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2018专题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大漠里种下绿色希望(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来源:人民日报    2019年10月23日 10:33

  35年间,大漠中植树200万株,在毛乌素沙漠里踩出16万公里足迹,相当于绕赤道4圈。栽树的“老愚公”名叫郭成旺,今年98岁。如今,祖孙四代坚守林场,仍在挥舞“绿色画笔”。

  与郭老治沙同步,陕西榆林靖边县旧貌换新颜,几十年人进沙退,浇灌出一片“塞北绿洲”。

  战荒漠:老人圆了治沙梦

  见郭老不容易。从东坑镇毛团村出发,向导开着皮卡,径奔毛乌素。

  已经深入沙漠10公里,却见杨树、松树高低错落,沙蒿、沙柳疏密不一。大漠深处,林木四合,深秋时节也不乏绿意。

  绕过叠叠沙丘,几间白房子映入眼帘。郭老站在门口,身着藏青袄,脚穿棉布鞋。古铜色的额头上,扎着羊肚巾,神采奕奕。

  作为方圆数公里内唯一的人家,这位陕北汉子一家在林场一住便是30年。

  毛团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庄稼种三遍,还是歉收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靖边森林覆盖率仅0.5%,九成土地严重沙化、荒漠化。

  “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把沙给治了!”1984年,听到县里的新政策,63岁的郭成旺叫上儿子郭喜和,签了4.5万亩治沙合同,“沙进人退,那咱就去沙窝里栽树!”

  此时的毛乌素,正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向南蚕食村庄。郭家父子二人带领一大家子30多口人“逆风北上”,打响了令人热血沸腾的“绿色之战”。

  主战场叫“那泥圪坨”,深入大漠12公里,寸草不生。

  “大人背干粮,娃娃挎水壶,骡子车车驮树苗。”回忆峥嵘岁月,郭老说,“肚子饥,就吃炒糜子;水喝完,嘴里含片树叶,能解渴。”

  春季风暴掳过,沙丘改形易势,树苗常被连根拔起,反而激得人斗志昂扬。1989年,郭老在“那泥圪坨”建了4间房屋,打了一口19米深的轱辘井,全家搬进了大漠深处……

  治沙三十载,餐风沐雨,荒漠终成林。如今水井依旧,旁边一棵老杨树亭亭如盖,虬枝苍劲。四下眺望,林海茫茫。

  郭老圆了治沙梦,还圆了“更大的心愿”。2011年,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老人,在9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小到大一路看着,共产党太不容易了。”郭老十分动情,“我知道共产党的品性。入了党,我的‘腰杆’也挺直了!”

  沙漠无言,青山为证。以每年一公里的速度逼退毛乌素,是这位“短党龄老党员”的铮铮宣言。

  提品质:万亩林海谋转型

  走进“那泥圪坨”,如今最忙的人,属郭建军。这个当年跟郭成旺老人赶骡车的小孙子,转眼已近知天命的年纪。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乘凉’是机遇,更是责任。”郭建军说。

  在“新当家人”手里,万亩林场该如何继续发展?

  从卫星遥感图上看,靖边5088平方公里土地上,绿色渐成主色调。三十载时空流转,毛乌素南缘的治沙热潮像支魔法棒,染绿了靖边的丘梁川峁。

  “改革开放响春雷,全县造林户如春笋涌现。”靖边县林业局局长王壹告诉记者,如今承包造林模范中,百亩以上1904户,千亩以上28户,5000亩以上13户,“靖边的‘绿色防线’背后,是他们挥洒的汗水与青春。”

  植绿固土,流沙绝迹。新时代的靖边,不想止步于此。

  “如今,夏天绿、冬天黄。我们要调绘大地色板,变成冬天绿、夏天彩。”站在满目葱茏的沙丘上,王壹满是期待,“三季有景、四季有绿。绿化要提质,靖边要‘颜值’!”

  万亩林场里,郭建军也专心“刷”起“颜值”来——杨树、沙柳日渐老化,樟子松正开启“常绿时代”。

  “秋季墒好,适合补种。走,今儿咱去栽松树。”郭建军把铁锹扛在肩头,脚下虎虎生风。

  行至半途,远处传来“突突突”的声音。郭建军23岁的儿子郭涛,驾驶轮式拖拉机,满载油嫩的松苗在前面等候。

  “这车配了自动打坑机,挖个树坑只需要5秒钟。”看着儿子操作“新武器”,郭建军一脸自豪,“年轻一代,就是有希望。”

  治沙四代情,上阵父子兵。35年前,郭老父子俩赶着骡车,手拉肩扛,声嘶力竭。时空流转,如今又一对父子,依稀重现当年大漠里的身影。只是黄沙曼舞的“那泥圪坨”,早已林海蓊郁、换了人间。

  “近几年,我们种了30万株樟子松,覆盖面积1万亩。”领到国家生态补贴,郭建军喜笑颜开,顺着沙丘望去,苍翠松林挺拔傲立,茁发苗木冠如华盖。

  如今,靖边县樟子松保存面积近20万亩,县里还引进垂柳、沙枣、圆柏、云杉、五丈榆等30多个树种,森林覆盖率跃升至37.9%。密林中有上百种珍禽走兽,昔日荒漠成为“生物乐园”!

  “家乡美了,这万亩林场未来可转型发展森林旅游。”郭涛满是期待。

  鼓腰包:生态也能富百姓

  180万亩流沙彻底消灭,160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改良。几十年来,靖边精心书写“绿色答卷”,壮阔而精彩。

  塞北小城手握“绿色牌”,意义几何?毛乌素南缘的菜农最有感触。

  顺着东坑镇的林荫大道,行至石子峁的旷野时,已近黄昏时分。毛团村农户张五成,正蹲在绿油油的蔬菜基地里,采收胡萝卜。

  “小时候沙尘暴一来,别说这菜苗苗,地皮都吹没了!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62岁的张五成感慨不已,“今天这好环境,做梦也想不到。”

  好生态,好机遇。2015年,张五成尝试种植了30亩“精细蔬菜”,当年胡萝卜就卖了40万元。如今,这位陕北老农“壮了胆”,承包菜园数百亩。

  鼓起腰包的张五成,并非孤例。“我们种辣椒、大蒜等蔬菜,已有15万亩,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东坑镇党委书记沈力指了指北面沙漠里的松林,“有‘绿色屏障’保驾护航,东坑胡萝卜还跨出国门,卖到了韩国、越南、阿联酋。”

  截至目前,靖边县核桃、苹果、山杏、山桃等经济林保存面积达30万亩,留床苗木超过3亿株;近年还引进树莓、黑枸杞、油用牡丹等经济林树种,棚栽水果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靖边人迎难而上,终获大自然回报。”谈及绿色转型路,靖边县委书记刘维平言简意赅,“‘增绿’‘增收’协调发展,‘治沙’‘治穷’良性互动。”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年轻后生治沙造林,有想法,有魄力。”眺望林海,郭老感慨,“这一辈子,我放心了,也知足了。”

  -记者手记

  四代人的绿色承诺

  在陕西靖边县蹲点采访,有幅画面,一直萦绕在脑海。

  23岁的郭涛驾驶拖拉机,满载樟子松树苗。一人高的驾驶窗上,贴有一张变形金刚卡通贴画。郭成旺老人站在路边,不时走到车前,给曾孙指点栽树技巧。老人扎戴的羊肚巾,正好倚在卡通贴画的玻璃上。

  “羊肚巾”与“卡通画”,两个极富时代感的元素,在这一刻碰撞交融。

  这位陕北老人,曾见证岁月沧桑,也目睹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这位“90后”年轻人,在新时代茁壮成长,拥抱着开放年代的自信与荣光。

  往昔黄沙漫天,郭涛不曾亲见;今日茫茫林海,郭成旺老人早有预言。数十载时光,大漠变绿洲。这沧海桑田的背后,是一辈辈人挥洒的汗水与岁月磨砺的坚韧,是国家对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本报记者 高 炳)

 

 

编辑: 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