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即便身患顽疾,哪怕远隔千里,白韧夫妇也坚持捐资助学,为70余名身处困境的学子送去爱的关怀;在妻子去世后,94岁的白韧拿出积蓄,成立了以妻子名义命名的“淑敏助学”基金……
近日,哈尔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鲜花与敬意来到松北区森海医养中心,拜访了94岁的军队离休老干部白韧老人,同时带去了市慈善总会开具的捐赠证书,感谢白韧与已故妻子马淑敏为退役军人家属捐赠50万元的善举。
△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把捐赠证书交到白韧老人手中
满头白发的白韧老人翻开印有“马淑敏”名字的捐赠证书时,激动地对周围人说:“我坚持要在证书里写上我妻子的名字,因为我要帮她完成遗愿,这是我对她感情的最后回报。”
白韧老人将红彤彤的证书工工整整地摆放在马淑敏生前获得过的荣誉证书中间。看着那铺满整张桌子的奖状与奖章,白韧与马淑敏两人的人生旅程仿佛一幕幕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白韧与女儿把捐赠证书摆放在马淑敏生前获得过的证书中间
军中相识,与教育结缘
1930年,白韧在北京出生。谈到捐资助学,老人不禁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那段艰难求学的往事:“十几岁的时候,我考上了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但当年那个条件,考上也没用,家里没钱,去不上。”
为凑齐学费,父亲领着白韧一家家地敲开亲戚的门。在众人的帮助下,白韧终于踏上前往兰州的求学路。这所学校由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担任校长,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白韧说,曲折的求学经历深深地印在记忆中,成为他以后捐资助学的思想基础。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筹建空军部队,急需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19岁的白韧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入学解放军空军第一飞行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并在学院学习期间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
1951年,白韧结识了从上海来飞行学院工作的18岁姑娘马淑敏。在交往中白韧了解到,马淑敏3岁时失去母亲,12岁时父亲也去世了,迫于生计在孤儿院做童工。幼年的不幸经历并没有让她向命运低头,反倒养成了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飞行学院,马淑敏通过勤奋朴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连续三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优秀的成绩让白韧对马淑敏心生爱慕,而相同的革命信仰、相似的曲折经历最终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1956年,白韧与马淑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1961年,马淑敏转业到地方,先后担任王岗镇小学、市第五十二中学语文教师,而白韧则继续留在飞行学院的政治部工作。
在军营中,白韧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战斗岗位,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在学校里,马淑敏手捧课本站在三尺讲台上,抚育着祖国的未来。两人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祖国的国防与教育事业奉献了他们的后半生。
在20世纪60年代,马淑敏所在的工作单位还处于城乡接合部,周边居住的市民收入普遍不高。马淑敏班上经常有学生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每当孩子们碰到了什么难事,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向马老师求助,而马淑敏也会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与学生年复一年的相处,让马老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而白韧早年坎坷的求学经历,也让他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孩子,格外地感同身受。就这样每次下班回家,关于学生的教育,成为两人聊天时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也是从那时起,一颗扶困助学的种子,在这个温暖的家庭中生根发芽。
桑榆非晚,踏上助学之路
在采访中,白韧老人动情地说,我跟你们的马奶奶,一个是艰难求学的少年,一个是失去双亲的幼童,我们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党的养育之恩,“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也要把一切都献给党。”秉持这股信念,夫妇俩在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贫困学生的帮扶。
2000年,离休在家的白韧与马淑敏得知,自己所在的芦家街道黄河社区内有一家姓胡的孩子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但因为父母下岗,经济困难,想完成学业需要大家帮扶。白韧立即联系社区内另一位军休干部,两人凑了1000元钱,请社区工作人员代为转交到孩子手中。
2007年,白韧不幸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即使面对病魔的侵袭,让老两口放心不下的,依然是那些需要帮扶的孩子们。
在外地治疗康复期间,白韧听说黄河社区要举办一个扶贫助学的活动。他立刻联系上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与马淑敏要为困难学子捐款1000元钱,并拜托工作人员先替他垫付。社区的工作人员被白老的真诚所打动,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而从外地回来后,白韧第一时间就把这笔钱还到社区工作人员手中。
2011年年中,邻居老周的外孙怯生生地敲响了老两口的房门,“白爷爷,马奶奶,我考上大学了,你们能借我些学费吗?”原来,孩子考上一所外地大学,这本来是喜事,可老周却突然因病离世,数千元的学费让这个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看着门外孩子稚嫩的眼神,白韧满眼浮现的都是自己年轻时外出求学的样子。“放心吧孩子,这钱白爷爷有。”老两口找出家中的存款,不仅借给孩子3000元学费解了燃眉之急,又拿出1000元现金赠送给孩子当作生活费。
看着孩子满怀感激地离开后,夫妻俩既为他失去亲人感到难过,也为他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拥有美好的前程而高兴。
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学生,两位老人当天特意赶去银行取出了2000元钱,然后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希望能通过社区的渠道,为更多的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深受感动的社区工作人员经过认真走访,找到了两位符合要求的同学,送去了这笔助学金。
夫妇俩多年来坚持捐赠助学的事迹很快传遍了社区,成为邻里间的美谈;经过居民选举,白韧被选为黄河社区关爱下一代“五老”成员。
当年,那颗种在白韧与马淑敏心中扶困助学的种子,已长出充满爱意的枝桠。
执子之手,再许爱的誓言
翻出珍藏多年的照片,白韧老人的眼中满含深情,这里面记录了他与妻子的点点滴滴。“我老伴年轻的时候可漂亮了,我们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没买过什么新衣服,都是那几套换着穿。”事实上,白韧与马淑敏退休以后不仅很少购置衣物,在其他用度上也极为简朴。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句承诺中,“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都献给党”。
汶川地震后,两位老人为灾区人民缴纳了“特殊党费”;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们的名字也出现在捐赠者的名单上。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利的事,夫妻俩都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白韧与马淑敏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期间无私捐款
2011年末,年近八旬的马淑敏不幸患上脑梗,在住院期间,白韧在妻子的病床上写下了爱的誓言:
今天是我们结婚55周年纪念日,我向你发誓:
我们手牵着手,并肩向前走,
共同战胜疾病,谁也不许发愁,
即使行动不便,还有我,
我就是你的另一只腿和手,
我们手牵着手,并肩向前走,
共同享受生活,幸福长相厮守,
谁也不要离去,让另一个孤独,寂寞,泪流,
就这样,相依相偎,走到路的尽头。
耄耋年纪的爱情,读来总会让人湿了眼眶。
2012年,马淑敏还在医院休养,白韧又要进行第二次膀胱癌手术。在白韧即将被推进手术室前,两位老人仍然没有忘记对社会的回报。
他们在病床前郑重地写道:“我们是老军人、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党和人民培育我们成长,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如何回报党和人民的恩泽,以绵薄之力奉献爱心,为党分忧,回报社会。”
夫妻俩决定,每年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000元,用于资助社区内的贫困学生。两位老人还特意叮嘱,如果自己不在了,这笔捐赠就由儿女代为完成。庆幸的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白韧平安地度过了危险期。
2018年,两位老人决定把每年的5000元捐款提高到10000元。到了2022年末,白韧与马淑敏先后捐款近10万元,帮助了70多名有困难的孩子。
那颗长满爱的枝桠的种子,此刻已枝繁叶茂。
以爱之名,50万元善款完妻愿
2022年末,与病魔抗争多年的马淑敏老人还是离开了她最爱的丈夫和儿女,离开了她心心念念的学生们。在悲伤中,白韧老人回忆起妻子对困难学子们的牵挂,以及常常挂在嘴边,刻在心底的那句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也要把一切都献给党。”
白韧说,部队是自己与妻子幸福生活的起点,而那些经济困难的学子则是两人最想帮助的人。妻子虽然已经离世,但有一件事还需要自己去代为完成。
他召集子女,把夫妻俩多年的积蓄作了分配,其中的50万元捐助给“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关爱扶助基金”,这笔钱将被用于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退役军人子女渡过难关。“我们在一起72年了,她是怎么想的,我懂。”白韧说,“这50万我替她捐掉。”
在正式捐赠前,白韧与子女们一起整理马淑敏的遗物,那一枚枚奖章、一张张证书、一页页日记,让孩子们再一次经历了母亲的心路历程,看到了母亲的内心:她们的母亲,不仅是恪尽职守的军人、兢兢业业的老师、乐于奉献的老人,更是常怀感恩之心的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贡献给党”,母亲生前的叮嘱,让孩子们开始大力支持并鼓励父亲的做法,积极参与办理捐赠事宜。
△对于白韧老人来说,马淑敏的照片每一张都无比珍贵
2023年7月,白韧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走进了哈尔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说,因为马淑敏老人已经过世,根据相关捐赠规定,捐赠证书上只能写白韧一个人的名字。可从来都与世无争的白韧老人却对此非常执着,坚持要在证书上只留下妻子的名字,“我只坚持这一条,因为我要把她的遗愿完成,这是我对她感情的最后回报”。
老人的执着,感动了所有工作人员。经过沟通协调,市慈善总会决定特事特办,将捐赠者的名字定为“马淑敏”。
△白韧老人手捧马淑敏的照片
捐赠的各项事宜办理得非常顺利,由工作人员陪同,白韧在捐款协议上签下了自己名字,再抬头时,老人已经满眼泪水,双手微颤,这一刻,老人终于完成了妻子来不及实现的心愿,兑现了两人的承诺:“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贡献给党。”
百年树人,受助者寄来感谢信
在收到白韧老人的50万元善款后,按照其用于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子弟助学、优学的意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关爱扶助基金”中,专题立项设置了“淑敏助学”项目在全市范围开展。
2023年9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实施了“淑敏助学”项目(一期),对全市45名困难退役军人子女提供助学扶助,发放金额13.2万元。
在接到“淑敏助学”的资助后,一位姓胡的大学生给白韧老人寄来了感谢信。胡同学在信中满怀感激地写道:“向淑敏助学和所有帮助我们的好心人表示感谢,这笔钱会减轻掉家里的很多负担,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和资料,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也给了我们一种说不出的勇气,可以让我安心地在教室学习,再次感谢淑敏助学的无私帮助。”
当年那颗种在白韧与马淑敏心中小小的种子,在几十年后终于成长为苍松翠柏,庇护一方。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淑敏助学”项目(二期)将于近日继续开展,会为更多退役军人子弟提供助学扶助,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到“淑敏助学”项目后,也能参与对退役军人子女的捐赠上来。
几十年来,即便身患顽疾,哪怕远隔千里,白韧夫妇也坚持捐资助学,为70余名身处困境的学子送去爱的关怀;在妻子去世后,94岁的白韧拿出积蓄,成立了以妻子名义命名的“淑敏助学”基金……
近日,哈尔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鲜花与敬意来到松北区森海医养中心,拜访了94岁的军队离休老干部白韧老人,同时带去了市慈善总会开具的捐赠证书,感谢白韧与已故妻子马淑敏为退役军人家属捐赠50万元的善举。
△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把捐赠证书交到白韧老人手中
满头白发的白韧老人翻开印有“马淑敏”名字的捐赠证书时,激动地对周围人说:“我坚持要在证书里写上我妻子的名字,因为我要帮她完成遗愿,这是我对她感情的最后回报。”
白韧老人将红彤彤的证书工工整整地摆放在马淑敏生前获得过的荣誉证书中间。看着那铺满整张桌子的奖状与奖章,白韧与马淑敏两人的人生旅程仿佛一幕幕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白韧与女儿把捐赠证书摆放在马淑敏生前获得过的证书中间
军中相识,与教育结缘
1930年,白韧在北京出生。谈到捐资助学,老人不禁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那段艰难求学的往事:“十几岁的时候,我考上了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但当年那个条件,考上也没用,家里没钱,去不上。”
为凑齐学费,父亲领着白韧一家家地敲开亲戚的门。在众人的帮助下,白韧终于踏上前往兰州的求学路。这所学校由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担任校长,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白韧说,曲折的求学经历深深地印在记忆中,成为他以后捐资助学的思想基础。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筹建空军部队,急需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19岁的白韧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入学解放军空军第一飞行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并在学院学习期间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
1951年,白韧结识了从上海来飞行学院工作的18岁姑娘马淑敏。在交往中白韧了解到,马淑敏3岁时失去母亲,12岁时父亲也去世了,迫于生计在孤儿院做童工。幼年的不幸经历并没有让她向命运低头,反倒养成了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飞行学院,马淑敏通过勤奋朴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连续三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优秀的成绩让白韧对马淑敏心生爱慕,而相同的革命信仰、相似的曲折经历最终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1956年,白韧与马淑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1961年,马淑敏转业到地方,先后担任王岗镇小学、市第五十二中学语文教师,而白韧则继续留在飞行学院的政治部工作。
在军营中,白韧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战斗岗位,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在学校里,马淑敏手捧课本站在三尺讲台上,抚育着祖国的未来。两人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祖国的国防与教育事业奉献了他们的后半生。
在20世纪60年代,马淑敏所在的工作单位还处于城乡接合部,周边居住的市民收入普遍不高。马淑敏班上经常有学生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每当孩子们碰到了什么难事,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向马老师求助,而马淑敏也会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与学生年复一年的相处,让马老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而白韧早年坎坷的求学经历,也让他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孩子,格外地感同身受。就这样每次下班回家,关于学生的教育,成为两人聊天时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也是从那时起,一颗扶困助学的种子,在这个温暖的家庭中生根发芽。
桑榆非晚,踏上助学之路
在采访中,白韧老人动情地说,我跟你们的马奶奶,一个是艰难求学的少年,一个是失去双亲的幼童,我们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党的养育之恩,“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也要把一切都献给党。”秉持这股信念,夫妇俩在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贫困学生的帮扶。
2000年,离休在家的白韧与马淑敏得知,自己所在的芦家街道黄河社区内有一家姓胡的孩子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但因为父母下岗,经济困难,想完成学业需要大家帮扶。白韧立即联系社区内另一位军休干部,两人凑了1000元钱,请社区工作人员代为转交到孩子手中。
2007年,白韧不幸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即使面对病魔的侵袭,让老两口放心不下的,依然是那些需要帮扶的孩子们。
在外地治疗康复期间,白韧听说黄河社区要举办一个扶贫助学的活动。他立刻联系上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与马淑敏要为困难学子捐款1000元钱,并拜托工作人员先替他垫付。社区的工作人员被白老的真诚所打动,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而从外地回来后,白韧第一时间就把这笔钱还到社区工作人员手中。
2011年年中,邻居老周的外孙怯生生地敲响了老两口的房门,“白爷爷,马奶奶,我考上大学了,你们能借我些学费吗?”原来,孩子考上一所外地大学,这本来是喜事,可老周却突然因病离世,数千元的学费让这个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看着门外孩子稚嫩的眼神,白韧满眼浮现的都是自己年轻时外出求学的样子。“放心吧孩子,这钱白爷爷有。”老两口找出家中的存款,不仅借给孩子3000元学费解了燃眉之急,又拿出1000元现金赠送给孩子当作生活费。
看着孩子满怀感激地离开后,夫妻俩既为他失去亲人感到难过,也为他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拥有美好的前程而高兴。
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学生,两位老人当天特意赶去银行取出了2000元钱,然后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希望能通过社区的渠道,为更多的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深受感动的社区工作人员经过认真走访,找到了两位符合要求的同学,送去了这笔助学金。
夫妇俩多年来坚持捐赠助学的事迹很快传遍了社区,成为邻里间的美谈;经过居民选举,白韧被选为黄河社区关爱下一代“五老”成员。
当年,那颗种在白韧与马淑敏心中扶困助学的种子,已长出充满爱意的枝桠。
执子之手,再许爱的誓言
翻出珍藏多年的照片,白韧老人的眼中满含深情,这里面记录了他与妻子的点点滴滴。“我老伴年轻的时候可漂亮了,我们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没买过什么新衣服,都是那几套换着穿。”事实上,白韧与马淑敏退休以后不仅很少购置衣物,在其他用度上也极为简朴。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句承诺中,“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都献给党”。
汶川地震后,两位老人为灾区人民缴纳了“特殊党费”;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们的名字也出现在捐赠者的名单上。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利的事,夫妻俩都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白韧与马淑敏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期间无私捐款
2011年末,年近八旬的马淑敏不幸患上脑梗,在住院期间,白韧在妻子的病床上写下了爱的誓言:
今天是我们结婚55周年纪念日,我向你发誓:
我们手牵着手,并肩向前走,
共同战胜疾病,谁也不许发愁,
即使行动不便,还有我,
我就是你的另一只腿和手,
我们手牵着手,并肩向前走,
共同享受生活,幸福长相厮守,
谁也不要离去,让另一个孤独,寂寞,泪流,
就这样,相依相偎,走到路的尽头。
耄耋年纪的爱情,读来总会让人湿了眼眶。
2012年,马淑敏还在医院休养,白韧又要进行第二次膀胱癌手术。在白韧即将被推进手术室前,两位老人仍然没有忘记对社会的回报。
他们在病床前郑重地写道:“我们是老军人、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党和人民培育我们成长,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如何回报党和人民的恩泽,以绵薄之力奉献爱心,为党分忧,回报社会。”
夫妻俩决定,每年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000元,用于资助社区内的贫困学生。两位老人还特意叮嘱,如果自己不在了,这笔捐赠就由儿女代为完成。庆幸的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白韧平安地度过了危险期。
2018年,两位老人决定把每年的5000元捐款提高到10000元。到了2022年末,白韧与马淑敏先后捐款近10万元,帮助了70多名有困难的孩子。
那颗长满爱的枝桠的种子,此刻已枝繁叶茂。
以爱之名,50万元善款完妻愿
2022年末,与病魔抗争多年的马淑敏老人还是离开了她最爱的丈夫和儿女,离开了她心心念念的学生们。在悲伤中,白韧老人回忆起妻子对困难学子们的牵挂,以及常常挂在嘴边,刻在心底的那句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也要把一切都献给党。”
白韧说,部队是自己与妻子幸福生活的起点,而那些经济困难的学子则是两人最想帮助的人。妻子虽然已经离世,但有一件事还需要自己去代为完成。
他召集子女,把夫妻俩多年的积蓄作了分配,其中的50万元捐助给“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关爱扶助基金”,这笔钱将被用于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退役军人子女渡过难关。“我们在一起72年了,她是怎么想的,我懂。”白韧说,“这50万我替她捐掉。”
在正式捐赠前,白韧与子女们一起整理马淑敏的遗物,那一枚枚奖章、一张张证书、一页页日记,让孩子们再一次经历了母亲的心路历程,看到了母亲的内心:她们的母亲,不仅是恪尽职守的军人、兢兢业业的老师、乐于奉献的老人,更是常怀感恩之心的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贡献给党”,母亲生前的叮嘱,让孩子们开始大力支持并鼓励父亲的做法,积极参与办理捐赠事宜。
△对于白韧老人来说,马淑敏的照片每一张都无比珍贵
2023年7月,白韧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走进了哈尔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说,因为马淑敏老人已经过世,根据相关捐赠规定,捐赠证书上只能写白韧一个人的名字。可从来都与世无争的白韧老人却对此非常执着,坚持要在证书上只留下妻子的名字,“我只坚持这一条,因为我要把她的遗愿完成,这是我对她感情的最后回报”。
老人的执着,感动了所有工作人员。经过沟通协调,市慈善总会决定特事特办,将捐赠者的名字定为“马淑敏”。
△白韧老人手捧马淑敏的照片
捐赠的各项事宜办理得非常顺利,由工作人员陪同,白韧在捐款协议上签下了自己名字,再抬头时,老人已经满眼泪水,双手微颤,这一刻,老人终于完成了妻子来不及实现的心愿,兑现了两人的承诺:“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贡献给党。”
百年树人,受助者寄来感谢信
在收到白韧老人的50万元善款后,按照其用于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子弟助学、优学的意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哈尔滨市退役军人关爱扶助基金”中,专题立项设置了“淑敏助学”项目在全市范围开展。
2023年9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实施了“淑敏助学”项目(一期),对全市45名困难退役军人子女提供助学扶助,发放金额13.2万元。
在接到“淑敏助学”的资助后,一位姓胡的大学生给白韧老人寄来了感谢信。胡同学在信中满怀感激地写道:“向淑敏助学和所有帮助我们的好心人表示感谢,这笔钱会减轻掉家里的很多负担,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和资料,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也给了我们一种说不出的勇气,可以让我安心地在教室学习,再次感谢淑敏助学的无私帮助。”
当年那颗种在白韧与马淑敏心中小小的种子,在几十年后终于成长为苍松翠柏,庇护一方。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淑敏助学”项目(二期)将于近日继续开展,会为更多退役军人子弟提供助学扶助,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到“淑敏助学”项目后,也能参与对退役军人子女的捐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