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州区甘浚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元发展”的思路,破局开路、创新求变,有效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确保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扩展空间重长远,创新思路由窄变宽
走进甘浚镇高家庄村安置区,昔日散落分布的村庄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江南水乡风韵的农家小院,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宽敞的马路、碧绿的水池、漂亮的广场,路边芳草如茵,姹紫嫣红,湛蓝的天空飞鸟掠过,旷野的清香扑鼻而来,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映入眼帘。
近年来,高家庄村紧盯未来发展空间,顺利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争取并先试先行甘州区唯一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全面铺开老旧房屋整村拆除和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累计拆除238户空置房屋、老旧房屋和“一户两宅”房屋,在规划区集中修建43栋114院安置房,配套室外给排水、供暖、绿化、硬化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腾退结余建设用地40亩。在辖区内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4500亩,通过“小田并大田”、土地权属调整,全力破解了耕地碎片化问题,增加集体土地300余亩,为发展集体经济优化了用地结构布局,提升土地集约化管理水平。
项目支撑促发展,经济收益由少增多
在距离安置区2公里之处,是高家庄村的养殖小区。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一间间圈舍宽敞明亮,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牛幼崽活蹦乱跳,牛儿们或起身吃几嘴草料、或饮几口清凉的自来水,在牛舍里悠闲地沐浴着阳光。
“养殖场存栏量为300多头牛,喂养牛的秸秆、牛草等草料来自周边农户以及村集体租种的牛草,务工人员也是周边的村民,形成种养相结合的模式,不仅给辖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还可给村集体带来收入,”千广农业负责人说。
近年来,高家庄村牢固树立项目驱动集体经济发展意识,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支撑村级集体经济持续上升的重要载体。结合全村实际,通过“四议两公开”方式,研究确定以肉牛养殖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集体荒滩,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40亩的养殖小区4个、高标准养殖圈舍184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修建规模化、连体式养殖圈舍6栋,同步完成青贮窖建设、水电管网敷设、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坚持村集体领办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祁连牧歌等大型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支部领航、统一养殖、定点销售的产销一体化和利益连接机制,项目的收益由合作社支持分配,不断增强畜牧养殖综合能力,新增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党建引领聚合力,组织保障由弱到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自中心村党委成立以来,采取产业复制、延链补链、建立基地等方式,以党建引领肉牛产业发展,加紧技术人才、养殖经验、市场销售等资源互联互通。不仅高家庄村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更带动了周边村社群众产业发展。”该镇副镇长牛文杰说。
近年来,高家庄村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抓班子、带队伍、建堡垒、促发展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引领作用,打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四抓两整治”和党建信息化“组合拳”,实施“四化四提”强基固本行动,对农村党支部星级标准化建设进行复核评估,推动村级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建立“党建+网格化”组织体系,设立党员示范岗,每季度开展“党员示范岗”评比活动,进一步突出党员在党的各项事业中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聚焦“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新成立高家庄中心村党委,探索形成“中心村党委+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实施集体经济“提标倍增”行动,带动周边村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区域内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
爱心食堂惠民生,幸福指数由低到高
香菇炒肉、白菜炖肉、蒜苗肉丝……近日,在甘浚镇高家庄村级幸福互助院“爱心食堂”里,香喷喷的饭菜准时出锅,附近的老人们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热气腾腾的饭菜,开开心心地吃起来。
“每天来这里吃饭,又便宜又方便,人多了吃饭还香,现在的社会真好,村上为我们办的这个食堂,真是办了件大好事。”高家庄村村民王进保说道。
今年以来,高家庄村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在农村养老服务上实现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爱心食堂建设和常态化运营。前期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和召开征求意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考虑村域内老年人口状况、用餐服务需求、服务资源等因素,以幸福互助院为阵地,以老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投资20多万元,合理规划建设“爱心食堂”,于今年4月8日起正式运营,食堂建筑面积200㎡,设立1间餐厅、1间厨房和1间活动室,配置餐桌20套,并按照“60岁及以上老人每餐2元、村集体补贴6元,其他群众每天三餐总费用不高于20元”的标准,为全村群众提供家常便饭。以爱心暖人心,让老年人的“幸福餐盘”从“舌尖”暖到“心尖”,让文明乡风沁入人心。(王红燕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