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如一日,他扎根在祁连山区和荒漠绿洲区,在田间地头遍植绿色,用汗水浇灌着广袤的祁连大地。他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植绿保绿”,让一片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就是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2022年张掖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陈斌。
1977年,陈斌出生于陇西县一个小山村。在这片以“苦甲天下”而著称的土地上,“剁开一颗黄土,一半喊渴,一半喊饿”。小时候,对陈斌而言,见得最多的是单调的“黄色”,闻得最多的是“黄土”的味道。所以,一颗绿色的种子自小便种在他的内心深处,追逐绿色的梦想也由此而生。
1998年,陈斌从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来到张掖地区寺大隆林场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12年。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到张掖市林科院的院长,陈斌一路奔跑了好多年。
如今,行走在张掖大地,一片又一片的荒漠变成了“绿洲”。看着荒山绿起来、美起来了,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陈斌(右五)驻点为当地农民指导设施葡萄种植。
做好保护生态环境事
在张掖地区寺大隆林场,他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扛着锄头除草、拿着铁锹浇水,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育苗及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与推广工作中。几年下来,陈斌整个人黑了,瘦了,成了场里数一数二的业务骨干。
期间,为了解决张掖市绿化树种单一、效果不佳的难题,陈斌和同事多次前往外地进行考察论证,先后从东北、河北等地引进樱花、海棠、红叶白腊、大果山楂等绿化新品种20多个。
由于工作业绩出色,组织任命他为张掖市草原工作站站长。面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组织希望他能在林草融合上发光发热。
履职后,他迅速将草原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的职责牢牢扛在肩上,带领单位技术人员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草原监测与评价等课题研究,研发草原生态实用技术。
工作中,他带领科研团队启动实施了草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两年间,陈斌和团队完成了张掖市天然草原植物资源调查,采集、制作草原野生植物标本700余种2000余份,收集野生植物草种68种,组织编写了《张掖市天然草原野生植物图谱》,填补了张掖市草原种质资源调查的空白,为开展草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挖掘草原生态修复、保护与技术开发项目,推动林草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好科技服务推广路
在张掖市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过程中,他主动请缨到无任何设施农业栽培史的民乐县三堡镇何家沟村驻点,为当地农民指导设施葡萄种植。
在陈斌的精心指导下,当地群众将“冷凉”和“干旱”这两大自然劣势转化成了优势资源,设施农业种植“禁区”成功的培育出了红提葡萄。这些冬季上市的“金蛋蛋”成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半亩地的葡萄种植大棚年产值达2万多元,实现了一座棚抵10亩田的收益。当地农民逢人就说:“‘陈科学’不仅是个好人,还是党的好干部。如果没有他,我们咋能吃上葡萄种植这碗饭呢?”
2010年底,陈斌被组织聘任为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一边搞科技研发,一边做林技推广,他将自己发明的《一种造林打点器》《果树吊枝袋》《一种密植花圃松土除草工具》《苗锥》及参与发明的《硬枝嫁接削穗器》等国家专利推广到千家万户,让果农记在心中,用到手上。
近年来,陈斌被聘任为“张掖市乡村振兴优质林果产业专家服务团”团长。为了满足农户技术需求,他采用电话解答、视频解答、图片解答等方式,指导各类林草种植示范基地5000余亩,推广林、果、草新品种20多个。贴心的技术服务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良药”,他和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基层的成功应用成了乡村振兴的“法宝”。
圆好绿色发展梦
25年来,陈斌始终践行着自己的“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播种绿色的林草事业,把科研论文写在了张掖大地。
截至目前,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10余项,获甘肃省林业科技奖4项,获张掖市技术发明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6项,承担省级地方标准修订计划项目7项,获颁布实施省地方标准2项。
因为工作成效显著,众多荣誉纷沓而至。陈斌先后被张掖市林业和草原局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甘肃省林业厅聘任为“甘肃省林果专家”、“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被张掖市委、张掖市政府授予全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挂职科技副镇长”,被共青团张掖市委授予“张掖市青年道德模范”称号,被张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张掖市2017—2019年度市管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2022年被张掖市科协等单位推选为张掖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多次被张掖市委组织部、张掖市科学技术局、张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彰为优秀科技特派员。
一路走来,他已从25年前拿锄头、扛铁锹的林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过硬、成果丰硕的林业正高级工程师。
陈斌说:“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立足本职,为全市林业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把干好林草事、圆好绿色梦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