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下午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守住理论创新的根魂。理论创新不是凭空创新,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才能让理论创新行稳致远。如果全盘西化,丢掉了老祖宗,忘记了自己的根脉,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守住魂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守住根脉,就是要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守住魂和根的基础上,既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结合中融合与贯通,为理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注入持续动力,也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让理论创新的格局更高远,理论创新的气度更恢弘。
把握理论创新的要求。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离开了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就是无水之木、无本之源。我们既要在壮阔的实践中去发现真理、发展真理,也要用火热的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它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背景下,面对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与问题,深刻回到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理论创新无止境。迈步新征程,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大历史观,深刻洞悉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化规律性认识,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生机勃勃。
明确理论创新的途径。理论创新不是简单地说新话,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更加注重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我们要从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和脉络。
激发理论创新的源泉。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党的创新理论的飞跃,都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推动理论创新,也要始终走好群众路线,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张闲语)
编辑: 邢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