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03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训练、70名有康复需求的精神病患者落实门诊服药补贴、免费适配辅助器276例、托养65名重度残疾人、新增残疾人就业34人……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事、一个个变化,折射出山丹县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今年,山丹县聚焦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力作好残疾人关爱服务保障,创新工作措施,持续加强助残服务优化,推进惠残政策落实落地,全县残疾人生活日益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在甘肃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伴随着缝纫机“吱吱”运转声,一件件成衣便在“俏缝娘”的裁剪缝烫下完成了。今年42岁的孙新花因疾病行动不便,被鉴定为三级残疾,5年前,经人介绍,她来到甘肃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工作,负责一些简单的裁剪、缝制工作。
“我2015年查出来的双侧股骨头坏死,原来在外地工地上干着呢,查出病之后就不能再干了,所以就到这个厂子里,能照顾家里,工资也可以。”甘肃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孙新花告诉记者。
“我公司现有残疾工人11人,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制,他们每月工资能拿到三四千左右,他们上班时间自由,能照顾孩子,也能有一份收入,本公司常年有订单加工,今后我们公司会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和劳动就业人员到海兰达上班。”甘肃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春燕说。
为了让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甘肃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与山丹县残联携手,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目前,该公司残疾工人数量占总用工数的15%。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残疾儿童更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关爱下浇灌成长。“来,抬抬腿,举手臂,很好,棒棒哒,屈膝……”走进山丹县温馨日间照料中心,记者发现这里就像幼儿园一样温馨舒适,康复老师们正在给残疾儿童上课,陪他们玩耍、训练……每个细微的爬行、握举动作里,无不传达着一种希望和满足,爱温暖了整个康复中心。
“很多残疾孩子出生后,父母为给孩子看病,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内心渴望关心与关爱。看着那些残障儿童,会心酸,会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中心负责人庄月英说,生命需要呵护,在爱的世界里,她想为更多的患儿建造一座温暖的家园。
温馨日间照料中心将残障儿童康复训练作为重点工作开展,积极推进残障儿童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里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唐氏综合征,运动功能发育障碍,感统失调等各类患儿将受到专业康复训练,细心地呵护,在爱的蓝天下,触摸生命的力量。目前,山丹县温馨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残障儿童158名,其中中心集中服务83人,通过“送教上门”“送康复进家庭”等形式居家服务儿童75名。
在山丹城区的街头,随处可见许多白墙灰瓦印有“爱心屋”字样的小房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文明的新地标。这是我县最直接、最有效的爱心助残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固定的经营场地,彻底结束了几十年来我县残疾人露天经营的现状。
“多少年来我们摆地摊,冬天冻得实在没有办法,刮风下雨都在外头,自从有了爱心屋,我们生意越来越好,顾客也多。”商贩梁小平说。
在过去,残疾人街边摆摊修鞋、修表、修锁,夏天烈日炎炎汗水湿透衣襟,冬天冻得手都伸不直,经受风吹日晒,雨打霜染是常事。如今,有了“爱心屋”不仅为残疾人提供稳定、舒适、温馨、安全的工作环境,也成为残疾人自力更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据了解,山丹县在城内8处繁华地段为残疾人投放20个爱心屋,为残疾人提供经营场地,实现残疾人“出门有场所,就业有去处”,营造“爱心助残”浓厚氛围。
善举创造和谐,爱心传承美德。山丹县将持续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个性化需求,大力推动精准康复服务,实施特殊教育,有效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切实增强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马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