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竟见芦花水一湾——张掖市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纪实 来源:中国张掖网    0 人参与互动 2022年12月23日 11:37

0

引言

  2022年11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我们要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健全合作机制平台,扩大国际重要湿地规模。我们要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发挥湿地功能,推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

  作为地理学术语,湿地是个年轻的词汇,它几乎涵盖了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在城市乡村之中,它是穿城而过的河川径流,是星罗棋布的湖群池塘,是芦苇摇曳的泥沼水泽。2015年,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湿地公约》组织正式认定列入全球第八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当年我国被《湿地公约》组织唯一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黑河湿地是张掖绿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它的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蒙蒙亮,初冬湿地上的雾气还没有散去。远眺处,满眼的枯黄在湿地尽头跟天色融为一处,清风吹着芦叶沙沙作响,偶有一只白天鹅一头扎入水中,在兔起鹘落间仰头衔起一尾银鱼;低空中飞过一行大雁,阵阵高鸣声逐渐拉远,转眼又消失在一片黄色海洋之中;几只绿头鸭在小湖里转动着脑袋,正观察着远处湖边晨练的人类……风声、水声、鸟鸣声、脚步声,在这里汇聚成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奏鸣曲。

  就算是在最寒冷的季节,黑河湿地上依然充满生机与灵性。这片总面积251348公顷的广袤湿地,被誉为“城市之肺”“地球之肾”“生物超市”和大自然的物种基因库,是张掖绿洲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生态坐标——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穿境而过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在这里孕育形成近380万亩各类湿地,其中人工湿地面积为10131公顷,占全省同类型湿地总面积的19.66%。

  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张掖境内黑河湿地分布的高等植物种类有84科399属1044种,野生动物59科231种。每年冬春季,暂居南方的各类候鸟纷纷启航飞向这片天堂。监测数据显示,每年有约18万只至25万只水禽在张掖湿地范围内集结停歇。

  张掖黑河湿地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减轻沙尘暴危害、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山川会给我们答案。黑河湿地滋养着张掖这片绿洲,造就了生态优美、农业发达、物产丰饶的“金张掖”,是流域人民繁衍生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张掖同样以保护和治理回馈这片净土,竭尽全力守好筑牢黑河湿地这道生态安全屏障。

重生

见证黑河湿地的“绿色嬗变”

  张掖黑河湿地的生态极为重要,同时又极为脆弱。

  “张掖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是河西走廊最大的一片绿洲。北面是巴丹吉林沙漠,沙漠侵袭下,守住张掖这片绿洲就变得更加重要”。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叶其炎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发展,黑河湿地面临着千百年来最可怕的境遇。

  ——有人在河床上采石采砂,河道被挖的千疮百孔,从天空俯瞰几十米深、上百米宽的采石坑,仿佛月球表面令人瞠目的环形山;

  ——有人在河滩地上开设工厂,湿地被侵占,原来水清岸绿的风景线被灰色水泥所替代,人进鸟退,鸟类昆虫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有人圈禁一片水域非法养殖,水体被污染,不少黑臭水体甚至向城市蔓延,成为市民们谈之色变、避而远之的所在。

  恢复、治理、保护、建设黑河湿地生态环境,成为张掖绿色发展历史进程中,一道不可逾越的“必答题”。

  1992年,甘肃省林业厅批准设立“高台县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成立高台县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2006年,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成立。

  2009年3月,甘肃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甘州、临泽境内黑河流域湿地纳入保护区范围,名称变更为“甘肃张掖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4月,国务院批复建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更名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法履行黑河湿地保护区及张掖市湿地资源综合管理职权。

  2015年11月,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认定,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全球第八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也是当年我国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唯一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

  多年来,为重现湿地生机,张掖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途径,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上下功夫,通过整理湿地、水系疏浚、植被补植、巡护通道和公园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举全市之力整改整治黑河湿地生态环境问题,认真谋划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修复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耗资逾10亿元对湿地进行保护性修复、持续性提升;同时,加快建立“市县区湿地局——乡镇——村社”的湿地保护社区共管体系,探索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级联动、落实责任”的保护区巡护管理四级网格体系,湿地管理机构逐渐完善、基层管护队伍逐步壮大、执法监管进一步强化,黑河湿地生态保护逐渐走上正轨。

  2022年8月,张掖市印发《张掖市“十四五”湿地生态保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面积不低于20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不少于15万公顷,新增1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营造15处小微湿地,建设社区共建共管示范点10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2000公顷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65%。

  黑河湿地的生态环境渐渐好起来了。

  “目前,黑河湿地已经成为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张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天然氧吧”,叶其炎告诉记者。

变迁

流泉村的“苦”日子和“甜”日子

  甘州区新墩镇流泉村,一个处在黑河湿地腹地的小村子。

  世代以来,流泉村的村民们一直生活在这里。种田、养鱼……湿地为他们带来了收获,也提供了庇护。但相比于收获和庇护,村民们感受到更多的,则是湿地环境的“无常”。

  “种啥啥不长、栽啥啥不成,家里的十几亩地一年到头收入也就几千元。”想起从前家里一片片盐碱地,从小在流泉村 长大心里“咸得发苦”,“再穷也得过日子,可是这里常年蚊虫肆虐、气候潮湿,房子的墙面冬天冻得硬邦邦,夏天一碰就掉渣,穷日子过不下去,苦日子也是一天都受不了!”

  2009年3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居住在附近的流泉村100多户村民搬迁到了临近的流泉新村等地,政府不仅在住房、失地等方面给予村民各项补贴,还向每户提供一个公益性岗位。在这次搬迁中,宁小平获得了近8万元住房补贴款,这笔钱加上自己的积蓄,他在市区买了一套楼房。住进了暖气房,原来的村子变成了公园,宁小平也时常怀念原来村里的广阔天地,“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搬出来。”宁小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不仅仅是住得好了,还能领到每月500元补助金和一份政府保障的‘湿地养老金’,日子越来越好了!”

  和宁小平一样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甜的人在这片湿地上不在少数。搬出这片湿地后,流泉村的村民们反而对这里更加热爱,他们有的选择成为了生态巡护员、有的住进了紧挨着湿地的小区,更多的人选择在晨光熹微、茶余饭后的小时光里在湿地公园里转一转,尽享这一刻的宁静与清新。

  穷日子、苦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比于往日湿地带来的收获和庇护,如今湿地生态的保护则带给了宁小平和村民们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福祉。

共生

我在这里“邂逅”万只候鸟

  每年10月前后,黑河湿地又将迎来那些远道而来的“老朋友”。

  自秋季伊始,这些熟悉的“老朋友”便展翅从南方出发,它们常常跨江过海,跋涉数千里,在高空寒流中瞰视大好山河,在季风托送下抵达最终目的地,诞下子嗣、延续血脉。

  黑鹳、白鹭、鸿雁、天鹅,这些“老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候鸟。

  候鸟对湿地环境有着最敏锐的反应,是湿地生态的“晴雨表”。候鸟多寡和其迁徙路线的选择是检验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自然指标之一。

巡查日志

  查时间:2022年11月19日,天气晴

  巡护人:王海啸张鹏

  巡查情况:1.劝离1号湖区钓鱼人员;

  2.中午北郊湿地西口游客较多,产生了少量生活垃圾;

  3.目视可见湖区内有相当数量的白天鹅、绿头鸭等鸟类。

  在张掖市甘州区北郊湿地专职巡护员王海啸的巡查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每天巡查的情况。除开冬季防火、维护环境的任务外,王海啸和同事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观测每年飞抵黑河湿地的候鸟。

  “五六年前,我刚刚成为湿地巡护员的时候,常常有游客问我‘你见过白天鹅吗?黑鹳长什么样子’,我只能告诉他们,我也没有见过。”王海啸说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随着湿地生态的逐渐向好,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黑河湿地作为跨夏、越冬的目的地,大批候鸟到保护区栖息、繁殖,珍稀濒危鸟类频繁出现,一些候鸟甚至会变成留鸟。截至2021年底,调查监测到鸟类由保护区成立初期的155种增加到218种,累计新增鸟类63种;特别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现身”范围不断扩大,最大种群数量由3年前的468只增加到627只,成为了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标志。

  特别是近几年来,张掖进一步规范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工作,在黑河湿地保护区设置植物监测样方36个、动物(鸟类)监测样线(点)35个、水质监测点(断面)13个、水文监测样地15处、土壤监测样地18个、气象监测站7个,完成了甘肃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初步建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黑河湿地保护区生态系统定位监测体系,为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和谐

在湿地里上一堂自然教育课

  “我想知道候鸟是怎样飞过海洋来到这里的?”

  “我想知道芦花作为中草药有什么功效?”

  “还有芳香木蠹蛾的羽化瞬间,肿腿蜂捕食天牛幼虫的关键时刻,黑壳虾啃食藻类的灵性身姿……”

  2022年8月29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课正在进行。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群十几岁的少年们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着眼前一只悬停在黄花软紫草上的蜻蜓——

  此刻,大自然的一切奥秘都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2020年4月,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起成立了张掖黑河湿地自然教育学校,定期举办自然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杜明泽是第19期黑河湿地自然教育课的小学员。两天一夜的自然教育活动,仿佛打开了杜明泽观察新世界的大门。他跟着老师走遍了湿地公园的每一个角落,认识了很多以前见过却叫不上名字的动植物。聆听、认知、拍摄、记录,在杜明泽那本厚厚的“自然笔记”里,记满了这一路认识的花花草草、昆虫鸟类。

  课程结束后,因为杜明泽的出色表现,他被张掖黑河湿地自然教育学校聘任为“湿地小卫士”。50多场次的自然教育活动,培养起了近百名像杜明泽一样的“湿地小卫士”,他们热爱湿地、亲近湿地,担负起了传播湿地知识、保护湿地生态的责任,成为了黑河湿地生态保护的传播者、带动者和践行者。

  “在不断整改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保护、恢复、治理、建设黑河湿地的新途径”,叶其炎对记者说道。除了创新性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外,2019年,张掖聘请国内湿地领域12名领军人才,成立了黑河湿地生态保护专家智库,同时积极与西南林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为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科研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智力支持。

  叶其炎告诉记者,随着黑河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壮士断腕、猛药去疴整治生态问题”的主攻方向将逐渐向“黑河湿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黑河湿地将在生态教育、生态科研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

  2019年11月,因为市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张掖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黑河湿地的生态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它的生态嬗变也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生态向好发展的重要平台。”叶其炎如是说。

  这些从中折射的,是保护、恢复、治理、建设湿地的“中国式生态样本”,是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式生态密码”,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中国承诺”的生动实践,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未来。(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乔伟 杨静文)

 

 

编辑: 臧晓玉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