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席筐】
打席筐是流传于临泽县群众当中的一种手工技艺,以蓼泉镇芦苇编制手工技艺为代表。临泽境内有黑河和众多的湿地,为打席筐所用的原料芦苇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打席筐生存延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农民们利用临泽所产的芦苇,经过拣选、浸泡、碾压、破苇、编织等工序,做成芦苇工艺品和日常用具。所用芦苇的颜色以黄里透白为最佳。粗、细最好是以一嗑二为准,用篾刀剥开,尺寸均匀,有时用开水煮烫,增加其韧性,这样编织各式席筐时就会得心应手。秋收以后,农民们采集芦苇,存放起来,以备编席筐之用。在秋末冬初的农闲时节,编席活动便如火如荼展开,编好的席筐主要作为盛器使用,尺寸较大的可盛粮食,较小的可盛杂物,更小的可供观赏。据史料记载,芦苇编制技艺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清末民初,有许多农民以此为主业,编制的席筐由商人收购,销往河西各地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蓼泉镇有30多户农民继续以编制芦苇制品为生,改革开放后,受新材料日常用品的冲击,苇编迅速走向衰落。2005年,临泽县将“打席筐”确定为非遗名录代表之一,目前正在为挖掘保护做努力。 2015年8月13日,打席筐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张掖市临泽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