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惠民演出吸引市民围观。记者董严军摄
全面发展,是“晋江经验”的核心内涵。
多年来,晋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奋进姿态,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县域范例。
经济“蛋糕”越做越大——20年来,晋江地区生产总值从277亿元增长至2986亿元,年均增长11.6%,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四强。
百姓“腰包”越来越鼓——晋江每年将七成以上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2021年,晋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万元、3.02万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95∶1,这是城与乡双向赋能的结果。
环境“颜值”越来越靓——20年来,城乡面貌脱胎换骨、功能配套不断完善。2021年,晋江城镇化率提升到69.3%,交通路网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倍,空气优良率多年保持100%……
晋江正努力从经济、城市、民生等多维度、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共富之路上奋力答卷。
用心办大事
把人民的“幸福感”扛在肩上
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李鸿阶在谈到“晋江经验”时说:“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要做大蛋糕,再在这个基础上把蛋糕切得好分得好,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而晋江有自己的体会——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晋江拥有共同富裕的雄厚经济基础。20年来,晋江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20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257亿元,年均增长14.4%。
“当前,晋江全面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和城市都要发展好。”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友加表示,为了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发展,近年来,晋江市以共建共享为抓手,构建了多元、共享、创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格局。2021年,晋江全市所有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20万元,村均55.23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村(社区)有142个,占比37.0%。
在英林镇清内村灯光球场、村委会和文化中心等建筑屋顶,一排排光伏发电设备整齐划一,格外显眼。早在2018年,清内村就利用这些闲置空间,策划生成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约15万元,目前已累计增收52万多元。近期,清内村正在策划为三王府寺庙的戏台顶棚搭建光伏发电设备。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再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
晋江注重把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探索出乡贤反哺、村企合作等多元改革发展模式,培育了72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让乡村和城市有一样的生活品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安海镇坝头溪边自然村的蝶变,就是创新村企合作、乡贤反哺探索共同富裕的生动案例。
2016年以来,澳门福建同乡总会会长许健康先后捐款1.25亿元人民币,支持家乡溪边村的新农村建设,建成村民独栋住宅、书藏楼美术馆、能琴公园、溪边公园等一批惠民工程。如今,溪边村焕然一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并行发展,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溪边村的实践为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共富发展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爱成风化人,逐梦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不仅锻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奇迹”,也造就了民间慈善事业的“晋江样本”。借助晋江慈善总会这一平台,晋江汇聚起慈善“暖流”。
与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不同,晋江市慈善总会从成立伊始,就被定位为党委政府领导之下,由企业发起、乡贤主导、按总会章程创造性开展慈善工作的民间团体。在构成理事会的572个单位和个人中,党政领导和部门理事仅占14.2%,民营企业家理事占85.8%,19个镇街的慈善联络组组长也均由民营企业家担任。
据晋江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龚子猛介绍,截至2022年7月31日,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42.69亿元,累计投入27.96亿元开展解困、助学、助行、助听、复明、安居、荧屏文化、被征迁群众困难补助、关爱母亲工程、“两癌”特困妇女救助、扶助被征地低保人员养老保险等慈善活动,以及根据捐赠者意愿定向至教育、敬老等慈善公益项目,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8万多人次。
用情办实事
让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20年来,晋江构建并持续完善七大民生保障体系,在共建共享中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收入是民生之源。2015年,安海溪边村村民许友达从厦门返乡创业,以雨伞为主营业务,在村里经营着一家电商企业。回到家乡这几年,他亲眼看见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改造前,这片都是石头厝,也没有像样的道路。现在规划改造后,整个村庄变化非常大,不仅路宽了、环境好了,大家的生活品质也提高了,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站在即将装修好的自家红砖小楼门口,许友达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家乡建设得这么好,在家创业和在外创业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成本反而降低了很多,还能照顾到孩子,安居又乐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这个夏天,家住新塘街道晋新社区的吴瑞奖心情大好,他的两个小孩今秋入读的学校都有着落了,老大是晋江市第九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老二则将入读晋江市第九实验幼儿园。两所均是高规格、高标准建设的市直学校。“这就是晋江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获得感,能在家门口读好学校,我们和孩子都很开心,也很期待。”吴瑞奖说。
医疗是民生之需。位于晋江的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是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唯一坐落于县域的医院。走进医院,醒目的“急诊”单元直对大门,旁边的地面停机坪可停长度14米以内的直升机,到达急救中心只需57秒;充满人文关怀的妇儿中心,不出楼就能实现门诊、急诊、手术、药方、检验检查、产前筛查等全流程一体式医疗……“医院的落地,是晋江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晋江经验’的一次实践。”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院长陈铭说。
住房是民生之要。在晋江,常住人口有200多万人,外来人口至少110万人。“在晋江,没外人”,已成为晋江开放包容的写照。早在2011年,晋江就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员30项市民化待遇,同等享受就学、就医、就业、住房等待遇,实现“新老晋江人一个样”。
泉州轻工学院的老师叶明东来自福建宁德,在晋江工作已有七八年。2017年,他得知晋江推行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优待政策后,在第二年,他便提交了申请。排在35位的他,在钱塘雅苑选购了一套132平方米的安置房,单价4500元/平方米。而当时,周边房价已经七八千元。
“对我们工薪阶层而言,买房是头等大事。积分优待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也可以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工作中。”叶老师笑说,有了自己的房子,在晋江的生活越来越舒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突出优质均衡普惠,民生质量持续攀升,构建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七个民生体系,特别是下大力气推进公共服务扩容提质,落地国科大、福大、上海六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清华附中等一批优质服务配套,20年来,新增优质学位16.9万个、医疗床位6411个,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增至41张,大大提升了晋江老百姓的幸福感。
用力办要事
彰显城市品质之美
“在晋江一个很大感受就是,晋江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向上的喜悦。”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庞海森在晋江采访时感慨道,这种喜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晋江市委、市政府多年来打造品质城市的用心。
夏日傍晚的梧桐溪畔人声鼎沸。
在梧桐溪的莲花桥,新塘街道沙塘社区的王老伯正在做跑步前的热身运动。自从梧桐溪景观提升之后,他每天都要沿着河道跑上5公里。
一旁的吴阿姨、陈阿姨也结伴来溪畔锻炼。两人边走边聊,几步就能遇到前来散步的“厝边”,大家围在一起谈天说笑,好不惬意。
吴阿姨说,流域治理后,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以前大家没处去,现在沿河的步道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连周边村(社区)的人也都会来散步。
流域变成“网红点”,在梧垵溪,这样的场景也有。
晋江梧垵溪C2标段,曾经无人问津的杂草地“华丽转身”,变成周边工人闲暇时最常来的地方;梧垵溪英塘支流,繁花掩映,鱼翔浅底,散步的人络绎不绝。
“以前总想往城里跑,现在农村环境提升了,家门口的溪流变成休闲的好去处,生活品质不比城里的差。”梧垵溪周边的居民林女士乐呵呵地说。
梧垵溪是晋江市内第四大河流,也是唯一一条境内发源、跨境入海的溪流。十几年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越来越多,梧垵溪流域水质日益恶化。如今,晋江统筹推进全域生态水环境治理,曾经“受伤”的梧垵溪,在“疗伤治愈”过程中,逐步恢复元气、重现生机。
多年来,晋江坚持生态优先,对落后产能实行全行业整治,对水环境实行全流域治理,对生态景观实行全市域绿化,在全国率先完成建陶行业“煤改气”、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打造了九十九溪田园风光、晋江南岸公园、河口湿地等一批生态景观带,空气优良率多年保持100%,碧水蓝天绿地逐渐成为晋江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0年12月,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正式通车,厦门到东石的距离缩短至20分钟,让城际生活圈成为现实。
国际机场就在家门口,铁路纵贯晋江,畅联八闽。晋江人随时可以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在一个县级市是少之又少的。”经常出门做生意的东石人黄先生说。
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不仅要让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要让人们的精神“富”起来。
“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晋江注重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处处是“晋江经验”的生动实践。
青石板、古大厝、番仔楼,走进这一保存完整的百年古建筑群,时光仿佛慢了下来。7月下旬,在梧林传统村落的朝东楼里,前来采访的全省报纸副刊记者们一边看着外墙斑驳裸露的洋楼,一边聆听梧林华侨在抗战时期捐出房子的装修钱支持国家抗战的动人事迹。
“这里面蕴含了非常宝贵的精神‘基因’。”闽北日报副总编辑徐俐敏赞叹道,走进一座城,了解一群人。“以‘探(赚)大钱、起大厝’为追求的梧林人,一代又一代地远渡重洋奋斗打拼,成就了个人的小家,而遇国难当头,他们又能舍小家为大家,挺身而出、毁家纾难,这样的爱国‘基因’,十分动人。”
多年来,晋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发展内容,在文脉传承、历史遗迹保护、民俗表演等方面加大力度,打造了五店市、梧林传统村落等闽南文化“活样本”,安平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金交椅山窑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晋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迸发新的活力,文化内涵和城市魅力与日俱增。
经过历史沉淀,晋江市各街镇大多保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拥有高甲戏、掌中木偶、南音、东石灯俗、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等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的文化艺术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又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图景,正在晋江大地尽情铺展。
(记者常励煊沈茜)
记者手记
底气何来
在共富之路上,老百姓的朴素期望就是有钱花、日子美、气质靓。老百姓的期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首先经济强。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充分激发城乡建设的发展活力。而晋江,除了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外,还探索出了一个乡村振兴模式——乡贤反哺。
毕竟拥有众多乡贤企业家是晋江独特的优势。比如安踏,投入价值100亿的现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用于家乡医疗救助、体育事业、乡村振兴及环境保护四大领域的公益项目。再如劲霸集团,投入超2亿元全资捐建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项目。众多乡贤在企业界典范人物的带动下踊跃参与、集体行善,反哺乡里,与党委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双方为了晋江发展“双向奔赴”。
其次是日子美。多年来,晋江将超七成的本级财力用于民生,尤其是教育、养老和医疗,就是为了让市民学有优教、老有优养、病有优医。这几年,晋江下大力气落地的国科大、福大、上海六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清华附中等一批优质服务配套,也让老百姓有了强烈的获得感、幸福感。
再者是气质靓。多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晋江以人为本,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加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吸纳融合,尤其致力于根脉文脉保护,注重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晋江人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心中有根,胸中有情,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城建理念、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淀深厚的人文传统,是推动晋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更是晋江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