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东铁涌赤岸村大力发展蚝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凭小美味开“蚝”车住“蚝”宅
每天清早,惠东县铁涌镇赤岸村码头上,众多蚝农驾驶渔船鱼贯而出,在考洲洋海面上划出层层波浪,渔船穿梭在竹排之间,在蚝农举手投足间,成串蚝埕脱水而出,很快,渔船满载而归……眼下正是生蚝采收旺季,这样的丰收场景在赤岸村每天可见。
赤岸村地处考洲洋畔,海洋资源丰富,养蚝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惠州市名优农产品”“广东省名牌农产品”,赤岸蚝早已声名在外。近年来,赤岸村大力发展“蚝产业”,通过引进蚝苗新品种、改良养殖方式、打造休闲旅游码头等,不断书写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蚝农在采收生蚝。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吊养产出的赤岸蚝质优味美,深受市场欢迎
冬日阳光洒落在考洲洋,海面波光粼粼。远处,蚝农驾着渔船回到赤岸村码头,船上堆叠的赤岸蚝犹如一座小山丘。码头边的简易棚下,是生蚝粗加工生产线。农妇们一字排开,坐在小板凳上,戴着手套,娴熟地用工具将蚝壳撬开,一块块水润白嫩的蚝肉呈现眼前。在这里,购买生蚝的游客来来往往,运送生蚝的货车进进出出,很快,这些生蚝就会抵达市民家中和饭店餐桌,成为犒赏大众味蕾的美味佳肴。
“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很好,养出的生蚝又肥又大,个个都很漂亮,肉质脆嫩、鲜甜。”蚝农方雪花笑着说。
丰腴肥美的蚝是如何养出来的?记者跟随方雪花出海探秘。
方雪花的父亲驾驶渔船穿过考洲洋海面,眼前是连绵的蚝排。“自家管理自家蚝田,这边的蚝排就是我们家的啦。”方雪花告诉记者,蚝农将外地引进的优质蚝苗串成蚝埕,绑在竹架上,放入海水中吊养。“你看,它正微微张开‘嘴’喝水呢。”当她提起一串蚝埕,离开水的蚝立马“闭嘴”。“我们要把绑着的蚝埕调整到合适的高度,确保涨潮、退潮时蚝能喝到水、吃到海水里的微生物,这样养出来的蚝品质才好。”自小看父亲养蚝,方雪花如今也加入了养蚝的事业,她的父亲和弟弟负责养蚝、采蚝,几乎每天都要出海管理,她则主要负责销售。“养蚝能兼顾家庭,收入也不错。”
记者了解到,在赤岸村,每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蚝农们便开始养殖手指头大小的蚝苗,经过科学、精心养殖管理,农历八月开始便可陆续采收。吊养产出的赤岸蚝,不仅丰腴肥美,肉质爽口,且每年都有专业机构检测确保质量安全,因此深受市场欢迎。
惠东县铁涌镇赤岸村生蚝养殖场。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打造休闲旅游码头,推动蚝产业乘势“出海”
生蚝养殖已成为推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目前,赤岸村养蚝面积约6000亩,在2600多名赤岸村村民中,养蚝专业户就有300多户,村内以“蚝”为主题的餐饮店有10多家,85%的村民都在从事与生蚝相关的产业,赤岸村生蚝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
赤岸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容祥告诉记者,在生蚝养殖方面,前几年村里生蚝养殖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为大白蚝、近江牡蛎。近年来,通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又引进了“三倍体”新品种,采用科学蚝苗养殖模式,有效提高滩涂养殖利用率。
“目前我们主要销售蚝苗和蚝肉,这段时间近江牡蛎已收成约60%,蚝苗也收成了大约80%。”方容祥介绍,通过发展生蚝养殖产业,有效带动村民就业,除了本村蚝农外,每天有200名外村人到村里从事生蚝养殖产业工作,每人日均收入从1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
码头上,货车忙着装载赤岸蚝,准备销往本地及大湾区餐馆,以及浙江、福建等地。远处,一个休闲旅游码头正在建设。“每到周末就有很多游客特意开车过来吃蚝。以后,游客来到赤岸村,不仅能吃蚝,还能体验坐游船出海采收生蚝、钓鱼、观赏红树林的快乐。”方容祥说,村里正建设能容纳约180辆汽车的配套停车场,现在停车场已具雏形。另外,这里还将设置集市商店,游客能购买到本地生产的蚝干、鱼虾蟹、海鸭蛋等土特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蚝产业”已成为当地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如今,不少村民建起了“蚝房”,开起了“蚝车”,生活越过越“肥美”。方容祥期待着,借着休闲旅游的东风,“蚝产业”能乘势“出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实习生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