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2019专题改版 >> 2021专题签发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守护文化根脉,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张掖市2012-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0 人参与互动 2022年09月26日 11:50

0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使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狠抓项目建设,非遗保护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切实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河西宝卷、裕固族服饰、裕固族婚俗、裕固族民歌、甘州小调)、省级非遗项目33项、市级非遗项目128项、县区级非遗项目385项;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56人、市级传承人394人、县级传承人447人,保护项目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积极建立支撑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保障体系,市县区累计投入2亿多元,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3家,非遗保护传承中心5家,非遗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23家,各级重点项目传习所60多家。2022年启动了张掖丝绸之路非遗博览体验中心项目可研工作;省级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已通过中期验收。

  实施重点非遗项目保护工程。争取非遗项目资金、传承人保护经费1000多万元,对河西宝卷、裕固族民歌、九曲黄河灯阵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进行了系统性保护;整理编辑出版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张掖民俗》《绿水青山·新张掖》等书籍30多部(套);实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拍摄制作《张掖非遗》微纪录片18个,高台铁芯子等省级项目专题片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婚俗纪实片《西茂的婚礼》1部。2022年,争取甘州小调、裕固族服饰2个国家级项目保护资金100万元;向省厅推荐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其中3人通过省厅评审已上报文旅部;向省厅推荐申报省级非遗工坊2家;推荐1名传承人3个项目参加2022黄河非遗大展;推荐3篇论文参加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论文征集活动。

  积极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成功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裕固族传统民俗),“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高台县宣化镇:秦腔演唱、民俗表演,民乐县丰乐镇:八仙灯会戏,肃南县明花乡:裕固族传统民俗,甘州区:甘州小调),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工作。今年以来,市文广旅游局在多年来广泛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与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达成非遗普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全市非遗资源田野调查工作;8月,制定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将于今年全面启动全市非遗普查工作。

精心策划组织,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广泛开展

  ​非遗品牌活动影响巨大。我市把保护传承活动作为彰显地方特色的有效载体,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形式,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品活动。持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张掖市非遗集中宣传展示活动,2019年非遗展演活动被央视报道;承办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包括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成果展、“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主题晚会、甘肃省非遗影像展等七项活动,参与群众达5万多人,点击量200多万人次,被中国旅游报、文旅中国、新浪等10多家国家级媒体和每日甘肃网、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对推动张掖非遗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助力张掖发展文旅行业会展经济、促进“非遗+旅游”引领业态升级、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传承展示活动广泛开展。组织传承人坚持开展传承活动,每年对传承人进行绩效考核,全市正常开展传承活动的传承人占90%以上。近5年来,结合“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春绿陇原”文化惠民演出等大型活动和春节、元宵节、“中国旅游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祁店冬至民俗文化节、九曲黄河灯阵民俗节、元宵“惊牛”民俗文化节等各类非遗传承和助力乡村振兴活动7100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1200多万。

  “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在市内16所中小学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裕固族服饰等18个非遗项目引入课堂,每年运用视频、音频、多媒体等方式,提供教学道具5000个(次),服装200件(次),开展表演50场,展览展示57场,课堂教学140课时,实践学习140课时,参与学生达7000多人次;挂牌设立张掖市非遗(传统戏曲)传承示范基地3家,组建了全市第一支传统少儿社火队。

深入挖掘内涵,非遗文艺创作交流成绩斐然

  ​非遗题材舞台艺术创作持续繁荣。以非遗为素材组织创作编排了《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宝卷印象》《甘州民谣》等特色剧目,获得全国奖项2项,省级奖项4项;非遗舞台剧《宝卷印象》入选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扶持项目并在河西地区巡演;《甘州民谣》《甘州古乐》多次参加省市重大演出。2022年,创编裕固族广场舞《骨铃声声展新颜》入围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创排首部裕固族大型室内器乐《吉祥祁连》已推荐参加全省“群星奖”,创作《巧手绣出幸福路》《囍》《赛堪拜》《我的家乡我代言》等非遗音乐舞蹈曲艺节目10多个。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创编裕固族歌舞、非遗展演首出国门进行“欢乐春节”演出,随后河西宝卷、甘州小调、裕固族民歌等非遗节目先后亮相韩国、埃及、毛里塔尼亚、突尼斯、波兰、匈牙利等13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城市,让不同地域观众领略中国非遗、张掖非遗的文化魅力,为张掖非遗走出去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非遗传承传播途径不断拓展。今年以来,全市60多家非遗传习所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传习活动100多期,甘州九曲黄河灯阵、民乐民间社火、山丹耍龙等12个非遗项目、60多名非遗传承人累计线上发布教学短视频1000多条次,浏览点击量达1000多万人次。张掖非遗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住乡愁》《美丽乡村》、人民网、国家公共文化云等40多家国家、省级媒体报道。

保护开发并重,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全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全市共有非遗文化企业100多家,研发生产手工艺品、文化旅游商品1000多种,玉雕、传统民族服饰制作、烙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制作规模逐年扩大,并作为旅游特色商品和非遗文创产品在重点景区展示展销;在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建成非遗十二工坊;在张掖举办的2022年甘肃省“非遗购物节”吸引全省59家非遗工坊参加,销售额达220多万元。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依托省级非遗工坊和各级非遗传习所,每年开展非遗手工技艺培训班300多期,带动就业2000多人;裕固族歌舞、杖头木偶戏、甘州小调等非遗表演进入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余种非遗产品在乡村旅游景点展示展销,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和非遗传承人广泛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与市委组织部联合评定表彰了“金张掖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人”56名,引导激励更多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人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

加强制度建设,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形成

  市文广旅游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起草了《张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张掖市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后正在修改完善。肃南县已出台《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提交县人大审核。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非遗保护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坚持每年视察调研非遗保护工作。指导成立非遗保护协会2个,3人进入全省非遗专家库。“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机构和传承人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已初步形成。

  滔滔黑河日夜奔流不息,古老非遗绽放迷人光彩今后,张掖将切实落实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张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和《张掖市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加快编制丝绸之路非遗博览体验中心项目可研报告,积极争取文旅厅、文旅部和发改部门支持,列入省上重点工程项目库,力争“十四五”期间立项建设;抓好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完成保护区规划完善和报批工作,确保通过省级验收并启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做好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和人才振兴工作,举办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全市乡村工匠大讲堂建设,开展全市优秀非遗传承人和其他乡土技能人才培训;积极开展全市非遗普查工作;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传承展示展演,打造非遗品牌节会活动,积极争取各类品牌非遗活动在张掖举办。(李莺)

 

 

编辑: 邓瑞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