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甘州 “归雁”詹文的愿景——三年育出张掖肉牛“新品种”,五年研发张掖“新种子”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0 人参与互动 2023年08月16日 12:40
作者:刘枫
7月底,甘肃甘州,高温38℃。初见詹文时,他正在玉米制种试验田内和科研教授探讨种子的套袋授粉情况。
8月初,金葵花种业与非洲科学院菲利克斯院长、贾银锁院士共同成立院士工作站签约仪式在张掖市举行,标志着金葵花种业在自主品牌研发上实现了新跨越。
今年40岁的詹文是张掖市金葵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掖市甘州区盛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张掖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他是当地走出贫困乡村又第一个返乡创业的人,当过村干部,创办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种业公司,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走出农村,摘掉全家“穷帽子”
与现在的新农村相比,20年前甘州农村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詹文所在的安阳乡郎家城村地处祁连山北麓冷凉山区,靠天吃饭却干旱少雨,是心思活泛的年轻人都弃而远之的穷乡僻壤。
从小到大,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年累月、寒暑不断地在地里刨食却艰难度日,詹文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003年,刚刚20岁的詹文中专毕业后,来到一家制种公司当起了技术员。
经过几年的锻炼,加上能吃苦耐劳,2008年,詹文被山东登海先锋种业相中。
外企的工作,让詹文有了更大的空间。从技术员、基地主任到部门经理,詹文用5年时间步步进阶,月薪达8000元。
在2008年,每月8000元的工资,让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何况是一个从贫困山区出来人。有了经济能力,詹文在家乡给父母修起了小康房,全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返乡创业,配出致富“新方子”
“虽然家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家乡更多人的日子并不好过。”2013年,詹文放弃在外企丰厚的待遇,辞职回到家乡创业。
当年,他当上了甘州区安阳乡郎家城村村主任,开始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干旱少雨、物候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等,严重制约着郎家城村的发展。
要想摘掉穷帽子,就要靠产业铺路子。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查,詹文发现,村里大多数老百姓都有养羊的习惯,但是羊的品种全是老式细毛羊,体格小、出肉少、长速还很慢,一养就是一年,一卖却值不了几个钱。
于是,“修建一个肉羊品种改良场”的想法在詹文脑海里萌生。
2014年,詹文带头出资成立了张掖市甘州区盛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2700多只种羊品种(包括小尾寒羊、杜波、湖羊),建成了祁连山沿山浅山区第一家省级标准化种羊场,并吸纳村里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合作社上班,带动全乡250多人就业。
由于引进的新品种长速快、出肉率高、奶质好,属多胎羊,大大改良了当地肉羊品种,深受养殖户青睐,当地养殖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2016年,省农牧厅命名其为省级肉羊标准化示范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三年后,詹文当选安阳乡郎家城村党支部书记。敢想敢干的詹文又接连干了几件事,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第一件事,扩大养殖产业。2018年,在全区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时候,合作社引导全乡72户建档立卡户积极参与,当年户均纯收入增加1.86万元,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126户脱贫增收,辐射带动1200余户群众发展肉羊肉牛养殖产业。同时,主动为周边村社800多户养殖户在肉羊肉牛养殖、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提升等方面提供免费服务2000多次。合作社的发展也为村里带来了每年8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第二件事,改善基础设施。詹文先后带领全村群众修建磨光渠3公里、U形渠1.5公里,硬化道路1.1公里,绿化道路6.5公里,镶嵌路牙石7公里,架设路灯70盏,危房改造27户,整理土地4200亩,修建蓄水池4座,改造废旧日光温室19座,大大改善了村上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件事,心系民生关怀。詹文不仅惦念着乡村,还惦记着乡村的人。2016年至2018年,詹文以合作社的名义,出资每年每月为村里60岁、70岁、8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发放慰问金60元、70元、80元,累计38万元。
雪中送炭的事,詹文也做了不少:出资1万元为贫困户修房子;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筹资2万多元为村里的孩子治病;在自己的母校安阳中学设立励志扶贫奖学金,为学校100名孩子每人资助300元……这些年,詹文已捐出100多万元善款。
三年愿景,育出肉牛“新品种”
在詹文的带动下,不到三年的时间,安阳、花寨两个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起了新品种肉羊,带动了当地养殖业迅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20年,詹文辞去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开始转型走上了肉牛养殖育肥、母牛繁育的新路子。同年,合作社被张掖市选定为“张掖肉牛”新品种选育育种场,承担市、区家畜繁育改良和育种工作。
近年来,合作社秉承“科技兴畜”的经营发展思路,积极开展肉牛冻精改良及杂交技术、肉牛快速育肥技术、秸 杆青贮氨化技术、肉牛新型饲料配制、能繁母牛补饲、能繁母牛同期发情、肉牛疫病防治等技术研究及应用,集成配套现代肉牛养殖技术,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宜当地肉牛养殖的高效丰产办法,并积极加入了甘州区金张掖肉牛产业联合会,将肉牛繁育、肉牛育肥、饲草料生产和肉牛屠宰销售等关键环节联合起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集约运营模式和“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科研统一、销售统一”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产销售的“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辐射带动500余户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科技优势、经济优势、区位优势的转化,有效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别看这么多牛,我们要千里挑一,一代一代的繁育并经过稳定测试,选培出来的‘张掖肉牛’品种,体格不仅要大、出肉率要高、适应能力强、耐粗饲……”来到甘州区盛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的养殖场内,一头头体型一致的优良肉牛让人眼前一亮。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合作社选定的第一批育种牛已经过验收,430头牛符合“张掖肉牛”新品种选育标准,完成了阶段性育种工作。现存栏能繁母牛720多头,肉牛140多头,牛犊230多头,成为全市最大的“张掖肉牛”品种繁育基地。
“再有三年,我们就能培育出张掖人自己的肉牛品种。”对此,詹文显得信心十足。
五年规划,研发张掖“新种子”
壮志在胸,詹文的视野更广阔了。
早在2015年底,在发展养殖产业的同时,詹文前瞻性地收购张掖市金葵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了制种产业。
有了对农村“生于斯养于斯”的知根知底,以及在外企制种公司从业的“洋经历”,接手后的金葵花种业很快就被詹文做大做强。如今,公司在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等乡镇建立了4万亩稳定的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年生产优质玉米种子1800万公斤,兑付农户种款1.82亿元,每年惠及相关产业农户5100多户,稳定吸纳就业80余人,解决周边零工就业5000余人。
不但如此,詹文还将安阳乡15名未就业年轻人吸纳进他的制种公司,年均收入都在8万—10万元,成为令人艳羡的产业工人。
张掖作为全国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已经有20年的制种产业发展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然而,从20岁就开始接触制种产业的詹文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产业的瓶颈——虽然甘州区境内有47家制种企业,但是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却很少。
“培育自己的种子品种,走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是未来制种产业发展壮大的‘密码’。”2020年,詹文成立金葵花玉米研究所,每年投入300多万元,从甘肃农业大学聘请专家教授搞自主品牌研发。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公司培育的6000多种标本已进入实验阶段。到今年年底,公司研发的4个品种将进入区试,预计2024年将进入审试。
目前,公司已成为河西学院的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暑期,公司都会为河西学院种子专业的大学生免费提供食宿并额外发放工资补助,鼓励他们加入公司研发团队,参与“张种”品牌的培育。
“我们争取5年内研发出张掖的自主品牌,让企业正式步入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轨道。”詹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詹文的努力和付出被更多人看到,被给予了更多的肯定。近年来,他曾获得张掖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组织书记、向上向善好青年、第五届甘州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甘州区劳动模范、甘州区五好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企业连续七年被评为守信用、重质量AAA+级企业、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企业、推进种子产业发展先进企业、青春助学活动爱心企业、抗击疫情捐赠活动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等荣誉称号。
荣誉在身,奋斗在心。在詹文眼里,荣誉,既是肯定和鼓励,更是鞭策与期待。
“这些荣誉将时时提醒我——不要做固守过去成绩的‘化石’,而要成为奋进未来的‘灯塔’。”詹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