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王小英)三个约定回乡做新农人的儿时小伙伴,恰逢家乡卓尼县正在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木耳,三位新农人大胆加入。三年后,以木耳为首的食用菌高原特色产业成为卓尼县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而三位新农人也将木耳卖到了全国,并发展出了白玉木耳和金耳,带动家乡更多人参与到木耳种植中,甚至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到新农人的队伍中。
近日,“我们的家园幸福美好新甘肃”网络主题活动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看几位新农人如何与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共同逐梦“兴”农业之路。
白玉木耳
三位小伙伴的创业梦
金耳
2019年,蒙俊杰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卓尼县创业。
这一年,卓尼县开始小面积试验栽培木耳,开始新一轮关于产业振兴的尝试和探索。
2020年初,蒙俊杰成立合作社,开始尝试种植中药材。此时远在天津上班的卢永续,听说儿时的伙伴在创业,他也动了回家乡的念头。
这一年,卓尼县的木耳试验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
2021年,同村的卢永续和杨扎代加入蒙俊杰的创业队伍,这一年,他们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250亩,并首次尝试种植了50亩木耳。
这一年,卓尼县依托自然资源禀赋,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栽培面积达到3000亩。
如今三年过去了,三位新农人已经拥有14座木耳大棚,不仅将木耳销往全国各地,还成功学习培育了白玉木耳和金耳。
这三年,卓尼县的食用菌产业,品种从黑木耳、羊肚菌增加至黑木耳、白玉木耳、羊肚菌、金耳和赤松茸,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回想起来,话语间云淡风轻。但蒙俊杰说,当初家里人非常反对,因为卓尼县并没有种植木耳的历史。
种植木耳的辛苦,也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知道种木耳会辛苦,但没想到会这么苦。”蒙俊杰说。卢永续也说,一开始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几乎每一步都很难。
高原特色产业引来“海归”加入
赤松茸
2021年他们种植的50亩露天地摆木耳,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迎来成功,反而因为技术不成熟,产量低,加上冰雹等自然灾害,完全亏损。
卢永续说,三个人的信心都受了影响,但还是决定继续干下去。
第二年,他们学习新的栽培技术,并开始尝试大棚吊袋,这一年,他们成功了。
2023年,他们甚至吸引了三名大学生加入创业团队,逐梦乡村振兴。
卓尼县经过试种、推广,食用菌产业也逐渐扩大。
2022年,陇南姑娘张纳欣在诸多地方中选择了卓尼,种植了100亩赤松茸。
“我曾在国外留学深造,回国后也在农业行业工作过,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农村创业。”张纳欣说,卓尼气候冷凉,湿度大,昼夜温差大,而赤松茸恰好喜欢湿润的环境,所以很容易种植。
如今,她在卓尼县拥有100亩食用菌基地,种植赤松茸和金耳,还在卓尼县木耳镇扎那村建设赤松茸观光采摘园。
在基地工作的全志杰说,原本家乡主要种植小麦青稞等,听说种赤松茸赚钱,很多人都好奇跑来看。他辞了工作回到家乡来到基地工作。在工作的同时,也学习赤松茸种植技术,等有机会了自己种植。
张纳欣说,其实自己种植赤松茸,也希望推广赤松茸种植技术,带动周围更多人来种植,扩大当地种植规模。
今年下半年,张纳欣还将与天津农学院合作,联合开展高原种植赤松茸优良品种的研究与推广,并建设1000平米食用菌生产加工车间,通过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卓尼菌类产品知名度。
高原特色产业“兴”图景
黑木耳
蒙俊杰、卢永续回乡当新农人的地方在卓尼县木耳镇,张纳欣的食用菌基地也在木耳镇。
木耳,藏语中的意思是下面,卓尼县木耳镇也没有种植栽培木耳的历史。木耳镇的名字来源,原本与“木耳”这一食用菌并没有关系。
但冥冥之中,木耳镇却最终因为木耳大放光彩。
近年来,卓尼县在产业探索方面尝试过很多次,从马铃薯、油用牡丹、饲草料、大棚蔬菜种植,到中华蜂、澳洲驴的养殖,但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没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更没能实现自主品牌的研发和“捆绑”。
唯有以木耳为首的食用菌产业获得了成功。
依托卓尼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卓尼县总结出适合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木耳+高原夏菜+羊肚菌”与“春木耳+秋木耳+冬季羊肚菌”一年三茬轮作模式,主要栽培半筋系列的黑木耳和白玉木耳,以大棚吊袋和大田地摆方式栽培,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截至目前,卓尼县建成黑木耳标准化栽培大棚2000多座,引培美石菇源、菌味生态、纳朵朵、山珍土特产等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加工销售,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4家龙头企业、35家合作社带动农牧户5680余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蒙俊杰说,未来他们希望在种植之外,加入加工、销售、科研等,将木耳产业做大。
央视网消息(记者王小英)三个约定回乡做新农人的儿时小伙伴,恰逢家乡卓尼县正在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木耳,三位新农人大胆加入。三年后,以木耳为首的食用菌高原特色产业成为卓尼县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而三位新农人也将木耳卖到了全国,并发展出了白玉木耳和金耳,带动家乡更多人参与到木耳种植中,甚至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到新农人的队伍中。
近日,“我们的家园幸福美好新甘肃”网络主题活动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看几位新农人如何与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共同逐梦“兴”农业之路。
白玉木耳
三位小伙伴的创业梦
金耳
2019年,蒙俊杰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卓尼县创业。
这一年,卓尼县开始小面积试验栽培木耳,开始新一轮关于产业振兴的尝试和探索。
2020年初,蒙俊杰成立合作社,开始尝试种植中药材。此时远在天津上班的卢永续,听说儿时的伙伴在创业,他也动了回家乡的念头。
这一年,卓尼县的木耳试验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
2021年,同村的卢永续和杨扎代加入蒙俊杰的创业队伍,这一年,他们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250亩,并首次尝试种植了50亩木耳。
这一年,卓尼县依托自然资源禀赋,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栽培面积达到3000亩。
如今三年过去了,三位新农人已经拥有14座木耳大棚,不仅将木耳销往全国各地,还成功学习培育了白玉木耳和金耳。
这三年,卓尼县的食用菌产业,品种从黑木耳、羊肚菌增加至黑木耳、白玉木耳、羊肚菌、金耳和赤松茸,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回想起来,话语间云淡风轻。但蒙俊杰说,当初家里人非常反对,因为卓尼县并没有种植木耳的历史。
种植木耳的辛苦,也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知道种木耳会辛苦,但没想到会这么苦。”蒙俊杰说。卢永续也说,一开始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几乎每一步都很难。
高原特色产业引来“海归”加入
赤松茸
2021年他们种植的50亩露天地摆木耳,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迎来成功,反而因为技术不成熟,产量低,加上冰雹等自然灾害,完全亏损。
卢永续说,三个人的信心都受了影响,但还是决定继续干下去。
第二年,他们学习新的栽培技术,并开始尝试大棚吊袋,这一年,他们成功了。
2023年,他们甚至吸引了三名大学生加入创业团队,逐梦乡村振兴。
卓尼县经过试种、推广,食用菌产业也逐渐扩大。
2022年,陇南姑娘张纳欣在诸多地方中选择了卓尼,种植了100亩赤松茸。
“我曾在国外留学深造,回国后也在农业行业工作过,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农村创业。”张纳欣说,卓尼气候冷凉,湿度大,昼夜温差大,而赤松茸恰好喜欢湿润的环境,所以很容易种植。
如今,她在卓尼县拥有100亩食用菌基地,种植赤松茸和金耳,还在卓尼县木耳镇扎那村建设赤松茸观光采摘园。
在基地工作的全志杰说,原本家乡主要种植小麦青稞等,听说种赤松茸赚钱,很多人都好奇跑来看。他辞了工作回到家乡来到基地工作。在工作的同时,也学习赤松茸种植技术,等有机会了自己种植。
张纳欣说,其实自己种植赤松茸,也希望推广赤松茸种植技术,带动周围更多人来种植,扩大当地种植规模。
今年下半年,张纳欣还将与天津农学院合作,联合开展高原种植赤松茸优良品种的研究与推广,并建设1000平米食用菌生产加工车间,通过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卓尼菌类产品知名度。
高原特色产业“兴”图景
黑木耳
蒙俊杰、卢永续回乡当新农人的地方在卓尼县木耳镇,张纳欣的食用菌基地也在木耳镇。
木耳,藏语中的意思是下面,卓尼县木耳镇也没有种植栽培木耳的历史。木耳镇的名字来源,原本与“木耳”这一食用菌并没有关系。
但冥冥之中,木耳镇却最终因为木耳大放光彩。
近年来,卓尼县在产业探索方面尝试过很多次,从马铃薯、油用牡丹、饲草料、大棚蔬菜种植,到中华蜂、澳洲驴的养殖,但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没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更没能实现自主品牌的研发和“捆绑”。
唯有以木耳为首的食用菌产业获得了成功。
依托卓尼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卓尼县总结出适合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木耳+高原夏菜+羊肚菌”与“春木耳+秋木耳+冬季羊肚菌”一年三茬轮作模式,主要栽培半筋系列的黑木耳和白玉木耳,以大棚吊袋和大田地摆方式栽培,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截至目前,卓尼县建成黑木耳标准化栽培大棚2000多座,引培美石菇源、菌味生态、纳朵朵、山珍土特产等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加工销售,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4家龙头企业、35家合作社带动农牧户5680余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蒙俊杰说,未来他们希望在种植之外,加入加工、销售、科研等,将木耳产业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