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文明的记录,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财富。近年来,张掖市档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推动档案工作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扎实做好各项档案工作,全市档案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被表彰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市档案馆被表彰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档案工作经验做法两次在《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报道。
锚定方向 党管档案工作全面加强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将其作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来抓。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听取档案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以听取汇报、工作调研等形式关心指导档案工作,协调解决困难问题,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市、县区科学编制“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持续加大资金和力量投入,有力推动了档案工作职责、任务、成效落实。
理顺体制 依法治档工作深入推进
市委办公室坚决扛起“党管档案工作”政治责任,对全市档案工作定期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机构改革后在管理体制、档案执法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理顺档案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局馆联席制度,坚持办局一体、局馆联动,做到重要事项提前协商、重要工作协同推进,切实做到工作一盘棋、分工不分家,推动形成全市档案工作步调一致、协调推进,市县区上下贯通、互动共进的工作局面,档案治理效能有力提升。全力推动档案法治建设,大力开展档案普法宣传,全面加强工作指导,严格档案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档案法》落地实施,全市档案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有力提升。
围绕中心 档案服务大局能力突显
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主动服务中心大局,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两类档案”归集工作,建成“两类档案”数据库。在全省率先开展祁连山环境保护、新领域新阶层等建档工作,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示范点,成为全省档案工作的亮点和标杆。同时,积极推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建设,优先对馆藏民生档案进行规范整理和编目,网上发布档案信息和开放档案目录,强化查阅服务,丰富电话、信函、延时服务、休息日预约等查档服务形式,不断提升档案服务形式、拓展档案服务领域,满足不同层次档案利用者需要,为个人留存资料提供专业档案整理指导,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职能进一步彰显、作用进一步发挥。
数字转化 档案信息化有序推进
全面推行纸质档案及其数字扫描件“双套进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大幅提升。市档案馆被确定为全省档案信息化试点,张掖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成功立项并于近期开工建设,将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聚焦档案工作“两个服务”能力提升,改善档案资源结构,加大接收进馆力度,广泛收集党史学习教育、党代会、“两会”“一屏四城五区”建设等重大活动、重大项目档案,全面征集红色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名人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照片、音像、实物等档案资料,全市各档案馆馆藏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管理科学的档案资源体系。
拓展开发 阵地宣传作用充分发挥
围绕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红色档案资源挖掘开发,市档案馆打造了红西路军资料数据库和红西路军历史资料陈列展、党史资料展、张掖市发展成就展、馆藏珍品档案展等一批展厅,策划推出“五个一”系列活动,建成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全市党史教育基地、河西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各县区举办“伟大历程·辉煌成就”“红四方面军女红军展”“河西各族人民群众营救西路军将士展览”“民乐记忆展”“肃南县情展”等展览,红色档案在“四史”教育和党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此外,编纂《张掖人物》《张掖机构》《张掖档案全宗指南》《张掖市档案志》《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丛书》等图书20余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档案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档案工作提出的“四好”“两服务”为根本遵循,立足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抓好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综合服务水平,奋力谱写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新篇章。(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