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山丹
山丹:厚植生态底色 共赴绿水青山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4年08月23日 11:21

分享到:

山丹马场雨后初霁出现烟雾缭绕的美景 (山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这便是辽阔而灵秀的山丹马场。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丹马场视察期间强调,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毗邻同处祁连山前高海拔地区的山丹马场,同属发源于祁连山的山丹河流域,是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山丹县立足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通过客观、辩证、理性分析现有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支撑和发展环境,展开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研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速释放绿色潜能,逐步实现从“绿色之变”到“富足之变”的跨越。

  -01-标本兼治厚植自然生态新底色

  祁连松雪、碧草连天、狂野群马……山丹县在马场设立自然资源、水资源事务中心,与山丹马场协同推进大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统筹推进大发展,全面构筑稳定有序、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系统,努力让山丹大地绿水青山的颜值更高、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祁连山下好牧场(韩经荣摄)

  增绿添景,护绿有方,用绿成金,活绿兴民。近年来,山丹县坚持以制度筑牢生态文明根基。先后制定《山丹县县级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山丹县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意见(2022—2026年)》等政策文件,高规格调整充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制定领导干部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和县直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责任离任审计、重大生态环境破坏案件会商处置等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山丹县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全领域管护、全覆盖巡查、全链条整改、全方位动员的“四全”长效管理机制,部署开展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2023年,山丹县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2070万元,实施白石崖水库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中供热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域管控、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机制,动态优化“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重大项目清单,主动协调解决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等难点问题,开辟“绿色通道”高效办理建设项目环评手续130项。强化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指导53户企业完成排污许可证申领、变更或登记手续。围绕企业布局,制定“全员执法、综合监管”挂图作战方案,对县域184家工矿企业、40个建设项目、27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2处污水处理设施、21台燃煤锅炉、22家医疗机构按区域划分,推动环境执法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县域环境执法区域全方位、无缝隙监管。值得一提的是,山丹县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及GEP核算。山丹县严格按照省市关于重点排控企业碳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工作要求,督促铁骑水泥公司、宏定元化工公司等两家企业完成碳排放报告的编制和相关数据的填报工作;积极指导新纳入核查的腾达西铁冶金公司完成碳排放报告的编制工作。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收集整理GEP核算前期资料,摸清全县2018—2022年新能源产业、水资源、农作物及畜牧业、林草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编制完成山丹县2021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

  截至今年6月16日,山丹县优良天数比例为76.6%,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72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浓度值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马营河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5.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80%以上。如今,漫步在山丹县街头,南湖公园、城市中心绿地公园、水体公园、城西植物园、滨河公园等已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绿色康养、健身活动、游览观光的“打卡地”,人与自然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改造后的山丹河风景如画(山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荒山荒滩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措施,努力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美好环境。

  -02-聚力打造新时代节水型社会新标杆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水资源总量小、人均少且分布不均,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今年以来,山丹县全力打造“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适配、城水协调”的新时代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立足山丹县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将生活用水比例由6.1%调整至6.9%、农业生产用水比例由92%调整至85.6%、工业用水比例由1.9%调整至4.5%、生态环境用水比例调整至3%以上,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降低农业用水损耗,增添工业生产动能。山丹县通过制定《山丹县水资源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山丹县2024年水资源配置和用水总量控制预算方案》等政策文件,将13300万立方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细致分配到各行业,依据实地调查和土地承包合同,将灌溉用水精准分解到乡镇、村社和用水户,核定水权面积35.71万亩,发放水权证35257本;此外,还通过《山丹县2024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超采区治理工作任务和水量压减指标,全年计划压减水量122万立方米,已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面积0.7万亩,压减水量14万立方米。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已全部复工建设,年度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达到4.5万亩,并全部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持续加大绿色工程和工业节水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企业给水管网和循环水网改造,宏能昌盛能源、腾达西铁冶金、瑞源啤酒原料等9家工业企业中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对城镇106公里排水管网和92公里供水管网开展巡检,先后2次邀请市县安全专家,对供水、污水处理等市政运营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发现整改安全隐患7处。加快推动供水二级管网改造续建工程复工建设,现已做好12个小区的施工准备。多措并举开展节水宣传。山丹县深入开展2024年“世界水日”等宣传活动,以节水“七进”活动为载体,组织工作人员进机关单位宣传节水新器具、进学校开展节水小课堂、进企业推广节水新工艺、进社区传授节水小妙招、进村社普及节水新知识、进商业门店传播节水新理念、进网络媒体倡导全民节水新风尚,发放节约用水宣传册2000余本、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份、环保手提袋2000多个、节水铅笔盒2000多个。充分利用县域内电子屏开展“万屏点亮纪念世界水日”活动,滚动播放节水宣传视频。同时,邀请群众参加“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主题签名活动,营造了全社会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良好氛围。

  -03-以“特”为笔绘就乡村振兴好光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高寒气候,山丹县持续壮大“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在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上先行先试,全面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繁荣发展。今年上半年,山丹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96亿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98.4元,同比增长8.2%。“经过脱毒培育的马铃薯种子,亩产最高达8吨。”培黎职业学院马铃薯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杨霞介绍,该中心一年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可种植万亩农田。

  山丹县气候冷凉、土壤富硒,栽培种植马铃薯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山丹县借助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优势,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马铃薯生产管理模式,建成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15个,原种繁育基地6个,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在此基础上,山丹县因势利导,积极扶持马铃薯种植企业,强化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推广服务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进程,积极组建马铃薯种薯产业科技联盟,不断调整优化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立“农业专家包企业,技术人员包基地”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模式,着力构建“科研机构+制种企业+基地”的马铃薯种薯生产格局。积极推进马铃薯深加工,培育商品薯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马铃薯5万吨,生产全粉8000吨,全县马铃薯年贮藏能力达15万吨,共扶持马铃薯种植、储存、运销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149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与百事、上好佳、达利园等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年外销商品马铃薯20万吨以上,带动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

  近年来,山丹县把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配套建设分拣、冷链仓储及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商品的全链条产业体系。2022年,山丹县积极引进甘肃欣中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廖大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嘉尔植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清泉镇建立供港蔬菜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5000亩;带动全县种植高原夏菜3.6万亩,较上年增长16.6%,成为山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山丹县肉羊养殖历史悠久,是河西走廊的肉羊养殖大县。“山丹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中优”目录,是河西走廊最具悠久历史的特色美食,也是山丹县草畜产业的支柱之一。

  为放大“山丹羊肉”的地域优势,做强做大羊肉品牌,2021年,山丹县打造集“良种繁育+肉羊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辐射带动周边村镇饲草生产加工、秸秆饲料化利用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增收。近年来,山丹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禀赋,持续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全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

  为了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山丹县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种植,以土地流转方式,从事牧草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以燕麦为主的牧草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山丹马场优质燕麦和老军、陈户、位奇优质苜蓿产区,打响“山丹牧草”品牌。截至目前,完成牧草播种面积35万亩,牧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牧草生产能力在稳步提升的同时,山丹优质牧草加工能力也在显著增强。山丹坚持以牧草加工为重点,加强配套扶持,培育了润牧饲草、天泽农牧科技、祁连山牧草等5家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包括裹包苜蓿、燕麦、全贮玉米等青贮饲草系列等,各类草品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以上。如今,种植的优质牧草不仅满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还远销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周边省区。

  -04-巧借生态底色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

  盛夏时节,祁连山下,山丹马场正是好风光。坐拥绿水青山,山丹县近年来不断挖资源、强政策、建项目,谋划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焉支山生态农旅、山丹马场景区改造提升等龙头项目,创新培育乡味高庙、芦笋庄园、土豆驿站、羊主庄园等三产融合业态,精心打造和谐彩虹步行街、焉支巷子等夜间消费中心,成功创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走进坐落在山丹县大马营镇中河村的“焉支花谷·羊主庄园”,羊雕塑、羊文化馆、羊肉美食餐厅、观光羊舍、羊文化体验园等景观映入眼帘,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丹羊肉,还可以在体验多元羊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山丹县以持续推进旅游业态提质升级为抓手,着力打造“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研学”等模式,不断壮大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打造高庙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如意花海田园综合体、祁店丝路驿站民俗文化产业园等1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3个、省市级专业旅游村16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0个、中国历史古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深入挖掘知青文化,建设完成位奇镇芦堡村、李桥乡高庙村知青点2个。精心推出焉支山森林探险、汉明长城徒步健身、焉支花谷户外露营、乡味高庙农耕研学、精品民宿体验及传统美食品鉴等乡村旅游新业态15种,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业态已初具规模。围绕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山丹县加快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硖口户外营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连接道路、污水处理、应急救援、智慧管理等设施,促进汉明长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全力推动山丹县清泉生态庄园建设项目,拟建设骑射运动区、拓展中心、网红打卡广场、露天烧烤园、儿童游乐园及果蔬采摘园等服务设施,打造集吃、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庄园。着力提升山丹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公共文体旅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山丹县以大培训、大演练、大排查专项行动为抓手,围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安全生产等重点知识,组织县内A级景区、酒店民宿、样板村、星级农家乐、网吧、KTV、文化馆等文旅场所负责人参加全市乡村旅游培训、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培训、应急演练等专项活动,强化文旅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筑牢文旅安全屏障。

山丹马场雨后初霁出现烟雾缭绕的美景 (山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这便是辽阔而灵秀的山丹马场。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丹马场视察期间强调,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毗邻同处祁连山前高海拔地区的山丹马场,同属发源于祁连山的山丹河流域,是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山丹县立足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通过客观、辩证、理性分析现有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支撑和发展环境,展开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研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速释放绿色潜能,逐步实现从“绿色之变”到“富足之变”的跨越。

  -01-标本兼治厚植自然生态新底色

  祁连松雪、碧草连天、狂野群马……山丹县在马场设立自然资源、水资源事务中心,与山丹马场协同推进大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统筹推进大发展,全面构筑稳定有序、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系统,努力让山丹大地绿水青山的颜值更高、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祁连山下好牧场(韩经荣摄)

  增绿添景,护绿有方,用绿成金,活绿兴民。近年来,山丹县坚持以制度筑牢生态文明根基。先后制定《山丹县县级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山丹县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意见(2022—2026年)》等政策文件,高规格调整充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制定领导干部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和县直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责任离任审计、重大生态环境破坏案件会商处置等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山丹县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全领域管护、全覆盖巡查、全链条整改、全方位动员的“四全”长效管理机制,部署开展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2023年,山丹县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2070万元,实施白石崖水库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中供热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域管控、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机制,动态优化“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重大项目清单,主动协调解决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等难点问题,开辟“绿色通道”高效办理建设项目环评手续130项。强化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指导53户企业完成排污许可证申领、变更或登记手续。围绕企业布局,制定“全员执法、综合监管”挂图作战方案,对县域184家工矿企业、40个建设项目、27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2处污水处理设施、21台燃煤锅炉、22家医疗机构按区域划分,推动环境执法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县域环境执法区域全方位、无缝隙监管。值得一提的是,山丹县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及GEP核算。山丹县严格按照省市关于重点排控企业碳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工作要求,督促铁骑水泥公司、宏定元化工公司等两家企业完成碳排放报告的编制和相关数据的填报工作;积极指导新纳入核查的腾达西铁冶金公司完成碳排放报告的编制工作。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收集整理GEP核算前期资料,摸清全县2018—2022年新能源产业、水资源、农作物及畜牧业、林草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编制完成山丹县2021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

  截至今年6月16日,山丹县优良天数比例为76.6%,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72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浓度值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马营河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5.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80%以上。如今,漫步在山丹县街头,南湖公园、城市中心绿地公园、水体公园、城西植物园、滨河公园等已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绿色康养、健身活动、游览观光的“打卡地”,人与自然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改造后的山丹河风景如画(山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丹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荒山荒滩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措施,努力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美好环境。

  -02-聚力打造新时代节水型社会新标杆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水资源总量小、人均少且分布不均,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今年以来,山丹县全力打造“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适配、城水协调”的新时代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立足山丹县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将生活用水比例由6.1%调整至6.9%、农业生产用水比例由92%调整至85.6%、工业用水比例由1.9%调整至4.5%、生态环境用水比例调整至3%以上,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降低农业用水损耗,增添工业生产动能。山丹县通过制定《山丹县水资源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山丹县2024年水资源配置和用水总量控制预算方案》等政策文件,将13300万立方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细致分配到各行业,依据实地调查和土地承包合同,将灌溉用水精准分解到乡镇、村社和用水户,核定水权面积35.71万亩,发放水权证35257本;此外,还通过《山丹县2024年度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超采区治理工作任务和水量压减指标,全年计划压减水量122万立方米,已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面积0.7万亩,压减水量14万立方米。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已全部复工建设,年度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达到4.5万亩,并全部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持续加大绿色工程和工业节水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企业给水管网和循环水网改造,宏能昌盛能源、腾达西铁冶金、瑞源啤酒原料等9家工业企业中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对城镇106公里排水管网和92公里供水管网开展巡检,先后2次邀请市县安全专家,对供水、污水处理等市政运营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发现整改安全隐患7处。加快推动供水二级管网改造续建工程复工建设,现已做好12个小区的施工准备。多措并举开展节水宣传。山丹县深入开展2024年“世界水日”等宣传活动,以节水“七进”活动为载体,组织工作人员进机关单位宣传节水新器具、进学校开展节水小课堂、进企业推广节水新工艺、进社区传授节水小妙招、进村社普及节水新知识、进商业门店传播节水新理念、进网络媒体倡导全民节水新风尚,发放节约用水宣传册2000余本、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份、环保手提袋2000多个、节水铅笔盒2000多个。充分利用县域内电子屏开展“万屏点亮纪念世界水日”活动,滚动播放节水宣传视频。同时,邀请群众参加“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主题签名活动,营造了全社会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良好氛围。

  -03-以“特”为笔绘就乡村振兴好光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高寒气候,山丹县持续壮大“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在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上先行先试,全面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繁荣发展。今年上半年,山丹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96亿元,同比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98.4元,同比增长8.2%。“经过脱毒培育的马铃薯种子,亩产最高达8吨。”培黎职业学院马铃薯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杨霞介绍,该中心一年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可种植万亩农田。

  山丹县气候冷凉、土壤富硒,栽培种植马铃薯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山丹县借助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优势,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马铃薯生产管理模式,建成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15个,原种繁育基地6个,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在此基础上,山丹县因势利导,积极扶持马铃薯种植企业,强化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推广服务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进程,积极组建马铃薯种薯产业科技联盟,不断调整优化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立“农业专家包企业,技术人员包基地”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模式,着力构建“科研机构+制种企业+基地”的马铃薯种薯生产格局。积极推进马铃薯深加工,培育商品薯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马铃薯5万吨,生产全粉8000吨,全县马铃薯年贮藏能力达15万吨,共扶持马铃薯种植、储存、运销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149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与百事、上好佳、达利园等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年外销商品马铃薯20万吨以上,带动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

  近年来,山丹县把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配套建设分拣、冷链仓储及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商品的全链条产业体系。2022年,山丹县积极引进甘肃欣中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廖大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嘉尔植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清泉镇建立供港蔬菜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5000亩;带动全县种植高原夏菜3.6万亩,较上年增长16.6%,成为山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山丹县肉羊养殖历史悠久,是河西走廊的肉羊养殖大县。“山丹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中优”目录,是河西走廊最具悠久历史的特色美食,也是山丹县草畜产业的支柱之一。

  为放大“山丹羊肉”的地域优势,做强做大羊肉品牌,2021年,山丹县打造集“良种繁育+肉羊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辐射带动周边村镇饲草生产加工、秸秆饲料化利用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增收。近年来,山丹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禀赋,持续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全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

  为了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山丹县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种植,以土地流转方式,从事牧草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以燕麦为主的牧草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山丹马场优质燕麦和老军、陈户、位奇优质苜蓿产区,打响“山丹牧草”品牌。截至目前,完成牧草播种面积35万亩,牧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牧草生产能力在稳步提升的同时,山丹优质牧草加工能力也在显著增强。山丹坚持以牧草加工为重点,加强配套扶持,培育了润牧饲草、天泽农牧科技、祁连山牧草等5家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包括裹包苜蓿、燕麦、全贮玉米等青贮饲草系列等,各类草品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以上。如今,种植的优质牧草不仅满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还远销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周边省区。

  -04-巧借生态底色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

  盛夏时节,祁连山下,山丹马场正是好风光。坐拥绿水青山,山丹县近年来不断挖资源、强政策、建项目,谋划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焉支山生态农旅、山丹马场景区改造提升等龙头项目,创新培育乡味高庙、芦笋庄园、土豆驿站、羊主庄园等三产融合业态,精心打造和谐彩虹步行街、焉支巷子等夜间消费中心,成功创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走进坐落在山丹县大马营镇中河村的“焉支花谷·羊主庄园”,羊雕塑、羊文化馆、羊肉美食餐厅、观光羊舍、羊文化体验园等景观映入眼帘,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丹羊肉,还可以在体验多元羊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山丹县以持续推进旅游业态提质升级为抓手,着力打造“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研学”等模式,不断壮大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打造高庙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如意花海田园综合体、祁店丝路驿站民俗文化产业园等1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3个、省市级专业旅游村16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0个、中国历史古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深入挖掘知青文化,建设完成位奇镇芦堡村、李桥乡高庙村知青点2个。精心推出焉支山森林探险、汉明长城徒步健身、焉支花谷户外露营、乡味高庙农耕研学、精品民宿体验及传统美食品鉴等乡村旅游新业态15种,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业态已初具规模。围绕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山丹县加快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硖口户外营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连接道路、污水处理、应急救援、智慧管理等设施,促进汉明长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全力推动山丹县清泉生态庄园建设项目,拟建设骑射运动区、拓展中心、网红打卡广场、露天烧烤园、儿童游乐园及果蔬采摘园等服务设施,打造集吃、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庄园。着力提升山丹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公共文体旅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山丹县以大培训、大演练、大排查专项行动为抓手,围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安全生产等重点知识,组织县内A级景区、酒店民宿、样板村、星级农家乐、网吧、KTV、文化馆等文旅场所负责人参加全市乡村旅游培训、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培训、应急演练等专项活动,强化文旅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筑牢文旅安全屏障。

编辑:何淼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