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山丹讯 山丹是传统农业大县,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7.24万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秸秆。这些看似无用的秸秆,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近年来,山丹县依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农户参与、企业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形成“模式体系化、布局科学化、基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的祁连山浅山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新路子。
走进山丹县位奇镇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秸秆饲料化加工车间,伴随着自动化加工机器的阵阵轰鸣声,晾晒好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经过分拣、粉碎、压缩、加密等工序后,变成了一个个富含营养价值的“牛羊面包”,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合方农牧负责人正在查看已打包好的秸秆
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告诉记者:“全年可收储和加工各类农作物秸秆3万余吨,经过粉碎、揉丝、除尘等工序后,包装好的秸秆在满足本县需求后,剩余的销往蒙牛、伊利等全国各大牧场。”
“我们老百姓以前处理秸秆相当困难,现在好了,有了秸秆加工企业,秸秆有人回收,还做成了饲料,对我们老百姓帮助非常大。”位奇镇村民王玉花说。
秸秆,不仅是农作物生命周期结束后的自然废弃物,更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宝贵资源。过去,每年秋收之后,大片的秸秆都难逃被焚烧的命运,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如今,山丹县通过农作物秸秆试点项目的实施,已建设收储能力5000吨以上的秸秆收储中心4个,建成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4个,秸秆利用企业收储运农作物秸秆7.23万吨。逐步形成了以秸秆利用企业为中心、经纪人和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和“企业+经纪人”“经纪人+农户”的集约化收储运模式,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合方农牧负责人正在查看已打包好的秸秆
“农作物秸秆综合试点项目的实施,全力打通了秸秆饲料化利用‘收集、存储、转运、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畅通了秸秆从田间地头到用户使用各个环节,推动秸秆饲料化转化增值,构建秸秆养畜产业运行模式,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小杠杆’撬动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循环’‘大经济’,特别是在弥补优质饲草缺口、保障畜产品供给、推动种养结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主任李建华介绍道。
秸秆可以卖钱了,“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在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秸秆加工厂,秸秆通过破碎、混合、蒸汽软化等工艺流程,变成了全混合日粮或草颗粒饲料。一部分供给当地合作社饲养羊用,另一部分远销省外各大牧场。
工人正将秸秆打散放置生产线
“农户将农作物秸秆交售给我们,亩均增收150-180元,我们厂子还吸收附近的农民来务工,一年下来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润牧饲草公司负责人刘金生介绍说,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后,公司职工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了40余人,饲料储备库及储草场棚由2万平方米扩增至4.6万平方米,秸秆饲料加工生产线由年产1万吨扩增到年产2万吨,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年收购各类秸秆3万余吨,生产加工“润牧”牌各类草颗粒2万余吨,带动周边3万亩地秸秆综合利用。
让秸秆变废为宝,既增加了农业产出,又提高了生态效益。2023年,山丹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7%,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4.88万吨,占全县利用量的71.7%。
工人将加工好的饲料放入仓库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胜德告诉记者:“农作物秸秆饲料化为全县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对推进县域畜牧产业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全县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95.72万头(匹、只、羽)和152.24万头(匹、只、羽),同比增长9.94%和9.56%;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6.6%。”(郑淑莹 王旭辉 吴艳凤)
中国张掖网山丹讯 山丹是传统农业大县,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7.24万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秸秆。这些看似无用的秸秆,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近年来,山丹县依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农户参与、企业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形成“模式体系化、布局科学化、基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的祁连山浅山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新路子。
走进山丹县位奇镇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秸秆饲料化加工车间,伴随着自动化加工机器的阵阵轰鸣声,晾晒好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经过分拣、粉碎、压缩、加密等工序后,变成了一个个富含营养价值的“牛羊面包”,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合方农牧负责人正在查看已打包好的秸秆
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告诉记者:“全年可收储和加工各类农作物秸秆3万余吨,经过粉碎、揉丝、除尘等工序后,包装好的秸秆在满足本县需求后,剩余的销往蒙牛、伊利等全国各大牧场。”
“我们老百姓以前处理秸秆相当困难,现在好了,有了秸秆加工企业,秸秆有人回收,还做成了饲料,对我们老百姓帮助非常大。”位奇镇村民王玉花说。
秸秆,不仅是农作物生命周期结束后的自然废弃物,更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宝贵资源。过去,每年秋收之后,大片的秸秆都难逃被焚烧的命运,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如今,山丹县通过农作物秸秆试点项目的实施,已建设收储能力5000吨以上的秸秆收储中心4个,建成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4个,秸秆利用企业收储运农作物秸秆7.23万吨。逐步形成了以秸秆利用企业为中心、经纪人和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和“企业+经纪人”“经纪人+农户”的集约化收储运模式,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合方农牧负责人正在查看已打包好的秸秆
“农作物秸秆综合试点项目的实施,全力打通了秸秆饲料化利用‘收集、存储、转运、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畅通了秸秆从田间地头到用户使用各个环节,推动秸秆饲料化转化增值,构建秸秆养畜产业运行模式,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小杠杆’撬动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循环’‘大经济’,特别是在弥补优质饲草缺口、保障畜产品供给、推动种养结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主任李建华介绍道。
秸秆可以卖钱了,“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在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秸秆加工厂,秸秆通过破碎、混合、蒸汽软化等工艺流程,变成了全混合日粮或草颗粒饲料。一部分供给当地合作社饲养羊用,另一部分远销省外各大牧场。
工人正将秸秆打散放置生产线
“农户将农作物秸秆交售给我们,亩均增收150-180元,我们厂子还吸收附近的农民来务工,一年下来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润牧饲草公司负责人刘金生介绍说,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后,公司职工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了40余人,饲料储备库及储草场棚由2万平方米扩增至4.6万平方米,秸秆饲料加工生产线由年产1万吨扩增到年产2万吨,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年收购各类秸秆3万余吨,生产加工“润牧”牌各类草颗粒2万余吨,带动周边3万亩地秸秆综合利用。
让秸秆变废为宝,既增加了农业产出,又提高了生态效益。2023年,山丹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7%,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4.88万吨,占全县利用量的71.7%。
工人将加工好的饲料放入仓库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胜德告诉记者:“农作物秸秆饲料化为全县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对推进县域畜牧产业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全县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95.72万头(匹、只、羽)和152.24万头(匹、只、羽),同比增长9.94%和9.56%;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6.6%。”(郑淑莹 王旭辉 吴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