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肃南 肃南:肉牛托养中心“托”出乡村振兴“共富路”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0 人参与互动 2023年10月23日 09:36

0

  中国张掖网肃南讯  深秋时节,牧草金黄,走进肃南县皇城镇红旗村,村道干净整洁、肉牛托养中心整齐划一、黄白花膘肥体壮、养殖户忙里忙外……这是红旗村发展“牛产业”的生动写照。

  “土黄牛”变成“红花牛”,群众致富有奔头

  穷则思变谋发展。过去的红旗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种植燕麦和大麦,群众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不高,村级集体收入主要是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和草原、耕地租赁资金。

  “早在90年代,红旗村就探索养殖土种黄牛,由于品种原因,土种黄牛卖不上好价格,村民养殖的积极性不高。”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任万兵说道,“近年来,我们组织党员、养殖大户赴青海、武威等地考察学习肉牛养殖,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和冷冻精技术,对土种黄牛进行品种改良,改良后的“红花牛”生长速度快、肉质佳、更受市场欢迎,3月龄的乳牛就能卖7000多元,是原来的三倍多。”

  典型示范显成效。养殖户收入涨了,群众养殖肉牛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引领全镇养殖肉牛5000头以上,成为了皇城镇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个人养”变成“集中养”,产业发展有势头

  建强基础促保障,形成规模效应。立足浅山区光照资源丰富、饲草资源丰富、种质资源丰富、有养殖肉牛传统的“三富一统”优势,红旗村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一种植为主、小规模散养为辅的单打独斗式发展模式。先后争取项目资金560万元,规划建设540平方米养殖棚10座、800平方米储草棚1座,建成千头肉牛托养中心。

  养殖户张成永说:“原先个人养牛,少了形不成规模挣不上钱,养多了又没地方还得为卖牛发愁。现在‘个人养’”变成‘集中养’以后,不再是光凭经验养牛,定期有技术员统一进行指导,牛的饮水育肥、疾病防控、饲草储备都变得更科学、更方便,小牛犊成活率也高了,大牛的膘情也好了,牛也不怕冷了,而且规模上来后,牛贩子主动找我们,牛价比过去高很多。”

  壮大经济促增收,形成双赢效应。“我们自己修一座养殖棚要投资50多万,自己哪有那么多钱,如果贷款修,光利息每年就是2万多,现在我和另一户合租一座棚,我一半,他一半,每年只需要掏3000块钱,就能把我的二十几头牛全部“入托”,大大减少了我的投入,再一个,给我省出了更多的时间,我还能再打打零工。”养殖户吴忠元笑着说。

  不仅养殖户的收入不断提高,村集体也通过租赁费每年增收6万元,集体收益和群众收入实现双提升。

  人畜分离促宜居,形成生态效应。吴忠元的妻子屈会玲感慨道:“原先我们在自己后院养牛,牛粪又多、苍蝇又多、气味又大,街道上也是牛粪,根本打扫不及。现在把牛集中‘入托’以后,后院也不乱了,街道也不脏了,空气也好了,人的心情都好了。”

  “个别富”变成“共同富”,乡村振兴有劲头

  “134X”模式强引领。皇城镇围绕推动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不断激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活力,组建1个东滩片区肉牛产业联盟党委,打造红旗村肉牛托养、东滩肉牛交易、肉牛品种改良技术推广3个中心,在周边的东庄、向阳、营盘、皇城村,建成4个分散黄牛养殖基地,联合片区内X个农牧村、单位党支部和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产业联盟党委组织架构,推动组织形式、产业布局、生产要素充分集聚、“抱团发展”。

  “五联”建设聚合力。“联盟党委建成后,我们通过资源联享、队伍联建、人才联用、阵地联建、工作联促,把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基层党组织阵地、人才和经验等优势资源有机整合、统筹利用,切实发挥党建优势资源集聚共享效益,实现组织共建、发展共赢、群众共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皇城镇党委书记毛杰表示。

  至目前,红旗村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50余家,占全村常住户90%以上,全村年存栏900余头牛,出栏600余头,实现产值近400万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增长11.8%。肉牛托养中心已“托”出红旗村乡村振兴的“共富路”。

  红旗村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精准发力,发展优势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把“党建链”与“产业链”紧密相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换挡提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真正把肉牛养殖变成乡村振兴的“牛”产业,“犇”出了一条集体创收、群众受益的共富之路。(王涛)

 

 

编辑: 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