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部门
“金种子”守护农民增收“饭碗”——“张掖种农”劳务品牌建设纪实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08月20日 10:40

分享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张掖市聚焦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目标,围绕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系统谋划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建设,打造玉米制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具有张掖特色的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路子。全市年劳务输转29万人的大军中,大多数劳动力采取半工半农形式长期从事以玉米为主的制种产业。“张掖玉米种子”育繁推带动就业10万户以上,占全市劳务输转总量20%以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掌握现代玉米制种技术为主的高素质农民群体——“张掖种农”,成为代表广大张掖劳动力的一张亮闪闪的就业名片。

  依托地域优势,夯实品牌基础。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地带,是传统的灌耕农业区。北濒巴丹吉林沙漠、南邻祁连山脉,特殊的地形造就天然阻隔,成为玉米种子生产“黄金地带”,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加之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被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张掖市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制种面积多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均产种量4.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的42%和45%,供种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123.28万亩,产种量5.5亿公斤,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已拥有制种产业的商标20项,专利8项,标准3项,2023年审定玉米新品种34个,玉米制种产业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产业体系。“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张掖市按照“做优基地、做强企业、做亮品牌”思路,通过优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家”的产业格局,将优质基地向优势制种企业集中。按照《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试行)》,积极探索开展玉米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机制,引导优势制种企业积极参与现代种业功能区建设。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采用综合评价“计分制”,由种业协会牵头,组织农业、工信、统计等部门和企业一起进行现场打分,据此进行制种基地的竞争性配置,让优势企业与优质基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种业提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效果。全面落实《张掖市加快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着力推动种子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市现有获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88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4家,已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成为国内最为集中的玉米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

  加强品牌培育,提升品牌质量。张掖市紧紧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张掖种农”务工队伍。全市通过实施高素质职业农民工程、十万农民工大培训工程、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人才支撑。结合劳务中介组织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依托市内培训机构开展劳务品牌技能“订单式”培训,针对性编制培训内容,科学安排培训课程,培养高素质农民工,切实提升群众技能水平。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认证、认证促进就业的创新举措,构建“培训一批、输转一批、就业一批”的完整输转链条。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种子繁育、农艺、植保、蔬菜种植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24万人,取得职称资格8112人,年开展玉米制种生产技术培训30万人次以上。同时,启动国家玉米育种能力提升项目——西北科研中心在该市启动。着力打造集玉米育种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试验示范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引领和带动全市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区域合作,做强品牌效应。该市通过建立政府搭桥、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跨区域劳务合作机制,引导劳务品牌向外拓展。围绕全市现代玉米制种产业结构布局与发展大计,达成张掖“北育”、海南“南繁”区域合作战略机制,与海南省南繁协会签署构建南繁北育体系、服务种业产业战略协议。该市临泽县更是探索推出奖补政策,对在海南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临泽劳动力每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交通费补助,对输转到三亚市稳定就业的临泽脱贫劳动力每人再给予600元一次性交通费补助,进一步提高群众外出务工积极性。据统计,自2022年10月以来,该市临泽县先后组织输转354名“候鸟式”产业工人,赴海南三亚市及乐东县中种国际、五谷种业基地务工,人均月工资达4000-5000元,零工日工资160元左右,务工总收入达100万元。“‘候鸟式’产业工人是‘张掖种农’劳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农民群众从“冬闲”变“冬忙”,不仅能就业增收,还能外出见世面、学习新知识,就业增收“两不误”。“张掖种农”劳务品牌每年带动就业达到15万人次以上,围绕品牌项目、品牌任务、品牌活动宣传推广劳务品牌发展成果,讲好“张掖种农”劳务品牌故事,形成“探索劳务品牌、打造劳务品牌、壮大劳务品牌”的浓厚氛围,扩大了“张掖种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介了“张掖种农”品牌。

  立足服务支撑,提升品牌品质。做强品牌,做靓服务是张掖发展品牌劳务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遵循,全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优化服务,持续推动劳务品牌提档升级。强化就业信息共享供给,健全用工联系机制,借助“码上就业”和零工市场(驿站)实行“线上+线下”就业模式同步发力,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设立“零工服务微信群”,开通“农民工服务热线电话”,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在线咨询、指导。按照“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为外出务工人员举办务工欢送仪式,提供“暖心大礼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及单程机票,派驻工作人员,做好“专车飞机直达、专人跟踪服务”无缝对接服务。坚持创新发展,精心培育高素质务工队伍,劳务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务工地域已由张掖、酒泉、新疆扩张到海南云南,劳务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探索“培训+输出+品牌+保障”的“一条龙”就业模式,依托甘肃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平台打造“调解仲裁+互联网”工作模式,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击破农民工维权问题,为“张掖种农”畅通绿色通道,切实当好“张掖种农”的“娘家人”,以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兴。(倪绿周  宋青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张掖市聚焦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目标,围绕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系统谋划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建设,打造玉米制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具有张掖特色的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路子。全市年劳务输转29万人的大军中,大多数劳动力采取半工半农形式长期从事以玉米为主的制种产业。“张掖玉米种子”育繁推带动就业10万户以上,占全市劳务输转总量20%以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掌握现代玉米制种技术为主的高素质农民群体——“张掖种农”,成为代表广大张掖劳动力的一张亮闪闪的就业名片。

  依托地域优势,夯实品牌基础。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地带,是传统的灌耕农业区。北濒巴丹吉林沙漠、南邻祁连山脉,特殊的地形造就天然阻隔,成为玉米种子生产“黄金地带”,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车间”。加之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被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张掖市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制种面积多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均产种量4.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的42%和45%,供种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123.28万亩,产种量5.5亿公斤,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已拥有制种产业的商标20项,专利8项,标准3项,2023年审定玉米新品种34个,玉米制种产业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产业体系。“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张掖市按照“做优基地、做强企业、做亮品牌”思路,通过优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家”的产业格局,将优质基地向优势制种企业集中。按照《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试行)》,积极探索开展玉米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机制,引导优势制种企业积极参与现代种业功能区建设。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采用综合评价“计分制”,由种业协会牵头,组织农业、工信、统计等部门和企业一起进行现场打分,据此进行制种基地的竞争性配置,让优势企业与优质基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种业提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效果。全面落实《张掖市加快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着力推动种子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市现有获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88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4家,已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成为国内最为集中的玉米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

  加强品牌培育,提升品牌质量。张掖市紧紧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张掖种农”务工队伍。全市通过实施高素质职业农民工程、十万农民工大培训工程、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人才支撑。结合劳务中介组织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依托市内培训机构开展劳务品牌技能“订单式”培训,针对性编制培训内容,科学安排培训课程,培养高素质农民工,切实提升群众技能水平。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认证、认证促进就业的创新举措,构建“培训一批、输转一批、就业一批”的完整输转链条。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种子繁育、农艺、植保、蔬菜种植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24万人,取得职称资格8112人,年开展玉米制种生产技术培训30万人次以上。同时,启动国家玉米育种能力提升项目——西北科研中心在该市启动。着力打造集玉米育种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试验示范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引领和带动全市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区域合作,做强品牌效应。该市通过建立政府搭桥、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跨区域劳务合作机制,引导劳务品牌向外拓展。围绕全市现代玉米制种产业结构布局与发展大计,达成张掖“北育”、海南“南繁”区域合作战略机制,与海南省南繁协会签署构建南繁北育体系、服务种业产业战略协议。该市临泽县更是探索推出奖补政策,对在海南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临泽劳动力每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交通费补助,对输转到三亚市稳定就业的临泽脱贫劳动力每人再给予600元一次性交通费补助,进一步提高群众外出务工积极性。据统计,自2022年10月以来,该市临泽县先后组织输转354名“候鸟式”产业工人,赴海南三亚市及乐东县中种国际、五谷种业基地务工,人均月工资达4000-5000元,零工日工资160元左右,务工总收入达100万元。“‘候鸟式’产业工人是‘张掖种农’劳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农民群众从“冬闲”变“冬忙”,不仅能就业增收,还能外出见世面、学习新知识,就业增收“两不误”。“张掖种农”劳务品牌每年带动就业达到15万人次以上,围绕品牌项目、品牌任务、品牌活动宣传推广劳务品牌发展成果,讲好“张掖种农”劳务品牌故事,形成“探索劳务品牌、打造劳务品牌、壮大劳务品牌”的浓厚氛围,扩大了“张掖种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介了“张掖种农”品牌。

  立足服务支撑,提升品牌品质。做强品牌,做靓服务是张掖发展品牌劳务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遵循,全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优化服务,持续推动劳务品牌提档升级。强化就业信息共享供给,健全用工联系机制,借助“码上就业”和零工市场(驿站)实行“线上+线下”就业模式同步发力,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设立“零工服务微信群”,开通“农民工服务热线电话”,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在线咨询、指导。按照“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为外出务工人员举办务工欢送仪式,提供“暖心大礼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及单程机票,派驻工作人员,做好“专车飞机直达、专人跟踪服务”无缝对接服务。坚持创新发展,精心培育高素质务工队伍,劳务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务工地域已由张掖、酒泉、新疆扩张到海南云南,劳务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探索“培训+输出+品牌+保障”的“一条龙”就业模式,依托甘肃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平台打造“调解仲裁+互联网”工作模式,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击破农民工维权问题,为“张掖种农”畅通绿色通道,切实当好“张掖种农”的“娘家人”,以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兴。(倪绿周  宋青竹)

编辑: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