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乡村行·看振兴】种菜者说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4年07月31日 11:41

分享到:

  从按吨卖到按颗卖,从卖不掉到不够卖,“一颗菜”的逆袭之路究竟能走多远?7月19日,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的有机蔬菜正丰收,蔬菜大棚里,西兰花绿得发亮,娃娃菜水嫩得像满月孩儿的脸,记者“逮”住正在一片青绿间忙活的马站村支部书记马兆存,得些空子,和他聊起马站村的“蔬菜经”。

  “在甘州,说到蔬菜,就不得不提党寨镇;提到有机蔬菜产业,我们马站村最有名!”说到种菜,马书记没有一点“低调”的意思。的确,每颗西兰花卖出5元的“天价”、每天向一线城市销售10万颗蔬菜、每亩蔬菜收益3万元,有这些“硬核”数据支撑,马书记的自信有足够的理由。

  “我们村的小成就取决于党支部的示范引领、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和绝佳的自然条件。”话匣子打开,“一颗菜”如何远行?一个村如何变迁?一方人怎么致富?种菜让乡亲们活出最美样子的故事在“种菜者”马兆存的讲述中清晰起来。

  

  讲述人: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支部书记马兆存

  

  “发展有机蔬菜带乡亲们增收致富”

  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是设施蔬菜,那时候群众的收入还不错,大部分村民都靠种植设施蔬菜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我们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村。

  受三年疫情影响,蔬菜行情下滑市场疲软,村上虽然拥有大规模的设施蔬菜基地,但有规模没品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常常是种啥啥难卖、卖啥啥不值钱,老百姓的种植风险越来越高,加之长期单一的种植结构,土壤板结化和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蔬菜产业整体发展动力不足。

  这种局面下,产业要培育,群众要增收,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须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挖潜,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业态,蹚出一条强村富民新路!2021年,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迅速统一思想:发展有机蔬菜,向生态向土地要效益。我带着“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和乡亲们拉家常、问需求,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到底难在哪儿。2021年4月,我们还组织村上的带头人和种菜大户赴深圳、云南等地学习考察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思想一解放,动力自然足。

  我们到云南的山沟沟里,亲眼看到那里种出的有机菜卖出了天价,当时我就在想,我们河西走廊是什么地方,北纬38度“黄金带”、祁连山温润的冰雪融水,不就是有机蔬菜天然的种植基地吗,有最纯粹的土壤、最优良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源,我们凭啥不能种出最优质的有机蔬菜?

  眼界打开,思路就越发清晰了。说干就干,回来后我们就集中流转了400亩土地,让党员带头、支部带动,先行先试。那时候身边甚至全甘州区都没有这方面的现成经验,我们也在半信半疑中探索前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了难熬的认证期,渡过了最艰难的阵痛期,2023年秋,我们村的第一批有机娃娃菜大获成功,每颗菜均价达到了2.8元,亩产值达到了2.5万元。“马站有机娃娃菜卖出了‘天价’!”乡亲们奔走相告,全村百姓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改革关键一招成为产业发展的致胜法宝”

  2022年,市委卢书记包抓我们马站村,卢书记反复叮嘱我们,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品牌,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市上启动以“片区党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对集体经济进行公司化改革,一招出,全盘活,改革成就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政策的小切口给我们基层带来了作为的大平台,村里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有机蔬菜可以说是蔬菜产业界的“天花板”。种植有机菜首先需要基地认证,认证期就是阵痛期,对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种植技术都是一次全新的认知和探索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三年时间,并且需要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统一规范化管理,这些都是发展有机蔬菜产业要跨过的不可回避的坎儿。

  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我们把原来村上的煌程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运营改革、参与市场竞争、盘活沉睡资源的方式,进行了公司化改革,真正把田间地头和蔬菜市场链接了起来。有了政策窗口,我们村集体原来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有了破题的路径,既提高了产业的集约化水平解决了资源难整合、管理难统一、市场难对接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户和企业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事情,小改革探索了大市场,改革的关键一招成为产业升级的致胜法宝,集体收益多了还可以向农民分红,这又增加了一个增收空间。去年马站村村集体收入220万元,今年争取突破500万元。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产品质量”

  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这根“金扁担”。为更好服务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我们在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成立了有机专家工作站,市区下派4名经验丰富的科技特派员,在短时间内攻克了病害防治等“卡脖子”难题。同时也把本地高校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通过校地企合作,推动村集体公司与河西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人才创新成果和高校智力资源向产业链流动。

  通过两三年的探索,我们村基本形成了基地有认证、操作有规范、过程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管、质量可追溯的“五有一可”生产标准体系和全程监控、质量追溯、企业诚信,部门抽检、企业自检、上市必检的“三管三检”格局,实现了每一颗蔬菜的“真有机”全程追溯,有机蔬菜在品质上有了很大保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

  

“没有抵押物,生态产品还可以贷款”

  加快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只靠卖菜。今年,我们又有一个新的想法,把我们村的有机蔬菜通过加工转化,变成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农产品,让有机胡萝卜汁、玉米汁、蔬菜粉卖出更高的价钱。这些项目建起来后蔬菜在全产业链上被“吃干榨尽”,有机蔬菜的“含金量”“含绿量”再次提升,村集体收入又有了新的增长点。

  今年,我们通过“银行金融+社会资本”的模式,融资2170万元,由村集体公司牵头,开工建设投资630万元的1万吨有机肥生产线、投资1300万元的10万平方米有机设施农业大棚、投资360万元的有机果蔬庄园、投资120万元的有机农产品检测中心4个项目,把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情迅速干了起来,用未来的收益解决当下的投入和增收问题,项目建成后,可进一步释放改革动能,拓展集体增收空间。

  发展有机蔬菜,金融市场领域也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市上出台生态产品价值贷款的相关政策,我第一时间了解,随后就联系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委托他们为兆田生态农业生态产品总值进行核算,并以此为抵押贷款100万元,解决了有机农业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结果难应用等一系列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这次尝试也是党寨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途径的又一次生动实践,让生态资源变成了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变成了生态资本。

  

“一定要打造属于张掖人自己的高端有机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振兴就不会有乡村振兴。作为最直接接触群众的乡村振兴工作者,这些话,我深以为然。

  生态价值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通过产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引领和转化。靠传统生产方式,蔬菜产业难以突破发展的“天花板”,要打开发展新空间,必须瞄准高质高效培育发展新业态,一定要打造属于张掖人自己的高端有机品牌。

  今年6月12日,第17届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我们村集体公司兆田生态农业有幸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参展企业。参展期间,高品质、高颜值的金张掖有机蔬菜受到与会客商的广泛关注,一单难求。经过“选单”,我们与浙江、福建等有机蔬菜供应链龙头企业签订订单8100万元,签订意向合同9460万元。这是党寨有机蔬菜第一次在国际市场的精彩亮相,对走品质蔬菜之路这事儿,我们更有信心了。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有机蔬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方兴未艾、前景广阔。金张掖独特的生态价值,本身就具备无穷的经济价值潜力,如果转化好了,就能为乡村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最佳途径,带领乡亲们依靠产业致富,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每当行走在马站村的田间地头,看到多姿多彩的蔬菜在茂盛生长,我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我们马站蔬菜整体上扬的产业“微笑曲线”,多么动人,多么充满希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吗?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文/赵红梅图/王将

  从按吨卖到按颗卖,从卖不掉到不够卖,“一颗菜”的逆袭之路究竟能走多远?7月19日,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的有机蔬菜正丰收,蔬菜大棚里,西兰花绿得发亮,娃娃菜水嫩得像满月孩儿的脸,记者“逮”住正在一片青绿间忙活的马站村支部书记马兆存,得些空子,和他聊起马站村的“蔬菜经”。

  “在甘州,说到蔬菜,就不得不提党寨镇;提到有机蔬菜产业,我们马站村最有名!”说到种菜,马书记没有一点“低调”的意思。的确,每颗西兰花卖出5元的“天价”、每天向一线城市销售10万颗蔬菜、每亩蔬菜收益3万元,有这些“硬核”数据支撑,马书记的自信有足够的理由。

  “我们村的小成就取决于党支部的示范引领、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和绝佳的自然条件。”话匣子打开,“一颗菜”如何远行?一个村如何变迁?一方人怎么致富?种菜让乡亲们活出最美样子的故事在“种菜者”马兆存的讲述中清晰起来。

  

  讲述人: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支部书记马兆存

  

  “发展有机蔬菜带乡亲们增收致富”

  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是设施蔬菜,那时候群众的收入还不错,大部分村民都靠种植设施蔬菜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我们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村。

  受三年疫情影响,蔬菜行情下滑市场疲软,村上虽然拥有大规模的设施蔬菜基地,但有规模没品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常常是种啥啥难卖、卖啥啥不值钱,老百姓的种植风险越来越高,加之长期单一的种植结构,土壤板结化和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蔬菜产业整体发展动力不足。

  这种局面下,产业要培育,群众要增收,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须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挖潜,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业态,蹚出一条强村富民新路!2021年,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迅速统一思想:发展有机蔬菜,向生态向土地要效益。我带着“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和乡亲们拉家常、问需求,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到底难在哪儿。2021年4月,我们还组织村上的带头人和种菜大户赴深圳、云南等地学习考察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思想一解放,动力自然足。

  我们到云南的山沟沟里,亲眼看到那里种出的有机菜卖出了天价,当时我就在想,我们河西走廊是什么地方,北纬38度“黄金带”、祁连山温润的冰雪融水,不就是有机蔬菜天然的种植基地吗,有最纯粹的土壤、最优良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源,我们凭啥不能种出最优质的有机蔬菜?

  眼界打开,思路就越发清晰了。说干就干,回来后我们就集中流转了400亩土地,让党员带头、支部带动,先行先试。那时候身边甚至全甘州区都没有这方面的现成经验,我们也在半信半疑中探索前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了难熬的认证期,渡过了最艰难的阵痛期,2023年秋,我们村的第一批有机娃娃菜大获成功,每颗菜均价达到了2.8元,亩产值达到了2.5万元。“马站有机娃娃菜卖出了‘天价’!”乡亲们奔走相告,全村百姓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改革关键一招成为产业发展的致胜法宝”

  2022年,市委卢书记包抓我们马站村,卢书记反复叮嘱我们,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品牌,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市上启动以“片区党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对集体经济进行公司化改革,一招出,全盘活,改革成就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政策的小切口给我们基层带来了作为的大平台,村里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有机蔬菜可以说是蔬菜产业界的“天花板”。种植有机菜首先需要基地认证,认证期就是阵痛期,对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种植技术都是一次全新的认知和探索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三年时间,并且需要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统一规范化管理,这些都是发展有机蔬菜产业要跨过的不可回避的坎儿。

  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我们把原来村上的煌程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运营改革、参与市场竞争、盘活沉睡资源的方式,进行了公司化改革,真正把田间地头和蔬菜市场链接了起来。有了政策窗口,我们村集体原来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有了破题的路径,既提高了产业的集约化水平解决了资源难整合、管理难统一、市场难对接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户和企业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事情,小改革探索了大市场,改革的关键一招成为产业升级的致胜法宝,集体收益多了还可以向农民分红,这又增加了一个增收空间。去年马站村村集体收入220万元,今年争取突破500万元。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产品质量”

  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这根“金扁担”。为更好服务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我们在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成立了有机专家工作站,市区下派4名经验丰富的科技特派员,在短时间内攻克了病害防治等“卡脖子”难题。同时也把本地高校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通过校地企合作,推动村集体公司与河西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人才创新成果和高校智力资源向产业链流动。

  通过两三年的探索,我们村基本形成了基地有认证、操作有规范、过程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管、质量可追溯的“五有一可”生产标准体系和全程监控、质量追溯、企业诚信,部门抽检、企业自检、上市必检的“三管三检”格局,实现了每一颗蔬菜的“真有机”全程追溯,有机蔬菜在品质上有了很大保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

  

“没有抵押物,生态产品还可以贷款”

  加快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只靠卖菜。今年,我们又有一个新的想法,把我们村的有机蔬菜通过加工转化,变成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农产品,让有机胡萝卜汁、玉米汁、蔬菜粉卖出更高的价钱。这些项目建起来后蔬菜在全产业链上被“吃干榨尽”,有机蔬菜的“含金量”“含绿量”再次提升,村集体收入又有了新的增长点。

  今年,我们通过“银行金融+社会资本”的模式,融资2170万元,由村集体公司牵头,开工建设投资630万元的1万吨有机肥生产线、投资1300万元的10万平方米有机设施农业大棚、投资360万元的有机果蔬庄园、投资120万元的有机农产品检测中心4个项目,把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情迅速干了起来,用未来的收益解决当下的投入和增收问题,项目建成后,可进一步释放改革动能,拓展集体增收空间。

  发展有机蔬菜,金融市场领域也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市上出台生态产品价值贷款的相关政策,我第一时间了解,随后就联系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委托他们为兆田生态农业生态产品总值进行核算,并以此为抵押贷款100万元,解决了有机农业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结果难应用等一系列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这次尝试也是党寨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途径的又一次生动实践,让生态资源变成了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变成了生态资本。

  

“一定要打造属于张掖人自己的高端有机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振兴就不会有乡村振兴。作为最直接接触群众的乡村振兴工作者,这些话,我深以为然。

  生态价值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通过产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引领和转化。靠传统生产方式,蔬菜产业难以突破发展的“天花板”,要打开发展新空间,必须瞄准高质高效培育发展新业态,一定要打造属于张掖人自己的高端有机品牌。

  今年6月12日,第17届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我们村集体公司兆田生态农业有幸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参展企业。参展期间,高品质、高颜值的金张掖有机蔬菜受到与会客商的广泛关注,一单难求。经过“选单”,我们与浙江、福建等有机蔬菜供应链龙头企业签订订单8100万元,签订意向合同9460万元。这是党寨有机蔬菜第一次在国际市场的精彩亮相,对走品质蔬菜之路这事儿,我们更有信心了。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有机蔬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方兴未艾、前景广阔。金张掖独特的生态价值,本身就具备无穷的经济价值潜力,如果转化好了,就能为乡村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最佳途径,带领乡亲们依靠产业致富,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每当行走在马站村的田间地头,看到多姿多彩的蔬菜在茂盛生长,我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我们马站蔬菜整体上扬的产业“微笑曲线”,多么动人,多么充满希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吗?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文/赵红梅图/王将

编辑:邢琪琦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