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满仓廪,“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产业兴旺,五谷丰登、群众“钱袋子”悄然鼓了起来;田垄阡陌,和美安宁、老百姓幸福指数更高……回望2023年,全县上下踔厉奋发,笃行实干,狠抓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统筹协调促振兴,多措并举增收入,山丹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聚焦“粮食安全”端牢手中饭碗
这一年,山丹县胸怀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超前谋划,以早动争主动,扎实有效推进春耕生产,积极应对夏秋旱情,切实做好秋收秋管,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寒冬时节,在山丹县正明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装满马铃薯的编织袋子整齐有序地码放在恒温库里,当收粮入仓之后,总经理梁正明都时不时到库里看看,感叹党的好政策。2023年从种到收,县种子中心和农技中心常常来给他做技术指导,有了这样的技术后盾,在山丹像梁正明这样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每年承包的土地逐年递增。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2023,山丹县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稳面积、壮弱苗、战旱情、防病虫,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大力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高标准农田6.2万亩,累计建成40.9万亩,全面推行“到册不到户”“一户一块田”建设模式,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8.43万亩,其中小麦面积20.69万亩,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同时,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推进粮食生产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聚焦“头尾工程”拓展产业链条
这一年,山丹县坚持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这一思路,强化项目支撑,注重品牌培育,延长产业链条,一批批项目落地实施,在促进产业转型上取得丰硕成果。
施工车辆往来穿梭、项目厂房拔地而起、设备安装有序推进……在火热的乡村振兴一线,山丹县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建设项目、锡航农业山丹县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山丹县养殖废弃物区域集中处理中心等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沃野田畴一派繁忙景象。
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见效,农业产业融合升级让这座西北小城唱响了四季增收歌,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为引擎,推动建设“农业强县”驶入快车道。2023年,山丹县紧紧围绕“羊薯草菜马”五大富民产业,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发展模式,全力推动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万头肉牛养殖、马铃薯产业集群等项目44项,到位资金5.8亿元,饲草产业园、果蔬精深加工生产线等32个项目建成投运,马铃薯、肉羊肉牛等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3亿元。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甘味”品牌3个,“丹马”菜籽油、“耀汉子”黑小米等5个产品荣获绿色博览会金奖,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聚焦“人居环境”绘就和美乡村
这一年,全县数不清的群众参与,持续开展乡村建设、村庄清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真见效、见实效。
柏油村道平坦干净,田畴阡陌瓜果飘香,农舍庭院别具特色,乡风民情和谐淳朴……如今,打卡山丹的村庄,弥漫的是诗意,品味的是意境,流淌的是乡愁。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也是山丹县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2023年,山丹县突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全域拓展的原则,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落实“八改”工程,投入资金10.9亿元实施道路改造提升、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54个,统筹推进1个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4个示范村、6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和6个节点村建设,着力打造“城区+清泉镇+位奇镇”1个城乡融合示范区和G312、S590、S315线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力打造乡村建设“山丹样板”。老军乡丰城村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持续开展高质量“清洁村庄”和农村人居环境“十整治”行动,巩固提升高质量清洁村庄111个,新改建卫生户厕1053户,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4座,改造污水管网21公里,新建垃圾处理点15个,废旧农膜回收、粪污资源化、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86%和93%以上。
如今,行走在山丹的村落间,温室大棚有序排列、村庄环境洁净优美、农民生活有滋有味……一幅“农”墨重彩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焉支大地徐徐铺展。(王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