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各地区各部门既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也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为耕地保护和改良注入新动力,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在客观认识中肩负耕地保护重任。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截至目前,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2022年较上年增加约130万亩,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托底,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主动担当作为,把耕地保护任务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挑战,无论任何时候,都始终要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与挑战,要更加保护好耕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真抓实干中明确耕地保护举措。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各地要把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落实到田间地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耕地,要拿出耕地保护的实招与硬招。压实责任是前提。耕地保护必须要层层传递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提升质量是关键。耕地保护不是把地“圈起来”就了事,而是要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耕地产出更多中国粮。制度改革是保障。通过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等,提供耕地保护制度保障。激发动力是重点。通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分类推进撂荒地利用等,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资源开发是活力。要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把“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利用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在综合利用中抓实耕地保护重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做好顶层设计,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要注重分类施策,积极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要激发动力活力,统筹粮经饲种植,综合利用好各类盐碱地,积极探索实践,注重“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要强化政策支撑,制定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总之,要最大限度地改造利用好各类盐碱地,为耕地保护提供强力支撑。(蒲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