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物工作作为文化大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强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文物数字化再现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该县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长城保护试点县和长城保护功勋单位,文物工作连续三年全市考核第一。
制定政策高调保护。率先出台全省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颁布的保护条例,即《山丹县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配套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山丹县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和乡镇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结合县域长城及文物分布特点和具体险情,分年度、分地段做好抢险、加固、本体保护等工作,切实提升了长城保护水平。配强力量主动保护。成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文物保护专项组,设立汉明长城保护研究中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管护站,聘请文保员118名,加大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力度,以健全的机构和充实的力量推进文物保护。联动监管倒逼保护。通过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渠道,多方奔走呼吁,将境内汉明长城、龙首山古长城保护修缮等文物保护工作列入省市人大、政协督办事项;督促各乡镇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发挥就近建设和保护作用;建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严格落实全县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制度,依规调整涉及文物项目选址120次,纪检监察、公安、文物等部门协作联动打击破坏长城违法活动10余次、督办长城违法违建公益诉讼案件3件,最大限度凝聚力量保护文物。
实施基础文物保护项目。争取各类文物保护专项经费5044万元,其中3761万元用于长城保护、1283万元用于其他文物保护,重点对县域内急需修复、濒临倒塌、破坏严重的文物及长城本体、烽燧、关堡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先后完成明长城小寨段和硖口长城4段保护修缮、硖口长城三维数字化展示利用、山丹长城防护围栏建设、艾黎与何克陵园修缮及展示利用、马寨无量殿和高寨圣经楼修缮、四坝滩遗址公园展示利用等文物保护项目19项,设置长城保护界桩271公里、标志碑和公示牌130个。实施重点文物展示项目。按照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和甘肃省长城文化公园“3381”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将张掖市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争取到位资金200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000万元,着力打造硖口至新河驿集中展示区,已建成长城展示服务中心、巡查步道、导览标识和驿站系统等基础设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景区初具规模。配套特色带动项目。发挥“艾黎情”品牌和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建成艾黎纪念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汉明长城博物馆和马文化博物馆,并开放运营。着眼长城沿线人居环境改善和历史景观展示,有机结合“空心村”治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硖口驿站至硖口古城景观带,共搬迁长城沿线农牧民1119户3653人,建设生态屏障区1个,完成防御造林24.7万亩。
开展赴外交流宣传。持续推进精品文物外展交流,“胡腾舞俑”“胡人牵驼画像砖”等精品文物多次被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省内外文博单位借展,扩大了山丹文化资源影响力。利用活动开展宣传。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策划举办各类专题陈展、线上云展览等活动,展示我县馆藏文物,宣传《文物保护法》,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借助文旅展会、高端论坛等活动和网络媒体平台,扩大“长城魂”品牌影响力,先后成功举办四届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全国徒步大赛、甘肃山丹第一届马拉松自行车骑行大赛等活动50多场次,“汉明长城——山丹马场”“山丹马场——焉支山”2条体育旅游线路获评国家级精品线路。利用媒体扩大宣传。依托微信、电影、电视等新媒体手段,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增强宣传教育吸引力。《浴血誓言》《玻璃盒子》等多部影视作品在硖口古城取景拍摄。山丹汉明长城多次被央视、中新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栏目、国家文化公园特别策划《江山壮丽 我说长城》聚焦汉明长城山丹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深入挖掘汉明长城、硖口古城、艾黎捐赠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组织开展文博微课堂、文博“四进”、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活动,推出青少年研学产品,扩大社会教育宣传辐射面。先后举办《艾黎捐赠文物精粹展》《艺术与信仰—山丹水陆画展》等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18场次,策划“陶风瓷韵”“骨玉奇珍”“百艺荟萃”等线上云展览83期,解读精品文物127件,创作文物话战“疫”系列海报45张,开设文博微课堂23期,组织青少年研学教育活动和社区文化“四进”活动116场次。(王文君 白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