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肃南县康乐镇红石窝村充分发挥“党建红”引领“乡村绿”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保障作用,立足辖区红色资源优势,坚持“突出红色、抓实振兴、富民强村”的思路,在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红色队伍、发展红色产业上持续用力,着力推进思政工作见行见效。2023年被命名为首批张掖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
深化思想引领培育“三个课堂”多层次激发党员教育新动能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政治理论、红色文化、分享感悟系列教育,推动党的理论武装与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思政课堂”筑牢信念根基。红石窝村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作为党员教育必修课、终身课,不断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针对辖区内部分老党员行动不便、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创建“读报员”志愿者服务队,为辖区老党员提供读报讲解服务,用“接地气”的乡土语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精神内涵,真正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以来,开展理论宣讲16场次。“红色讲堂”锻造忠诚品格。以红色经典书籍为“教材”,以革命先烈先辈为“教师”,以阅读红色故事为“圆点”,充分依托马场滩战斗遗址、康隆寺战斗遗址、石窝会议遗址等红色资源,围绕红西路军革命史中的“人、物、事、魂”,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学历史,强党性”红色故事我会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主动将传承红色基因与践行初心使命结合起来,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实践课堂”深化党性锻炼。组建党员“红色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党员带头开展道路维修、环境整治等党性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党性教育、唤醒党性意识,团结带领全村农牧民群众集中精力把红石窝村建设成“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红色美丽乡村。
整合内外力量打造“三个平台”多渠道开辟红色教育新途径
立足红石窝村红色根脉优势,打造集群化、组织化、移动化教育平台,夯实思政工作品牌发展根基。搭建红色实践平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投资806万元,修建1200平方米红军广场、353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和极具裕固族特色的“红军之家”帐篷讲堂,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及红色记忆馆,沿途设置红色旗帜、红色主题雕塑、红色文化标志标识200余处,建成800米红军公墓栈道并打造3公里“红色路线”。健全红色教育平台。运用“教育基地+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开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瞻仰一次革命烈士墓、参观一次红色记忆馆、聆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组织一次交流讨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开展一次“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七个一”活动,让学员通过“走、看、听、谈、写、做”等方式感受革命精神,将现场变成课堂、讲解变成互动、素材变成教材、讲授变成体验,打造系列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课程,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开辟新阵地。今年以来,开展各类红色教育实践活动50余次,受教育群众8000余人次。运用智能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红石窝村党员微信群、肃南县康乐镇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甘肃党建、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学习转发“学习走廊”系列专栏,用“年轻人的方式”点燃学习教育热情,推动党员教育从“指尖”进入“心间”。
聚焦思政工作坚持“三个创新”多维度拓展教育新成果
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创新工作方式,促进红色教育与时俱进、迭代升级。在教育品牌上求创新。依托独特红色资源优势,以裕固族群众救助红西路军这一真实事件为背景,由本村群众自导自演,精心打造红色情景剧《我的红色家园》,让干部群众在红色故事的感人演绎中得到教育。该节目在肃南县“民族团结一家亲·携手同筑共富路”乡镇精品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在理论宣讲上求创新。除了镇村干部、民间文艺骨干、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组成的理论宣讲队伍之外,红石窝村积极探索,从本村红军后代中推选红色故事宣讲员,由红军后代易祖才同志对其父辈的革命故事开展宣讲。他始终坚持以红为“源”、以红为“媒”、以红为“魂”,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材,针对宣讲对象的职业、年龄、地域,讲出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做到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用“接地气”的乡土语言为广大干部群众上好“红色课堂”、补充“精神食粮”。在基层治理上求创新。打造独具牧区特色的群众议事品牌,推行“裕固议家”帐篷议事模式,针对群众身边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困难帮扶等关键小事,引导群众有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并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农牧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