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黑泉镇胭脂堡村位于县城西北约38公里处,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9户574人,耕地面积2200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3名,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近年来,胭脂堡村紧扣村情实际,积极转变思路,探索“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统筹区域资源力量,创新“四个一”措施(成立一个联合党委、建成一个辣椒科技小院、打造一个“四化”示范实验基地、开发一个公司化运营平台),推动党建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复合运转,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我签订5亩订单辣椒......”
“我们合作社今年签订620亩保银829订单辣椒......”
“我们联合几个村全部签订这个订单,能不能在价格上再争取一下......”
在黑泉镇胭脂堡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家签订着辣椒订单合同和畅谈着发展思路。可是谁又能够想到,3年前辣椒产业规模不大、群众种植标准不一、市场订单混乱的胭脂堡村能够有如此大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全村种植产业结构,村“两委”班子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党建强基、科技助农、人才保障、产业提升”的辣椒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组织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和“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治理相容”的原则,联合产业趋同的合黎镇、罗城镇2个镇8个村以及部分辣椒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聚合吸纳联建镇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后备干部等人才力量,成立“高台红”辣椒产业联合党委。产业联合党委采取党建共抓、产业共育、市场共闯、效益共享、群众共富的模式,推动联建镇村党组织力量从“单打独斗”向“抱团组合”转变,辣椒产业发展由“单一分散”向“集群聚合”化转变,开启了党建富民、集体增收、群众共富的新征程。
能人带动 打造振兴引擎
“我们今年和甘肃煌森辣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定订单合同,春播时公司将朝天椒种苗送到农户地头,秋收时也直接由他们从地头收走,这样既省时又省工。”胭脂堡村党支部书记杨开文一边帮农户卸苗一边介绍道。
2022年年初,经过多方考察,村上引进了辣椒优质品种“保银829”,按照“每亩补贴1袋有机肥、1卷地膜”的补助政策,鼓励农户种植辣椒。但这样的扶持政策,起初响应的农户并不多,联合党委委托委员所在村组织组建产业发展攻坚队,逐户宣传政策,胭脂堡村党支部书记杨开文带头示范,带领本村30多户党员带头种植,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头效应。同时,胭脂堡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姜青龙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特长,依托市农科院和辣椒产业联合党委,在村集体流转的土地上建成辣椒种植“四化”(规模化、标准化、轻量化、精简化)试验示范基地,引进283份辣椒种质资源、育种材料和52份国内外新品种(系)开展实验试种,开展了高台“线三”辣椒的提纯复壮及辣椒“四化”技术推广等7项试验研究,亩均收入增加1500元,为实现辣椒产业高产增收提供了示范样本,当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互利共赢。
人才保障 解锁致富密码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基地有了,如何发挥科技作用,助力辣椒产业发展被摆上了联合党委的议事日程。
经过联合党委多方考察、反复研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8万元,利用胭脂堡村原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成了集陈展厅、专家科研工作室、电商工作室、培训室为一体的辣椒科技小院,聘请18名省、市、县辣椒种植方面的专家以及县域内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入驻,常年从事辣椒知识科普、“辣椒四化”实验示范研究等工作,为推动辣椒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入驻我们辣椒科技小院的人才中有博士1名、硕士7名、本科7名,可为全县辣椒种植农户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辣椒种植科技服务”,市农科院副研究员、胭脂堡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姜青龙介绍道。自科技小院建成以来,专家团队先后开展辣椒种植、病虫害防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各类培训8期,培训群众7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产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改革助力 实现村企共赢
辣椒收成了,可如何能更快更好提高辣椒附加值、增加辣椒收益,实现辣椒产品开发、销售,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联合党委亟待解决的难题。
联合党委巧借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的东风,邀请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反复讨论研究,率先确定在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明显的胭脂堡村开展试点工作,由胭脂堡村党支部与甘肃赛贝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成立高台红辣椒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辣椒商品化开发,先后研发试制具有县域特色的“高台红”精品辣椒礼盒、辣椒酱、辣椒油、辣椒丝、辣椒段、石磨辣椒面,叫响做靓“高台红”辣椒品牌,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育苗、种植、晾晒、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目前,公司先后与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签订2000吨鲜椒供应合同,与四川火锅生产企业签订了干椒供应合同,实现了鲜椒和干椒随产随收。通过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既夯实了村集体的“家底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