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新闻中心 >> 甘肃 昂扬志气骨气底气 来源:新华社    0 人参与互动 2022年09月20日 10:39

0

  某色拉博用手机拍摄哥哥家租给游客的露营帐篷,准备发到网络直播平台上(2019年11月23日摄)江宏景摄/ 本刊

  ◇过去10年,中国一步一个台阶奋力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无数像悬崖村青年某色拉博一样的中国人找到了生活的信心与志气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绿色长城”的背后,站着一群如王天昌父子般铁骨铮铮的治沙“硬汉”。像梭梭、如柠条、似沙柳,像每一株他们栽种在沙漠边上,顽强不屈、韧劲十足的植物,遇水生根、见风就长,分外坚强。这是中国人骨头里带着的硬气,任风沙起,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发生的变化不是从天而降,一路经历过太多的风险与挑战。过去每一次风险出现时,国家都展示了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今天我们站在比过去更高的起点上,更应有信心。”

  当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发展奇迹扑面而来,当“蛟龙”入海、“天和”驻空等恢弘场景梦想成真,当更多保障、更高质量的民生福祉加速落地……14亿多中国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益发昂然挺立,享受做一名中国人的荣光和自豪。

  从100多年前饱受战乱、积贫积弱的困境中一路走来,中国人用志气、骨气和底气演绎着东方大国的自信自强。

  悬崖村青年的志气

  2013年,19岁的彝族少年某色拉博结束两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大凉山深处的老家。

  这一年,哥哥分了户,作为小儿子的拉博要按当地习俗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村庄坐落在大凉山腹地古里拉达大峡谷狮子山半山腰一片小小的台地上,进出村要爬17段架在悬崖上的藤梯。200多年前,躲避战乱的祖先披荆斩棘,攀着山间藤蔓寻到这片安全的居所,在此定居下来。

  斗转星移间,陡峭的悬崖为族人提供着天然的庇护,却也挡住了外面的精彩。下山要爬危险的藤梯,为了买包盐就要耗去大半天。山上的收成在山下卖不出好价钱——山下的人都知道,卖不完的东西不会再背回去。

  这还不是悬崖村人最心酸的事。拉博至今记得那个揪心的夜晚——嫂子因为难产大出血,却被漆黑的悬崖挡住了送医的路。捱到第二天天亮把人往山下背,还没到山脚人就咽了气。

  曾经的拉博,最大的志向便是走出悬崖看看山外的天地。跟着堂哥在潮热的南方城市打了两年工,高楼大厦里的灯火灿烂似乎与他无关,身边的年轻人谈论着梦想,他的梦里却全是故乡的青山。

  命运将他拽回悬崖后,他又当起了山坡上的羊倌。只是,在看过繁华之后,每每望着远方的天际线,他又明显感觉内心有什么东西在涌动。

  2016年春天,15个村里的孩子在3位家长的护送下从悬崖村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走崖壁,爬藤梯,踏上回家的路。这一幕被记者拍了下来,悬崖村的名字不胫而走。

  在此前后,接二连三有干部模样的人气喘吁吁攀着藤梯进到村来。他们跑到家里问长问短,又去畜棚和地里东看西看。他们说的很多内容拉博不太明白,但反复提起的“脱贫攻坚”似乎又与自己有关。不久,拉博家门口挂起一个小牌子,上面的字他认得——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时的拉博和村民们渴望着修路,然而当地发改部门测算发现,修路耗资需要4000万元以上,而当时村庄所在的昭觉县全年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之后,扶贫干部们又反复调研、征求老百姓意见,最终有了一套带悬崖村走出困境的方案——先架一条安全的钢铁“天梯”,发展特色产业,搬迁一部分群众。

  2016年8月,村里开始修建钢梯,拉博和村里的年轻人义务投劳齐上阵,每天扛着钢管往山上运。他在陡峭的崖壁打下固定钢钉,建起一个小小的观景平台。人们管它叫“拉博站”。

  2017年6月30日,总共耗费6000根钢管的2556级钢梯全部竣工。上山时间缩短了一个小时,有了栏杆保护,安全性大大提高。

  梯子架好后4个月,村里有6户人家娶了新媳妇。人们终于敢把冰箱、洗衣机背上山。

  村里也渐渐变了模样:有了通信基站,铺设了电网光缆,通了无人机邮路,人们开始种脐橙、栽油橄榄、养蜜蜂……用上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媒体直播带货。

  拉博因为钢梯上的矫健身姿成了“网红”。用手机做直播的他,在钢梯上身轻如燕。惊险的动作、奇绝的风景很快让他收获十多万粉丝,网友称他“悬崖飞人”。

  拉博手机里被他拍摄的视频塞得空间不足:村里的第一家小卖部、第一家苞谷酿酒作坊、邻居达体家的农家乐、哥哥拉洛家买来租给游客露营的帐篷、“发小”某色苏不惹直播带货村里特产、邻居曲日家种三七的大棚……拉博慢慢找到自己的志向——让更多人知道悬崖村,让更多人爱上悬崖村。

  当昭觉县政府成立旅游公司后,拉博让他们感到“瞌睡遇见了枕头”,立刻将他招入麾下。公司很快建起集装箱酒店和“天空之谷”营地,拉博当起了酒店管理员和导游。

  再一次离开悬崖,拉博的世界已不同往昔。在大理,他参加酒店管理培训;在西昌,他跑了这辈子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在深圳,他参加了室内皮划艇赛……他的微信加了几百个好友,汉语越来越流利。

  2020年5月,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拉博全家随着全村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65公里外的新居。下山的头一晚,他一夜难眠。

  新家紧邻昭觉县城,背靠群山,是一套南北通透的三居室住房。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点半课堂”、超市……都是过去悬崖上没有的新事物。政府还在安置点搞起厨师培训,办起服装厂、电子厂和塑钢厂。

  安顿好家人,拉博又回到山上当起“留守青年”。悬崖村“天空之谷”营地已经离不开这位“网红”员工。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

  过去10年,中国一步一个台阶奋力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无数个拉博有了生活的信心与志气。

  最近,拉博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他熟练操控着无人机,穿越森林、云海,拍下日出、夕阳、银河与云卷云舒。在纯净的山野里,他与伙伴们滑雪、溜冰。晴好的日子里,他会录一段他在蓝天下“叶问蹲”的视频逗闷子。直到今天,他仍然保持从山脚到悬崖村山顶上山30分钟、下山15分钟的纪录。

  今天的拉博,有了从未如此确信的志向——当好悬崖村的形象代言人。

  战胜风沙的骨气

  敢跟黄沙掰手腕,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79岁的王天昌还在治沙。

  扶着插进沙地的铁锹,忙活了半晌的王天昌咂了口铜烟斗、举目眺望远方,背影如同沙海中一株不倒的胡杨。

  自从3年前因癌症切除了胃,王天昌行动就不如以往利索了。一起治沙的儿子王银吉百般劝阻,也拦不住老爷子往沙窝里钻。

  不能再干重活了,哪怕只能帮着修修枝叶,老爷子仍坚持:“我还能干!”

  王天昌搏了半辈子沙。

  为了填饱肚子,40多年前,王天昌一家搬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但他没想到,“吃饱肚子”这么点要求,在这里实现起来也这么难。

  长城乡背靠腾格里沙漠,种粮食就是跟沙漠争地。“麦子刚长出一拃,就让沙子吹成黄毛毛。”眼看着沙子一寸寸逼近田地,王天昌欲哭无泪。

  1999年,王天昌、王银吉爷俩咬牙下了决心:“不能再让沙害了庄稼!”

  久居风沙口的庄户人家,皆饱受风沙之苦。拖着鼻涕的小孩子都能念上几句顺口溜——“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歉。”

  王天昌、王银吉父子不理会闲言碎语,背着苗子一头扎进沙窝。

  治沙不易。头天挖好的树坑,一夜之间就被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被风连根拔起。

  刚开始的时候,王天昌父子只知道埋头种树,树苗成活率却极低。失败次数多了,王银吉跑去请教专家,专家说要先固沙、再种树,不同品种的苗木还要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

  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风沙,爷俩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流向,终于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现在哪个地方栽上活、哪个地方栽上死,哪个地方会让风吃掉、哪个地方风吃不掉,都总结出经验了。”王天昌捋着花白胡子,开心地笑着。

  沙漠最缺水,栽树偏偏又离不开水。头道水能不能浇足,是苗子成活的关键。

  为纾水困,爷俩凑了一万八千块钱,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得3个小时。浇水时,爷俩用的是勺子,一滴都舍不得洒。

  23年,全家人把钱财和心思都用在了治沙上,连家也一度搬进治沙点边的地窝铺,一住就是8年。

  地窝铺的日子,被子上、枕头上全是厚厚的沙尘,每天吃饭,碗底里也卧着一层沙。儿媳妇到现在还憋屈:“娃子上学要穿个白衬衣,就我的娃子穿不上。”

  但最让一家人难过的,是王天昌的小孙子。2005年春季,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刚开学的小孙子腿脚有些不稳。忙着栽树的全家人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后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孙子得了脑干胶质瘤,且已到晚期。14岁小孙子没能捱过那年端午。

  王天昌自此落下心病。他不敢当着媳妇的面哭,只能捏着小孙子的照片,背着家人偷偷抹泪。他到现在还记得,在地窝铺的土炕上,小孙子已经直不起身子,趴在他腿上说:“爷爷、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弥留之际,小孙子要求王银吉,要把他埋在治沙点上,他要陪着爷爷和父亲,把这片沙漠全部种上树。

  自此,“把沙子治得绿绿的”,成了王天昌父子二人的精神支柱。为了子孙后代,就是挣断肝肠,也要把沙治住!

  2019年,王天昌因恶性肿瘤住进武威市里的医院。都要做手术了,他还念叨王银吉:“我老了,别给我花钱了,拿去治沙。”

  如今,王天昌一家已在沙漠里压沙植树9000多亩,栽植苗木700多万株。

  同村的乡亲们从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希望,也跟着投入压沙植树。现在,村庄里能明显感觉风小了,沙少了。王天昌爷俩的“王家沙窝”,也成了治沙的标杆。

  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国家林草局2021年发布,按照每5年一个监测期,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

  另据国家林草局数据,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整体改善。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到过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些石漠化的地区,亲眼见证了中国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他还表示,中国在土地恢复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期待中国与世界继续分享交流相关经验技术。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绿色长城”的背后,站着一群如王天昌父子般铁骨铮铮的治沙“硬汉”。

  他们是山西右玉跟毛乌素沙漠交手的前后20任县委县政府班子和当地人民,是带全家进沙窝、将“狼沙窝”治成“金沙窝”的全国首位治沙英雄石光银,是缔造塞罕坝“绿色奇迹”的林场工人,是“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八步沙林场“治沙六老汉”,是宁愿一生“追沙跑”、甘作“沙漠医生”的治沙科技工作者马全林,是“想让治沙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的新一代治沙人马俊河……

  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硬实的手掌、一样坚韧倔强的脾性;像梭梭、如柠条、似沙柳,像每一株他们栽种在沙漠边上,顽强不屈、韧劲十足的植物,遇水生根、见风就长,分外坚强。

  这是中国人骨头里带着的硬气,任风沙起,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吓不倒、打不垮、压不趴!

  海归博士的底气

  2012年,当49岁的李进在成都创立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先导)时,不少人惊讶于他的决定:在国际著名药企阿斯利康担任高管多年,“洋博士”为何回国创业?而且还是在地处内陆的成都?

  1985年,来自重庆的李进奔赴英国阿斯顿大学攻读大分子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彼时的英国中国留学生极少,钻研这一领域的人更少。

  多年后,当他回忆起那段埋头苦读的日子时依然感叹,搞科研需要智商更需要“逆商”,那一代中国留学生几乎都具有相同的特质——扎实、勤奋、充满韧性。他们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展示着改革开放大门初启时的中国新形象。

  在获得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李进进入生物制药行业,先后就职于两家药企,再回中国已是2005年。

  当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震撼着他的同时,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积极寻求创新转型的氛围也刺激着他思考,如何将20多年的经验融入祖国发展大潮。

  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一年后,踌躇满志的成都先导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海外并购,让公司在药物发现领域占据了又一条领先赛道。

  虽然受限于疫情导致的跨境交流障碍,公司并购后在商业上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体现,但李进颇显沉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发生的变化不是从天而降,一路经历过太多的风险与挑战。过去每一次风险出现时,国家都展示了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今天我们站在比过去更高的起点上,更应有信心。”

  作为科学家,他的信心更多源于理性的分析:过去两年,在面对疫情反复、供应链梗阻、通胀高企、贸易保护主义等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多重严峻挑战时,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一年净增13万亿元,为世界经济贡献了稳定动力。

  李进的信心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的观点契合——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抑制了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但从长期看,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没有太大变化。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发展有差距,经济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从外部因素来讲,中国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很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基本面良好,具有强劲韧性。”余虹说。

  是的,李进们的自信来自于身后的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市场主体逾1.6亿户的国度,永远是我们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

  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历史。

 

 

编辑: 邓瑞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