓝缕。山丹县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本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5年来,山丹县将着力办好惠民实事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涉及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监管、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投入,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培黎职业学院建成招生,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35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均衡县提前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山丹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93.23%。全县教职工人数从1949年的229人增加到了2024年的1743人,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山丹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县医疗服务从缺医少药到现在已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5个,卫生技术人员1519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遍布城乡。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异地就医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城乡低保、残疾人补助等实现提标扩面,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全县上下实干奋进的脚步;一年年的变化,印证着山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丹县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释放中国式现代化山丹实践新动能!(黄东亮)

开栏语

  

  1949年9月,山丹解放。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75年,弹指一挥间,75年,沧海桑田。几代人的艰苦卓绝,几代人的拼搏奋斗,换来了今天如花似锦的生活。从9月23日开始,山丹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古韵山丹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和山丹人民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心路历程。美好的生活是勤劳双手创造的,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创造,让我们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重托,创造新的辉煌。

  75载风雨兼程,75载春华秋实。焉支大地一代代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古韵山丹经济社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组组数字见证了这里的可喜变迁。2023年,山丹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54亿元,为1949年的3800倍,为1978年的228倍;三次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84.5∶7.3∶8.2调整为28.3∶27.6∶44.2,产业机构明显优化,完成了一个农业县的华丽转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09元,是1978年的17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344元,是2001年的6.7倍。

  历史,总会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时间,总会在点滴之中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福祉明显增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兴产业、蓄势能,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

  金秋时节,放眼望去,焉支大地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机器轰鸣的车间,正在建设的工地,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基地……处处演奏着砥砺奋进的最强音。

  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山丹,一穷二白、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开放以来,山丹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23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7.04亿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从工业作坊发展为半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并存的格局。

  这份数据,凝结着全县人民的满腔激情和辛勤付出,是全县上下始于心、践于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上的生日礼物。

  近年来,山丹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工业转型的进程中,多管齐下。一方面,精心书写“改旧”篇章,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让其重焕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育新”工作,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城北工业园区入园企业累计已达179户,园区经济稳中有进,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能级平台,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与此同时,努力实施“增创”举措,秉持“3+3”优势产业链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煤炭生产集散及深加工、新材料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链蓬勃发展,不断开拓崭新的发展空间,为工业经济的持续繁荣筑牢根基。

美环境、促增收,乡村振兴谱新篇

  沃野遍锦绣,景色美如画。初秋时节,行走在山丹的乡村,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成熟的小麦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田野里高原夏菜生长茂盛,枸杞种植基地内一片繁忙的采摘景象;各大专业种植合作社,运输车辆来来往往,将山丹果蔬送往四方;一个个高质量农业产业项目茁壮成长……处处绿意盎然,尽显生机勃勃,丰收的喜悦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释放。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丹县为了彻底改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风”的极端贫困状态,坚持不懈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山丹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较大调整,非农产业发展迅猛,出现了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建管水平持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粮食年产量仅9859吨。2023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223315吨,比1949年增加213456吨;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23年全县粮食单产481公斤/亩,比1949年增加432公斤/亩。

  近年来,山丹县紧紧围绕培育壮大“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在全面完成43万亩、21.61万吨粮食生产任务基础上,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现代设施农业芦笋种植基地,建成特色作物种植基地29.3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成功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聚焦“主导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集群园区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全力打造绿色农业全产业链,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771家,创建各类示范社266家,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6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9个,11个农特产品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寺沟村农超农牧科技公司办理了全市第一个高原夏菜出口许可证。实现了“产业兴”与“百姓富”的双赢共进。

  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以基础提升、产业培育、风貌打造、环境治理、公共事业建设为主的乡村振兴行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产业培育步伐加快、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为全县乡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全县111个行政村通畅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人居环境“一片美”到和美乡村“全域美”的蜕变。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挖潜能、促融合,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风暖昼长,万物并秀。每当夏秋时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焉支山素有河西“小黄山”的美称,一批又一批的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青山绿水间享受生活的舒适安然,探寻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75年来,山丹县文化旅游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优的华丽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县立足“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形象定位,围绕“龙头引领、两翼带动、四区联动、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多元融合发展、提升品质内涵、规范服务管理,文旅产业发展量质并升。202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57.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54亿元。

  景色宜人满目新,文旅融合风帆劲。近年来,山丹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重点做好品牌塑造、招商引资、宣传推广、提升服务品质等,积极出台《山丹县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二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引客入丹”优惠政策,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全季全域全时旅游格局,助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开园,仙堤书院、县图书馆以崭新面貌向社会开放,和谐彩虹街、大马营镇中河村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文旅振兴样板村,炒拨拉节火爆出圈。精心筹办山丹炒拨拉、“冬至”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动,鼓励乡镇举办“二月二”、农民丰收节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持续举办“百姓春晚”“百姓大舞台”消夏周末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力打造省级轮滑基地、国家级体育和旅游精品线路,坚持凝聚人气,让文旅消费释放潜力。

解难题、办实事,民生保障显著改善

  75年披荆斩棘,75年筚路蓝缕。山丹县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本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5年来,山丹县将着力办好惠民实事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涉及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监管、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投入,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培黎职业学院建成招生,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35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均衡县提前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山丹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93.23%。全县教职工人数从1949年的229人增加到了2024年的1743人,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山丹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县医疗服务从缺医少药到现在已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5个,卫生技术人员1519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遍布城乡。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异地就医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城乡低保、残疾人补助等实现提标扩面,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全县上下实干奋进的脚步;一年年的变化,印证着山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丹县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释放中国式现代化山丹实践新动能!(黄东亮)

编辑:何淼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