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古代就有包邮区?鉴往知来让考古成果实证“何以中国” 来源:上观新闻    0 人参与互动 2023年07月19日 10:43

0

  编者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上海正积极践行自己的探索之路。今起,本报推出“文化传承发展在上海”系列报道,通过不同领域的实践样本,展现上海文化工作者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收获的思考与启示。

  上海博物馆大门处挂上了新的大幅海报:温润金色光芒的图腾之上,“何以中国”四个大字令人瞩目。去年“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带来的震撼,许多观众依然历历在目。

  6月2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宣布“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个展览“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将于今年6月20日起在上博第一展览厅举行,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超320件组。

  不仅是“何以中国”系列大展,从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常设展到正在举行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这样小而美、专而精的主题展,吸引了上海公众特别是年轻人鉴往知来的热情。到博物馆追寻历史脚步,在上海正成为生活潮流和文化现象。

  从历史看今天、看未来

  走进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览厅被围挡包裹,不时有观众前来打探。“都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去年‘宅兹中国’展示了4000年前的夏商周,那5000年甚至更早,是传说还是历史?”去年“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市民蔡先生来了四次,“先民的创造力让我骄傲,也让我更理解当下的中国。”

  正在紧锣密鼓布展的“实证中国”展,将展出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的伟大成就。来自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的超320件组出土文物将现身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就已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

  “实证中国”展引人期待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记得,2010年,他在主持对吴家场良渚文化权贵墓地第二次主动发掘时,上博考古队发现一座大墓。在众多随葬品中,两柄象牙权杖初露峥嵘,稍加清理竟发现通体布满精美雕刻——权杖象征着权力与秩序,雕纹佐证生产力水平。几代考古人不懈探索显示,距今5800年的崧泽文化已出现最早的社会等级分化,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形态。此次展览,就将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讲述这一历史时期的故事。

  观众可以从“实证中国”一窥其与“宅兹中国”呈现的夏商周文明之间的呼应与联系。两场展览从黄河中下游文明到长江下游文明,佐证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也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实证中国”展精选的文物,不少来自东山村、凌家滩、良渚、福泉山等著名考古遗址近年的最新发现,遍布长三角地区。“通过文物反映出,当时长三角地区已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陈杰介绍,如今的苏浙沪等“包邮区”在5000年前已形成文化共同体,这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从历史看今天、看未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

  创新展示中华文明实证

  周末,上博正在举办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上,观众们在展台前排队参观,其中不少是年轻人和孩子,原本被认为“小众”的展览人气很旺。

  “95后”观众姜先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书籍收录的《岳阳楼记》,“优美的文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他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有一种独有的精神在传承。

  上博正在展出一本收录了《岳阳楼记》的宋代古籍

  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发现,许多年轻观众敏锐地捕捉到策展的“心机”。展厅从写本到刻本的转角处,以图解展示了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过程。陈才以首件展品手书《妙法莲华经》为例,“因为全靠手写,当时可能一共只有十件。”通过雕版印刷,书籍得以大量印刷,活字印刷术更进一步提升印刷效率。观众罗先生感慨,“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

  文物展示历史,也照进现实。去年“宅兹中国”展期间,上海博物馆创新开设“文物党课”,共接待党组织89批次、1762人次。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副主任王樾曾向观众介绍“宅兹中国”本意为“国之中央”,而中国自古的社会模式便是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的“同心圆”。观众中,不少党员纷纷议论,这一结构也说明着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核心领导力量统揽全局的历史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在介绍“文物党课”时,将中华文明比作一条长河,“要知道她源于何处,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

  让中华文明更广泛传播

  上海博物馆还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主题展送进校园。这一刚刚结束的项目截至5月底已在上海12所中小学巡展,鼓励学生开展考古文化等课题研究。在中国中学,“何以中国”展不仅在校园博物馆配置常设展品,还邀请同学们成为志愿讲解员,吸引了1.58万人次师生参观,辐射周边社区群众。

  让展览“走出去”是上海博物馆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探索。“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和研究文物的机构,也是文化传播的平台。”陈杰说,策展不仅仅是围绕藏品,更要服务于城市文化需求,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

  未来,上海博物馆另一品牌大展“对话世界”系列,也将引入更多中华文明内容。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我们会将海外展品与上博馆藏、国内其他博物馆文物联动,让东西方文明交流、古今对话。”上海博物馆还在着手将反映中华文明的优质展览送往世界各地,一个将前往欧洲巡回的精品汉代文化展正在准备中。

  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为“未来几十年做准备”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今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区重固镇揭牌,此次“实证中国”展的部分展品,就曾在这里考证修复。一墙之隔的福泉山遗址规模经勘探超100万平方米,目前发掘范围还不到4000平方米,考古工作点将“为未来几十年继续工作做准备”。

  “宅兹中国”的策展人之一胡嘉麟记得,一个年轻女孩站在殷墟的刻辞卜甲前,滑动平板电脑里的拓片对应观察,沉浸其中一站就是一小时。在许多文博工作者看来,经济快速发展给了青年一代生活自信,他们渴望更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我们的使命。”

 

 

编辑: 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